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當AI成為“最聽話的員工”,白領該何去何從?,歡迎閱讀。
來源 / 翟菜花
特斯拉,4 月宣布全球裁員超 10%,一刀下去,至少 1.4 萬人被裁;英特爾,8 月毫不手軟,15% 的員工被掃地出門,要求年底前務必完成;戴爾更是 " 殺伐果斷 ",兩年時間裁了 2.55 萬人;通訊巨頭思科、諾基亞也沒手軟,分别甩掉 2000 人和 8000 人。甚至連國内的 AI 巨頭海康威視、商湯科技也紛紛被爆出裁員數千人……
根據 Layoffs.fyi 的統計數據,截至 12 月 2 日,全球科技公司已經至少裁員了 14.9 萬個人。這不是普通的裁員潮,而是一場產業生态的重塑。
科技巨頭,為何今年集體 " 出刀 "?
經濟放緩、利潤縮水的确是個理由,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這些公司找到了更高效、更聽話的 " 打工人 " —— AI。
這些冰冷的程式既不會喊累,也不談加薪,更不會朝九晚五摸魚。它們可以替你寫代碼、測產品、管項目,甚至預測用戶需求,比那些年薪六位數的白領們幹得更快更好。于是,答案顯而易見:裁人,換 AI。
白領不再是安全的标籤,體面工作不再是鐵飯碗。在 AI 時代,所謂 " 中等 " 能力根本沒有生存的餘地。你要麼創新、要麼徹底消失。
1、AI 替代:企業的無情效率革命
一則讓白領脊背發涼的消息出現在外媒頭條:喬恩 · 巴赫,在 eBay 辛苦打拼 13 年,甚至幹到了董事的位置,卻在今年 1 月被解雇。更讓人心寒的是,離開 eBay 後,這位履歷亮眼的資深高管開始了漫長而痛苦的求職之旅——從投遞 1 份簡歷,到第 135 份,他只收到了 2 次回電,結果卻仍是 " 抱歉,不予錄用 "。
" 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迷茫的巴赫說出了千千萬萬白領的心聲。而他的故事,只是一個開始。
LinkedIn 的最新數據描繪了一幅不容樂觀的就業畫面:六位數年薪的高薪市場,正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 " 白領衰退 "。曾經無論經濟形勢如何都不可動搖的矽谷崗位,如今被一批冷酷無情的 " 新員工 " 取代—— ChatGPT 等 AI 工具。
更諷刺的是,這些工具正是工程師們熬秃頭發、日夜研發的成果。沒人會料到,創造 AI 的 " 碼農 " 們,有一天會被自己的作品推向失業深淵。而營銷和宣傳這些技術的白領們,顯然也逃不過這一宿命。
今年開年,全球最大外語學習平台多鄰國迎來了營收和股價的歷史高峰。然而,在業績耀眼的光芒下,公司卻裁掉了數千名合同工翻譯,轉而全面使用 AI 技術取代人力。一位工作了五年的員工無奈分享:" 我們團隊原本有四個人,兩人被裁,剩下兩個人只負責審查 AI 内容。"
這種模式正在迅速復制。IBM 過去兩年裁員不斷,不僅如此,其 CEO 阿爾溫德 · 克裡希納更是公開表示,将用 AI 取代多達 8000 個崗位。這不是 " 全球化外包 " 的故事,而是一次徹底的技術革命。
别以為這些案例只是發生在矽谷。清華創業者武彬直言,如今所有電商平台,尤其是服裝類頭部企業,已經廣泛使用 AI 進行影像生成、視頻制作、剪輯排版。雅戈爾、江南布衣等品牌背後,80% 的内容都已經由 AI 自動生成,原來的拍攝團隊、設計師、美工,幾乎被 " 一鍵清空 "。
武彬甚至爆料了一家服裝企業的驚人故事:團隊從 40 人縮減到 5 人,最終幹脆連這 5 人也裁掉,将全部内容外包給 AI 公司。結果,這家企業的團隊人數定格在了—— 0 人。
"AI 連人都替代不了,你還敢說它是降本增效的工具?" 武彬的這句話雖然冷酷,卻道出了核心真相:AI 之所以被推向主流,不是因為它多聰明,而是它便宜、無情、聽話。
曾經的白領,享受過體面的收入和看似安全的職位。如今,在 AI 成本效益的碾壓下,他們成了 " 第一批淘汰對象 "。在企業眼裡,AI 的高效、低成本足以碾壓任何人類員工。這種邏輯冷酷而現實:如果有一台機器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完成你的工作,老板們沒有理由不選擇它。
對于被替代的白領們來說,唯一的出路是從 " 中間地帶 " 突圍,要麼成為無法被替代的創造者,要麼甘願被效率之刃抹殺。AI 并不是只取代勞動力,它也正在重塑商業模式。而留給普通人的時間,并不多了。
2、3 億人飯碗不保:AI 取代浪潮到底有多洶湧?
高盛的研究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内,生成式 AI 正在讓 3 億個全職崗位處于 " 自動化 " 的懸崖邊緣。這意味着,每三個工作崗位中,就有一個正面臨被取代的風險。在美國,AI 技術已經能夠取代約 1/4 的工作。而麥肯錫旗下 AI 公司 QuantumBlack 全球負責人亞歷山大 · 蘇哈列夫斯基甚至更悲觀,他認為,未來 70% 的工作都可能被淘汰。
僅中國,就可能有多達 2.2 億個崗位受到衝擊。
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麥肯錫預測,這場 " 自動化 " 的大潮将在未來五到六年内集中爆發 , 也就是說,到 2030 年,許多白領将迎來職業生涯的 " 高危區 "。
人們常以為,AI 的衝擊首當其衝的是藍領崗位,但事實恰恰相反。早在 ChatGPT 剛引發讨論時,美國皮尤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Rakesh Kochhar 就指出:"AI 的獨特之處在于,它不止颠覆工廠車間,還正在攻占高薪白領的辦公桌。"
比爾 · 蓋茨也曾提到,白領崗位的數字化和标準化,讓它們比藍領更早淪為 AI 的獵物。
想想你身邊的白領工作:從數據處理、文檔編制到信息分析,許多日常任務都具備高度重復性。這些工作本質上是 " 規則驅動型 ",能被 AI 輕松識别、學習并優化。AI 不僅更快、更準确,而且成本低得多。
反觀藍領工作,更多依賴實際操作、環境感知和即時反應。例如,一個外賣小哥能迅速判斷街角路況,靈活穿越人流,還能平穩送餐 , 這種高靈活性的工作,目前 AI 還難以勝任。
李開復博士的分析進一步揭示了兩類工作的脆弱點:
• 在智力型工作中,電話銷售、客戶服務、招聘助理等弱社交、規則化程度高的工作,最容易被 AI 替代;而涉及創意、決策或復雜人際互動的工作(如創業者、并購專家)則具有一定抗替代性。
• 在勞力型工作中,洗碗工、快餐店服務員等高機械性的崗位危險最大,而需要高靈活性和強社交能力的職業(如敬老院陪護)則相對安全。
十大高危職業,你的工作在其中嗎?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給出了一份受 AI 衝擊最大的職業名單:
1. 客戶服務與銷售
2. 秘書與行政助理
3. IT 與軟體工程師
4. 網頁與數字界面設計師
5. 寫作者、編輯、作家
6. 會計與審計員
7. 口譯與筆譯員
8. 法律專業人士
9. 新聞分析師、記者
10. 财務分析師
這些職業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依賴于規則、流程和數據處理,而這些,正是 AI 的強項。
那麼,白領究竟該如何突圍?有人建議:" 不如學門手藝,轉型為靈活的藍領工人。" 确實,手藝活和藍領崗位的一些特性 : 高靈活性、強社交屬性。目前還難以被 AI 全面取代。但這是否是最佳選擇?未必。
在我看來,白領的最佳出路有三:
1. 轉向創意型、決策型崗位:無論是跨領網域的戰略規劃,還是新商業模式的設計,AI 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想象力與判斷力。
2. 深耕 AI 無法勝任的領網域:例如心理咨詢、文化創意、個性化服務等,強社交屬性和情感連接依然是人類獨有的能力。
3. 與 AI 為伍,而非抗衡:學習如何使用 AI 賦能自身,成為掌控工具的人,而非被工具替代的那一批。
AI 不會因為一份感慨而停下腳步,未來的競争只會更激烈。白領們不妨将目光放遠,找到自己的獨特價值點,在這場革命中,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與未來。真正決定成敗的,不是 AI,而是你是否能快速适應變化。
3.AI 時代的 " 盧德運動 " 已在路上
" 先生,如果您拒絕拆除這些機器,我們将親自造訪并摧毀它們。"
兩百年前,這是一場向 " 機器取代人 " 宣戰的開端。英國諾丁漢的紡織工人,面對工業革命帶來的新發明,舉起鐵錘砸向織布機,試圖阻止自己被機器取代。
這場席卷全英的反抗,後來被稱為 " 盧德運動 "。他們砸爛的不僅是機器,更是工匠的自尊和賴以為生的技藝。但最終,歷史沒有停下腳步,英國也因工業革命一躍成為 " 世界工廠 "。
随着 AI 逐漸滲透各行各業,憤怒的聲音已然響起。" 毀掉 AI" 的呼喊正在網絡蔓延,而反對 AI 的抵制者,俨然成了現代版的盧德分子。他們的恐懼并非毫無根據:人類的部分工作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被 AI 取代。
微軟研究院的南希 · 貝姆曾冷靜指出:" 責怪新技術是人類的本能,因為它不會反擊。" 但就像兩百年前的紡織工人未能阻擋工業革命,今天的反 AI 浪潮恐怕也無法讓時代倒退。
盡管 AI 讓一些職業走向終結,但它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今年 1 月,清華大學宣布了一項全球首例無線微創腦機接口的臨床試驗成果。一位癱瘓 14 年的患者,在腦機和氣動手套的幫助下,通過意念抓起了礦泉水瓶,自主喝水。這一突破,讓 " 意念控制 " 的未來不再遙不可及。
幾乎同時,埃隆 · 馬斯克的 Neuralink 完成了首例腦機接口植入手術。一位因潛水事故癱瘓的男子,如今已能通過意念操控滑鼠,與他人在線下棋。這種讓人類重新掌握身體的技術,正在改寫醫學史。
這些成就證明,AI 不只是剝奪工作的冷酷機器,它也可以成為改變命運的鑰匙。
黃仁勳,這位 AI 領網域的教父,早在今年印度人工智能峰會上就發出了警告:" 真正的威脅,不是 AI 接管工作,而是那些使用 AI 的人取代不用 AI 的人。"
他進一步解釋:"AI 無法做到我們工作的 100%,但它可以将 20% 的工作效率提升 1000 倍,甚至是 50%。誰能掌握這種工具,誰就能定義未來的規則。"
換句話說,與其試圖抵抗,不如學會擁抱。用 AI 增強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被它碾壓。
兩百年前,那些揮舞鐵錘砸機器的紡織工人最終被歷史遺忘,而推動工業革命的人卻開創了一個新紀元。今天的我們,或許正站在類似的十字路口。
是成為被時代碾壓的代價,還是抓住 AI 的力量走向新未來?答案顯而易見。面對 AI 帶來的巨變,不是選擇抗拒,而是盡早站上浪潮頂端,成為 " 用 AI 的人 "。
畢竟,技術無法決定人類的命運,真正能改變未來的,是我們面對變化時的選擇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