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电影经验:走出舒适圈,还得靠卷自己啊……,欢迎阅读。
最近一段时间,海清处在风口浪尖上。
新片《我本是高山》因剧情处理问题引发的争议,意外地从编剧导演蔓延到主演。
因为对这部电影原本期待很高,看到现在这样的局面,还挺难过的。
张桂梅校长,是我无限景仰的伟大女性;而海清,也是我多年来欣赏的女演员之一。
也因为关注多年,对她圈中少有的性格有些了解,
海清做过一个专访,标题就叫做 " 我和我的莽莽撞撞 "。这种 " 莽撞 ",让她有能量不停拓展,但也容易吃力不讨好,以及被误解。
——我是卷到吐血的分割线——
海清从小学舞,17 岁进了江苏歌舞剧院。后来因为跳舞给身体的负累太大,又改学表演。
艺考的时候,爸妈陪她一起去。
几个女孩排在前面,海清妈妈戳戳她说:人家长那么漂亮去考试,你自己长那个样子,你自己小心一点。
从这段话可以得知两个信息:
1. 长得不够漂亮,是海清初入行时最大的苦恼;2. 她的 " 莽撞 ",看来是家学渊源,由亲妈言传身教熏陶出来的。
后来上节目时列缺点,她一口气给自己列了话太密、不谦虚、没头腦、脾气急等 " 十大罪状 "。
近几年,海清一些古早综艺场面被翻出来调侃,吃瓜群众笑她情商低,容易得罪人。
确实,她总是不懂得看别人脸色,也学不会基本的圆滑。
但不知大家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平时觉得他 / 她不会做人,有事的时候却发现,这个人是真帮忙。
海清有次参加影展,某天注意到另一个评委没来,一问人家妻子突染重病,要立刻动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她立刻去加对方微信,帮找医生忙前忙后。
这事海清从没提过,是对方没想到素昧平生得到这么热心的帮助,意外又感动,采访时主动说的。
长得不漂亮,又不会说漂亮话,就只能扎扎实实靠笨功夫了。
海清在北电读书时的卷王事迹,在校园广为流传:她平时基本不怎么睡觉,和同学排戏反复训练到吐血,真的吐血。
都卷成这样了,北影毕业后,还是连考两次人艺都没考上。海清当时备受打击,说感觉天都塌了。
很多年她都在影视剧配角里打转,终于因一部《双面胶》走红时,已经快 30 岁了。
那时候成名的演员,很多都是这样一部一部熬出来的。那个过程十分难熬,海清做梦都想发财,天天买彩票,一张都没中。
能熬出来的演员,业务能力都是杠杠的。
《双面胶》之后,《王贵与安娜》《媳妇的美好生活》《蜗居》..... 海清拍一部火一部,赢得 " 国民媳妇 " 的称号。
步入中年后,驾驭这种家庭生活角色对她来说仍然游刃有余。
《小欢喜》里,她打骂方一凡时很好笑,也很让人有代入感:我妈打我骂我时跟这个一毛一样!
去年热播的《心居》,在与她身上那种属于中年家庭妇女的娴熟宛如浑然天成,买菜时顺葱的动作相当顺手。
海清说,如果要从国民媳妇转型到国民妈妈,她能转得很顺利,她也不害怕这样的转型。
是啊,这是她的安全舒适区,待在里面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好。不用与年轻小花们争夺竞艳,也不用担心观众看腻,因为生活剧永远有市场。
但她不愿因此满足。
她曾在电影节上公开讲述中年女演员的困境,喊话制片方和导演们给机会。
后来的采访中,海清进一步说明,她所说的中年女演员困境,其实并不是指没戏拍,递给她的剧本就一直有很多。
但这些剧本里的女性角色,特别重复。
出于演员的追求,她渴望演到有养分的角色。
同时她还看到,生活上还有很多很多的不同类型的女性,而影视剧对她们的关注没有得到很多的展现。
在角色创作上,海清一贯执拗。
她曾演过一个烟不离手的角色,导演让她假抽做做样子就好,她看回放镜头,却觉得表演不够真实,过不了自己那一关。
于是她抽了整整一部戏,拍完后又花很长时间去戒烟。
为了演好一个角色,要花一两年的时间她也不在意,过程中摒除杂念,一心一意。
有人会揣测,这么做就是为了拿奖吧。
其实演员想拿奖也很正常,但海清因为自身经历,对奖项的态度早已淡然。
她拿遍了电视奖项,唯独白玉兰,她自 10 年开始十年四提(分别凭借《蜗居》《心术》《小别离》《小欢喜》),每一次都要热度有热度,要演技有演技,却总是差点奖运,始终陪跑。
去年又被记者问是否渴望拿白玉兰奖,她笑笑回答:" 我对演戏本身感兴趣,奖项是另一种鼓励和表扬的方式,但它从根本上不会影响我持续演戏的一个动力。"
她还说过:就算世界上从此不评奖,我想我还是会继续演戏。
这种态度,源自当年刚踏入电影学院时,老师对全班的殷切教导:
" 演艺事业如履薄冰,也如过眼云烟。做演员,老老实实演戏,红或不红,老天额外给的。"
红,是老天额外给的。老天给或不给,都要活得快乐,都要好好演戏。
奖项,又何尝不是呢。
——我是卷到骨裂的分割线——
近几年,海清尝试过好些跟以往不同的角色。
比如《红海行动》的女记者。博纳老总说:" 很多女演员听说这部戏要在摩洛哥受那么多的苦,就拒绝了我们,海清连剧本都没看就背着行囊来了摩洛哥。"
这部戏,她可以说拍得遍体麟伤。
被风沙刮伤,被炸弹碎屑擦伤,还因为拍戏太投入,把自己的手锤到骨裂。
她还在《深夜食堂》里,演一个 50 多岁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
无论是红海行动那种男人戏里的打女,还是深夜食堂这种系列剧里的配角,都不可能和拿奖有半点关系。
海清却把它们像一根根硬骨头一样啃下来。看到这种能带来挑战,帮自己成长的角色,她就抑制不住地兴奋。
她说,这一步我可能失败,要不要走这个台阶?我一定要走。因为我的路很长。
既然是尝试和挑战,必然有成功也有失败。对于演员的表演,观众有评判的权力。
然而自《我本是高山》点映起,剧情处理问题导致的巨大争议淹没了一切。
关于片子的争议,可以看看这两篇说得比较全面的文章:3 号检票厅员工的包围「张桂梅」;sir 电影的终于可以说说「高山」
可以看到电影被拍砖由来有因,但与表演维度无关。然而激烈的炮火蔓延到了主演身上,而嚷嚷着一棍子打死的许多声音,指责都在表演以外,这就不免让人困惑。
海清在影片中的表演到底怎么样呢?可以看出她依然是用笨功夫,从身形到神态动作,每一个细节揣摩入微。
为了皮肤质感的真实,她硬是把皮肤晒黑了好几度,而不靠化妆抹黑粉;张校长常年戴着眼镜,休息时偶尔取下把眼镜放在桌上。海清说,眼镜上缘一定会有磨损,就自己拿指甲刀打磨,希望能更贴近。
影片中有一对承担剧情主线的姐妹,姐姐很爱学习,成绩也很好,却被父亲和哥哥逼迫退学嫁人,结果被丈夫家暴致死。
她曾在家里梁上写上 " 我本是高山 ",这座成长中的高山,却被强行折断。
对姐姐的死,父亲和哥哥毫无悲伤和悔意,还要把妹妹也从学校强行接走,回去换彩礼给哥哥结婚。
在他们眼中,女子只是一头猪,养大了就该卖掉换钱。
海清扮演的校长,像护崽一样冲到学生前面,隔着银幕都能感受到她瘦弱身躯里的爆发力。
但由于在场的还有学生的奶奶这位长辈,所以她在爆发时也能感受到一些克制。
她告诉学生们,考出去,是 " 为了让你们有对这些事情说不的权利 "。说这番话时她表情平静,却给人带来巨大的震动。
当时看片现场,周围不少观众流泪了。
感动的眼泪,当然,首先是因为张校长自身的伟大而流。
但演员为角色揣摩付出的心血,也不应抹杀。
这世界上有很多种花,有的明艳张扬,娇艳欲滴,风吹来还会随风摆动,一看就让人心动喜欢得不得了;但也有一些花,它们初看没有那么夺目,但有只要有土壤就能生长,而且一路靠自己汲取养分深深扎根,四季变化都动摇不了它旺盛生长的决心。
海清显然是后者。
这些年来,观众给她贴了不少标签,她很少在采访里提到关于 " 国民媳妇 " 的话题。只是在《心居》又一个媳妇角色找到她时,她一开始犹豫,但之后接下了,她的想法是,知道大家对她驾驭这类型的角色能够放心,但这一次她想要打破期待做得更好,所以才有了让人印象深刻的冯晓琴。
当初她离开舒适区展开冒险,是为了自身的挑战和成长,也为了没有得到充分关注的各种类型的女性,有更多银幕呈现的机会。
《我本是高山》从筹备起到拍摄初期,海清都有过辛苦到想要放弃的时刻,但上映后还是坚持下来了。她说,这一刻自己像女高的学生一样," 这次拍摄好像有一个信念要去实现人生的突破,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漫长的人生。"
带着这样一颗初心前行,过程中可能会有迂回曲折,但总能一点点垒起成就。
有人总在仰望星空喊着口号朝目标前进,但海清是那个低头脚踏实地,只默默看路、专心规划的人,所以才更加让人期待她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