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当AI成为“最听话的员工”,白领该何去何从?,欢迎阅读。
来源 / 翟菜花
特斯拉,4 月宣布全球裁员超 10%,一刀下去,至少 1.4 万人被裁;英特尔,8 月毫不手软,15% 的员工被扫地出门,要求年底前务必完成;戴尔更是 " 杀伐果断 ",两年时间裁了 2.55 万人;通讯巨头思科、诺基亚也没手软,分别甩掉 2000 人和 8000 人。甚至连国内的 AI 巨头海康威视、商汤科技也纷纷被爆出裁员数千人……
根据 Layoffs.fyi 的统计数据,截至 12 月 2 日,全球科技公司已经至少裁员了 14.9 万个人。这不是普通的裁员潮,而是一场产业生态的重塑。
科技巨头,为何今年集体 " 出刀 "?
经济放缓、利润缩水的确是个理由,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些公司找到了更高效、更听话的 " 打工人 " —— AI。
这些冰冷的程式既不会喊累,也不谈加薪,更不会朝九晚五摸鱼。它们可以替你写代码、测产品、管项目,甚至预测用户需求,比那些年薪六位数的白领们干得更快更好。于是,答案显而易见:裁人,换 AI。
白领不再是安全的标签,体面工作不再是铁饭碗。在 AI 时代,所谓 " 中等 " 能力根本没有生存的余地。你要么创新、要么彻底消失。
1、AI 替代:企业的无情效率革命
一则让白领脊背发凉的消息出现在外媒头条:乔恩 · 巴赫,在 eBay 辛苦打拼 13 年,甚至干到了董事的位置,却在今年 1 月被解雇。更让人心寒的是,离开 eBay 后,这位履历亮眼的资深高管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求职之旅——从投递 1 份简历,到第 135 份,他只收到了 2 次回电,结果却仍是 " 抱歉,不予录用 "。
" 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迷茫的巴赫说出了千千万万白领的心声。而他的故事,只是一个开始。
LinkedIn 的最新数据描绘了一幅不容乐观的就业画面:六位数年薪的高薪市场,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 " 白领衰退 "。曾经无论经济形势如何都不可动摇的硅谷岗位,如今被一批冷酷无情的 " 新员工 " 取代—— ChatGPT 等 AI 工具。
更讽刺的是,这些工具正是工程师们熬秃头发、日夜研发的成果。没人会料到,创造 AI 的 " 码农 " 们,有一天会被自己的作品推向失业深渊。而营销和宣传这些技术的白领们,显然也逃不过这一宿命。
今年开年,全球最大外语学习平台多邻国迎来了营收和股价的历史高峰。然而,在业绩耀眼的光芒下,公司却裁掉了数千名合同工翻译,转而全面使用 AI 技术取代人力。一位工作了五年的员工无奈分享:" 我们团队原本有四个人,两人被裁,剩下两个人只负责审查 AI 内容。"
这种模式正在迅速复制。IBM 过去两年裁员不断,不仅如此,其 CEO 阿尔温德 · 克里希纳更是公开表示,将用 AI 取代多达 8000 个岗位。这不是 " 全球化外包 " 的故事,而是一次彻底的技术革命。
别以为这些案例只是发生在硅谷。清华创业者武彬直言,如今所有电商平台,尤其是服装类头部企业,已经广泛使用 AI 进行影像生成、视频制作、剪辑排版。雅戈尔、江南布衣等品牌背后,80% 的内容都已经由 AI 自动生成,原来的拍摄团队、设计师、美工,几乎被 " 一键清空 "。
武彬甚至爆料了一家服装企业的惊人故事:团队从 40 人缩减到 5 人,最终干脆连这 5 人也裁掉,将全部内容外包给 AI 公司。结果,这家企业的团队人数定格在了—— 0 人。
"AI 连人都替代不了,你还敢说它是降本增效的工具?" 武彬的这句话虽然冷酷,却道出了核心真相:AI 之所以被推向主流,不是因为它多聪明,而是它便宜、无情、听话。
曾经的白领,享受过体面的收入和看似安全的职位。如今,在 AI 成本效益的碾压下,他们成了 " 第一批淘汰对象 "。在企业眼里,AI 的高效、低成本足以碾压任何人类员工。这种逻辑冷酷而现实:如果有一台机器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完成你的工作,老板们没有理由不选择它。
对于被替代的白领们来说,唯一的出路是从 " 中间地带 " 突围,要么成为无法被替代的创造者,要么甘愿被效率之刃抹杀。AI 并不是只取代劳动力,它也正在重塑商业模式。而留给普通人的时间,并不多了。
2、3 亿人饭碗不保:AI 取代浪潮到底有多汹涌?
高盛的研究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生成式 AI 正在让 3 亿个全职岗位处于 " 自动化 " 的悬崖边缘。这意味着,每三个工作岗位中,就有一个正面临被取代的风险。在美国,AI 技术已经能够取代约 1/4 的工作。而麦肯锡旗下 AI 公司 QuantumBlack 全球负责人亚历山大 · 苏哈列夫斯基甚至更悲观,他认为,未来 70% 的工作都可能被淘汰。
仅中国,就可能有多达 2.2 亿个岗位受到冲击。
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麦肯锡预测,这场 " 自动化 " 的大潮将在未来五到六年内集中爆发 , 也就是说,到 2030 年,许多白领将迎来职业生涯的 " 高危区 "。
人们常以为,AI 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蓝领岗位,但事实恰恰相反。早在 ChatGPT 刚引发讨论时,美国皮尤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Rakesh Kochhar 就指出:"AI 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止颠覆工厂车间,还正在攻占高薪白领的办公桌。"
比尔 · 盖茨也曾提到,白领岗位的数字化和标准化,让它们比蓝领更早沦为 AI 的猎物。
想想你身边的白领工作:从数据处理、文档编制到信息分析,许多日常任务都具备高度重复性。这些工作本质上是 " 规则驱动型 ",能被 AI 轻松识别、学习并优化。AI 不仅更快、更准确,而且成本低得多。
反观蓝领工作,更多依赖实际操作、环境感知和即时反应。例如,一个外卖小哥能迅速判断街角路况,灵活穿越人流,还能平稳送餐 , 这种高灵活性的工作,目前 AI 还难以胜任。
李开复博士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两类工作的脆弱点:
• 在智力型工作中,电话销售、客户服务、招聘助理等弱社交、规则化程度高的工作,最容易被 AI 替代;而涉及创意、决策或复杂人际互动的工作(如创业者、并购专家)则具有一定抗替代性。
• 在劳力型工作中,洗碗工、快餐店服务员等高机械性的岗位危险最大,而需要高灵活性和强社交能力的职业(如敬老院陪护)则相对安全。
十大高危职业,你的工作在其中吗?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给出了一份受 AI 冲击最大的职业名单:
1. 客户服务与销售
2. 秘书与行政助理
3. IT 与軟體工程师
4. 网页与数字界面设计师
5. 写作者、编辑、作家
6. 会计与审计员
7. 口译与笔译员
8. 法律专业人士
9. 新闻分析师、记者
10. 财务分析师
这些职业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依赖于规则、流程和数据处理,而这些,正是 AI 的强项。
那么,白领究竟该如何突围?有人建议:" 不如学门手艺,转型为灵活的蓝领工人。" 确实,手艺活和蓝领岗位的一些特性 : 高灵活性、强社交属性。目前还难以被 AI 全面取代。但这是否是最佳选择?未必。
在我看来,白领的最佳出路有三:
1. 转向创意型、决策型岗位:无论是跨领網域的战略规划,还是新商业模式的设计,AI 无法完全取代人类的想象力与判断力。
2. 深耕 AI 无法胜任的领網域:例如心理咨询、文化创意、个性化服务等,强社交属性和情感连接依然是人类独有的能力。
3. 与 AI 为伍,而非抗衡:学习如何使用 AI 赋能自身,成为掌控工具的人,而非被工具替代的那一批。
AI 不会因为一份感慨而停下脚步,未来的竞争只会更激烈。白领们不妨将目光放远,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点,在这场革命中,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与未来。真正决定成败的,不是 AI,而是你是否能快速适应变化。
3.AI 时代的 " 卢德运动 " 已在路上
" 先生,如果您拒绝拆除这些机器,我们将亲自造访并摧毁它们。"
两百年前,这是一场向 " 机器取代人 " 宣战的开端。英国诺丁汉的纺织工人,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新发明,举起铁锤砸向织布机,试图阻止自己被机器取代。
这场席卷全英的反抗,后来被称为 " 卢德运动 "。他们砸烂的不仅是机器,更是工匠的自尊和赖以为生的技艺。但最终,历史没有停下脚步,英国也因工业革命一跃成为 " 世界工厂 "。
随着 AI 逐渐渗透各行各业,愤怒的声音已然响起。" 毁掉 AI" 的呼喊正在网络蔓延,而反对 AI 的抵制者,俨然成了现代版的卢德分子。他们的恐惧并非毫无根据:人类的部分工作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 AI 取代。
微软研究院的南希 · 贝姆曾冷静指出:" 责怪新技术是人类的本能,因为它不会反击。" 但就像两百年前的纺织工人未能阻挡工业革命,今天的反 AI 浪潮恐怕也无法让时代倒退。
尽管 AI 让一些职业走向终结,但它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今年 1 月,清华大学宣布了一项全球首例无线微创腦机接口的临床试验成果。一位瘫痪 14 年的患者,在腦机和气动手套的帮助下,通过意念抓起了矿泉水瓶,自主喝水。这一突破,让 " 意念控制 " 的未来不再遥不可及。
几乎同时,埃隆 · 马斯克的 Neuralink 完成了首例腦机接口植入手术。一位因潜水事故瘫痪的男子,如今已能通过意念操控滑鼠,与他人在线下棋。这种让人类重新掌握身体的技术,正在改写医学史。
这些成就证明,AI 不只是剥夺工作的冷酷机器,它也可以成为改变命运的钥匙。
黄仁勋,这位 AI 领網域的教父,早在今年印度人工智能峰会上就发出了警告:" 真正的威胁,不是 AI 接管工作,而是那些使用 AI 的人取代不用 AI 的人。"
他进一步解释:"AI 无法做到我们工作的 100%,但它可以将 20% 的工作效率提升 1000 倍,甚至是 50%。谁能掌握这种工具,谁就能定义未来的规则。"
换句话说,与其试图抵抗,不如学会拥抱。用 AI 增强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被它碾压。
两百年前,那些挥舞铁锤砸机器的纺织工人最终被历史遗忘,而推动工业革命的人却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今天的我们,或许正站在类似的十字路口。
是成为被时代碾压的代价,还是抓住 AI 的力量走向新未来?答案显而易见。面对 AI 带来的巨变,不是选择抗拒,而是尽早站上浪潮顶端,成为 " 用 AI 的人 "。
毕竟,技术无法决定人类的命运,真正能改变未来的,是我们面对变化时的选择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