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没人关注快手的业绩了,欢迎阅读。
文 | 市象,作者 | 景行,编辑 | 杨舟
甩掉短视频平台定位,以 AI 公司身份示人,这是对快手 2024 年财报的最好总结。在 2024 年财报会议上,快手几乎全程在解读 AI 战略,被评为 " 这不是财报会,这是可灵 AI 发布会。"
3 月 25 日,快手公布了去年四季度及 2024 年财务报表。从业绩数据看,快手并未让投资者发现亮点,2024 年四季度,快手营收同比增长 8.67%,非国际会计准则净利润同比增长 7.77%。
用户数据同样呈个位数增势。截至去年年末,快手日活用户数为 4.01 亿人,同比增长 4.84%;月活用户数 7.36 亿人,同比增长 5.03%,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同比增长为 0.88%。
一个好消息是,快手高利润业务占比正在提升,使快手利润率增长较快。从 2023 年 Q4 到 2024 年 Q4,快手线上营销业务营收占比从 55.9% 上升至 58.27%,快手 2024 年四季度经营利润率达到 54.04%,同比增长了 8.43%。
对快手 2024 年业绩,市场反馈也是冷淡。26 日,快手港股下跌 1.67%。
而就在近期快手传出直播业务负责人更换消息。原快手副总裁、直播与游戏生态负责人付驰已经离职,由李欢接任直播负责人职务。对此,有接近快手人士对「市象」表示,付驰的离职与公司内审有关。
相关消息显示,付驰于 2019 年加入快手,曾任快手用户增长部、直播与游戏业务负责人,继任的李欢曾负责直播、快聘、房产、电商等多个关键业务。
财报数据显示,目前,快手的直播业务收入正在萎缩,去年四季度,快手实现直播收入 98.46 亿元,同比下降了 2%。
而快手的唯一亮点业务是可灵 AI。
这是一款快手去年 6 月上线的视频生成 AI 产品。财报会议上,程一笑直言不讳:" 我们有信心,目前可灵 AI 图生视频功能的综合效果处于全球第一的位置。"
2011 年,快手的前身 "GIF 快手 " 问世,掀起短视频时代大幕;十四年后,快手希望以可灵为筹码,抓住下一个时代。
01 快手需要新故事
"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感受到,随着大模型技术和应用能力的不断迭代和突破,AI 正在重新定义视频内容创作、用户体验和商业生态的边界 ……AI 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驱动平台在流量增长的同时创造更多商业生态价值的核心引擎。"
在财报的 2024 年业务回顾中,快手毫不避讳发力 AI 的野心,与之对应的,是快手主站业务的降速。
用户增长放缓,已成为限制快手业绩突破的核心因素。2023 年 1 季度末,快手日活用户数为 3.74 亿,同比增速为 8.3%,到去年四季度末,日活为 4.01 亿,同比增速降至 4.8%。而在去年四季度,快手活跃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同比增长仅为 0.88%。
《中国短视频发展研究报告(2024)》数据披露,去年国内短视频用户数出现首次负增长,上半年用户体量从 10.53 亿下降至 10.5 亿。而根据 QuestMobile 数据,去年 12 月抖音系 APP 月活接近 12 亿,而快手同期月活为 7.36 亿。
换言之,短视频行业的存量竞争时代已经开启,尽管快手的用户体量仍在增长,但不难看出,用户量难有更大突破,与用户量紧密挂钩的广告、直播、电商难以成为驱动快手下一轮增长的发动机。
事实上,相比直播业务,快手在去年四季度的线上营销业务,与包含电商在内的其他业务表现尚佳。线上营销单季度实现收入 206.2 亿元,同比增长了 13.2%;电商 GMV 同比增长了 14.4%,其中短视频电商 GMV 实现 50% 同比增速;本地生活 GMV 实现了超翻倍增长。
但这似乎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当作为水源的用户增长放缓,专注于开发单用户商业价值难以撑起集团增长。
财报显示,快手正在加强 AI 对各业务的协同效应。在广告业务上,快手通过 AI 大模型优化推荐模型预估能力,带动了素材投放及转化效率的提升。去年四季度,快手 AIGC 营销素材日均消耗超过 3000 万元。
可灵则成为快手新增长故事的核心。快手披露,随着去年四季度可灵上线 1.6 版本,以及独立 APP 发布,可灵商业化能力正在加速,截至今年 2 月,可灵累计收入已经超过 1 亿元。
但可灵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市场仍未看到可灵对快手业绩的改善。
从营收看,去年下半年快手营收总额超过 660 亿元,可灵发布 8 个月以来 1 亿元的营收规模显然不够。
从股价看,可灵发布至今年 3 月 26 日,快手股价仅上涨 1.73%,其中受益于今年以来中国科技股信心复苏带动的估值修复,多少涨幅由可灵拉动,尚是未知数。
从利润看,在三大费用率没有明显波动的情况下,快手四季度毛利率、经营利润率均低于可灵发布前的二季度水平,快手也未披露可灵利润情况。
有 AI 从业者对「市象」表示,当前,AI 视频产品仍然缺少商业化空间,可灵的利润能否覆盖硬體成本,仍要打一个问号,要实现整体盈利则更为困难。
究其原因,就在于目前 AI 视频大模型产品没有撬动足够扎实的用户需求。
02 可灵还需更优秀
在财报会议上程一笑透露,快手将保持可灵的技术研发投入,用于保持模型性能领先,力争将可灵送上全球营收规模第一的视频生成 AI 应用位置。
但在 AI 视频市场,可灵的优势尚没有那么稳固。
" 视频 AI 大模型的规律是,一代版本一代神。" 有 AI 视频设计师对「市象」表示,可灵 AI 的性能固然优秀,但去年谷歌上线的 Veo2 在性能上,已经超越了国内的 AI 视频产品。
近期在 VBench 评测的 AI 视频生成产品榜单中,阿里通义万相也超越可灵登顶冠军。一位视频 AI 个人创作者对「市象」表示,通义万相的产品性能最好,可灵表现次之。
而 AI 视频产品没有用户忠诚度可言,谁的新版本性能好,用户就选择谁。
对追求视频质量的专业级创作者来说,他们的 AI 需求量极大,质量要求极高,如果不能选择最前沿的产品,意味着内容落伍且成本更高。
对普通创作者而言,性价比则是优先考虑项,有创作者对「市象」反馈称,可灵的价格偏高,在同类产品对比中不占优势。
另一边,视频 AI 的用户群体也在发生分化。
要产出真正商用级的 AI 视频作品,仅靠可灵自身显然不够。受限于高昂的研发成本,各大 AI 企业的产品往往互有长短板,AI 视频作者为此养成的习惯是货比三家,交错使用。
一个创作者中常用的技巧是,自己创建提示词,用专业图片 AI 产品生成形象,再换到专业视频 AI 产品生成动态视频,对普通创作者,即梦生图 + 可灵生视频的组合用法很常见。
对专业创作者,使用的 AI 产品更为复杂。前述设计师透露,自己的作业习惯是使用 Midjourney AI 作图,Voe2 生成视频,Flux 优化视频:" 专业创作者以质量优先,所以成本不是问题,但普通人很难覆盖跨平台成本。"
目前在商业路径选择上,可灵的希望是全都要。
程一笑为可灵描述了多个未来定位——面向普通创作者的视觉叙事工具、面向专业创作者的影像及视频生成工具、广告主及电商商家的素材工具、短剧创作者的内容工具。最终目的是对所有视频内容需求方,可灵都将提供极致的效率提升与成本降低。
前述设计师透露:" 目前 AI 视频对影视内容的作用并不大,画面真实性还是很差,无法替代真人内容,更多还是应用于前期筹备阶段,真正适合的方向是商业素材设计。"
在国内,可灵仍然是顶尖的 AI 视频产品。受益于快速更新策略,可灵自发布以来,性能迅速超越 sora 等一批全球主流 AI 视频产品,并在流量规模上领先竞品。
SimilarWeb 数据显示,今年 2 月全球 AI 视频产品中,可灵的 web 端访问量为 1882 万,居全球第二位。上线不满 1 年便创造 1 亿营收额,也表明其收入增长极快," 全球性能第一图生视频产品 " 所言不虚。
但同时,可灵也面临更大压力,要在性能与廉价普惠间做出抉择,国内外竞品在性能上频频抢戏,创作者随时可能 " 倒戈 "。快手的 AI 故事开了个好头,但脚下和未来的路都不清晰,市场也尚未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