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这场离婚生意经,只有卖钻戒的赢了,欢迎阅读。
| 永 远 别 对 生 活 冷 感 |
时隔多年,还很清晰地记得《色,戒》结尾,当间谍王佳芝收到易先生送来的粉色鸽子蛋钻戒时,她只犹豫了不到几秒,便决定背叛组织。
▲《色,戒》
那时候,许多人质疑过张爱玲設定这种桥段的意图,把情感爆发点都凝聚在钻戒上,会不会显得女主角太物质些了?但对张爱玲来说,这种戒指隐喻,可能恰恰是一种对 " 钻石即永恒 " 的爱情反讽。
《色,戒》小说诞生的 1978 年,已经是 " 钻石爱情 " 的时代了。珠宝大王戴比尔斯在 1951 年时,就用 "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 的经典广告词,把钻石捧上了真爱的高位。
无数的文艺作品开始为钻石蒙上暧昧的色彩。如果说情爱在现代逐渐变成了一种迷雾,那么钻戒至少曾是那个年代、指引女人踽步前行的幽灵。有时,它以真爱化身的姿态,召唤她们的奉献与牺牲。
▲《色,戒》
王佳芝是那么一种 " 为爱冒险的女人 "。可以想象,看到戒指后,她所为之痴迷的,可能甚至不是易先生带给她的爱情体验,而是附在璀璨戒指上,曾经被渲染过无数次的爱情滤镜。
但到了今天," 王佳芝 " 变了,钻戒也变了。当爱情不再是现代女性的唯一,钻戒的象征意义也在逐渐消散。相比结婚的爱情承诺,钻戒所隐喻的 " 离婚宣言 " 似乎要来得更有意思。
今年 3 月,有钱有颜的美国超模 Emily Ratajkowski 在社交平台上传了一张自己与 " 离婚钻戒 " 的合影。在接受 VOGUE 的采访时,她表示这是由和前夫的结婚戒指改造而来的钻戒。
▲ Emily Ratajkowski 社交账号 @emrata
Emily 认为:" 一个女人不应该因为失去一个男人而被剥夺拥有和享受钻石的权利 " ——女人戴戒指的理由,不再是为了爱,成为某人的 " 附属物 ",而仅仅是个人喜好。
这个时代的钻戒消费转变,既是一种婚姻观念的重塑,也是对社会情绪变化的回应。鉴于离婚率数据的上坡趋势,《VOGUE BUSINESS》形容,珠宝业的下一个重大机遇,可能是离婚。
▲高级珠宝品牌 Lylie 也推出了相应的戒指改造服务。
好些珠宝品牌开始跃跃欲试推出带有离婚概念的 " 重生戒指 "。越来越多与离婚有关的讨论,带飞了这几年流落在时尚边缘的钻戒,一种新的消费趋势也由此形成。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安放钻戒上的名头,也进一步强化了女性与钻石的 " 成瘾关系 "。
有人认为,女人买珠宝,仍旧是因为来自野心、物质的勾引,是对某种社会地位的渴望。但回溯历史,珠宝所隐喻的,其实也是女人曾被外界形塑的种种困境——经济的、情爱的。
尽管离婚概念很动人,但女性的难题,却不是一枚戒指就能轻易改变的。
" 离婚时尚 ",20 年前就出现过
以离婚为卖点的时髦风潮,其实早就不新鲜了。
2018 年,说唱歌手 Cardi B 与 Offset 离婚后,时尚媒体也开始热烈追踪她的穿着打扮。热辣风格的转变、" 尼娅 · 朗 " 式性感短发——电影中用来隐喻已分手的发型,都被看作是她对过去的潇洒告别与反击。
▲说唱歌手 Cardi B
轮回的时髦风向标中,似乎总有一种时尚,是为离婚、分手人士准备的。在 " 离婚戒指 " 出现前,离婚经济早就埋伏在我们周边。只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它的名字叫 " 复仇礼服 ";20 年后,则名为 " 单身宣言 "。
20 世纪 90 年代,戴安娜王妃就是 " 复仇着装 " 的代言人。1994 年,查尔斯王子在电视上公开承认了婚内出轨。不久后,戴安娜便穿一身 " 不合规 " 的露肩小短裙出席活动,反击了那段无味的婚姻。
▲ 1994 年,戴安娜出席《名利场》活动(图 1),《王冠》剧照(图 2)
时尚杂志诉说着黑裙的经典,直到今天依然称它为女性衣橱必不可少的 " 战裙 "。但说实话,小黑裙的魅力并没有那么大,成为潮流的理由,与其说是设计的功劳,不如说是它出现的时机恰到好处,才造就了时尚传奇。
这条小黑裙,戴安娜早在那场活动的 3 年前就已经购入了,只是她从未穿过。毕竟对于当时还是 " 王妃 " 的她来说,暴露过多肌肤的礼裙,实在过于大胆。
戴安娜穿黑裙,是对王室规训的 " 复仇 ";而女性欣赏这条裙子,则是迷恋女人的反叛。在那个年代,戴安娜的叛逆,不仅仅是属于她个人的。她也鼓励着那个时期仍旧困在无味的婚姻中,忧愁无处安身的女人," 可以勇敢为自己发声 "。
▲戴安娜传记电影《斯宾塞》
在那个年代,结婚是简单的,真正意义上的离婚却极为困难。对比以往,当时的离婚率一度水涨船高,但外界对女性成为 " 完美女人 " 的期待,依然占据着主流文化。女性仍旧在体面的笼子中徘徊,复仇礼裙所代表的离婚时尚,实则意指一种重新的自我赋权。
经济学上有一种 " 复仇经济 ",指的是在长期的购物欲望压抑之下,偶尔意志崩溃导致的爆发性消费。如果说,复仇性消费仅是物质层面的情绪填补,那么复仇时尚则是精神层面的鸡汤。
▲戴安娜传记电影《斯宾塞》
当女性长期在情爱关系中忍受压抑,那么代表了 " 逆袭 " 的时尚单品,便能成为她们伤心的宣泄口。女性迷恋于 " 复仇 " 的时尚单品,是因为传统婚育故事中对女性的要求总是苛刻的。
" 复仇时尚 ",是那个年代的女性的隐秘发声。但到了今天,社交平台上大多打着 " 复仇 " 旗号,教女孩们如何增加 " 性魅力 " 的变美装扮法则,却只是把 " 复仇 " 当作了一种消遣和资本营销的手段。
它们的内核依然是 " 拯救爱情 "。当试图逃脱规训的 " 离婚 " 又再次变为打造凝视的理由," 离婚时尚 " 又该走向何方?
女性的钻石心事
1953 年,梦露在《绅士爱美人》中唱," 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 "。
满身珠光宝气的梦露在其中毫不掩饰地表达对钻石的向往和喜爱。这部片子,算是梦露的成名作,也是女人第一次在银幕上坦荡表明对珠宝的痴迷。
▲《绅士爱美人》
过了 50 年,《破产姐妹》中的落魄富家千金 Caroline,哪怕在最穷苦的情况下,也要用昂贵的珠宝项链,搭配服务生工作服。她对珠宝的执念,算是一种跨越时间的回应。
▲《破产姐妹》
女人对珠宝似乎有种迷恋,人们习惯于把这种意识误认为是 " 对物欲的贪婪 ",是虚荣感。很少有人愿意摊开历史,聊聊这种迷恋的潜意识背后,还有被环境催生的,对安全感的渴望在作怪。
珠宝是女性历史中的另一块拼图,代表了过去女性的另一种隐秘的经济困境。在 19 世纪之前的欧洲,女性不仅只能作为丈夫的附属品而活,在法律层面,她们也不被允许拥有自己的钱和 " 存折 "。
作为女儿,女人即便是继承人,也得在男性亲属的管束之下接受财产或土地;作为妻子,她的一切都将归丈夫所有。女性没有财产权、监护权、民事诉讼权,就连按照自己意愿决定 " 选择 " 的自主权都没有。
《玩偶之家》里的娜拉,在成婚后,如果没有丈夫的同意,甚至没有向别人借钱的权利。18 世纪,英国法学家布莱克斯通在发表的《英格兰法律评论》中说,在这样的条例下,意味着妻子的社会权益是被中止的,她只能在丈夫的保护和掩护之下生活。
▲《乱世佳人》
在那个法律上 " 女性并不存在 " 的年代,如果女人想站在高位,她只能通过与她结婚的男人或儿子来实现。
2024 年新上线的《玛丽和乔治》里,影后朱丽安 · 摩尔又演了个坏女人。戏中她扮演的是一位伯爵夫人,为了成为最有权势的女人,她决定怂恿儿子勾引国王。
▲《玛丽和乔治》
单看情节,实在过于 Drama。但料想当时女性的困境,或许又能理解,这不过是 " 一无所有 " 的女人,绞劲腦汁想到的、实现野心的途径。
如果不想成为 " 伯爵夫人 "" 金丝雀般的娜拉 ",那么女人最好的生活保障和投资,便是购置珠宝。珠宝是一种潜在的可携带的财富,从古至今都是国际上受欢迎的货币形式。
在某种程度上,珠宝解构了父制下的经济结构。研究罗马妇女首饰的《The Crown Jewel:Female Agency Through Jewelry》一文中写道,处于古老社会边缘的女性,大部分都通过珠宝,在经济上第一次脱离了父系家庭,实现了某种形式的独立。
▲《了不起的盖茨比》
如果没有钱,或与丈夫的情感破裂导致生活困难,她们都可以用珠宝来变换生存的物资。
珠宝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急速贬值,当时贵妇所戴的首饰,大部分是用自己的钱买的。像贵妇这样只能困守家庭的女性,不仅通过珠宝改变了个人财产受限的处境,也加重了自身的话语权。
▲《尼罗河上的惨案》
但在当时,或许是带着 " 恐惧女人脱离规则 " 的因素,社会普遍认为拥有昂贵珠宝的女人是不贞洁的、带有欺骗性的、不受控制的,不是一位世俗定义上的好女人。而以着装辨认人地位的罗马,也鼓励女性不佩戴昂贵的首饰。
女人对珠宝的追逐是有理由的。接受了这种潜意识后的资本家,则在整个世纪的时间里,创造了爱情承诺的噱头,通过珠宝赚得荷包满满,也为古老的情爱剧本,提供了梦幻的土壤。
离婚时尚,只是收割钱包的噱头
"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 的广告词改写了钻石历史后,也改写了许多爱情剧本。
直到 21 世纪初,钻石仍旧是爱情里的魔幻灵药。不管男女之间争吵有多激烈,似乎只要对方愿意掏出钻戒求婚,女人都愿意相信一生一世的承诺——戒指如此昂贵,它象征了男人愿意为女性付出的物质保障。
▲《摘星奇缘》
但如今钻戒不再有神圣的光环,女性保存财产的方式也不再只有珠宝一种,钻戒自然没了吸引女性迷恋眼光的理由。
当越来越多的女性企图彻底摆脱来自外界的婚育规训,结合 " 离婚概念 " 的单品们,便掌握了时尚最好的生意经。
可以想象的是,随着 " 离婚戒指 " 的兴起,愿意花重金购入钻戒的女性或许会越来越多,毕竟它从内到外,都完美贴合了女性美丽且有钱的 " 单身宣言 "。
▲《色,戒》
或许也不只钻戒,打着 " 离婚概念 " 的衣物系列设计、鞋履、行李箱都有可能出现,甚至不只是时尚行当,近几年出现的 " 离婚跟拍 " 便是延展经济的其中一种。
只是,当这些表面的、仪式感的事物开始流行,被当作了女性唯一的 " 反击 " 时,它们也成为了女性力量的一种封闭性的呈现。
一个迷思是,当分离到来时,女人除了用奢侈品来展示她的时髦、美貌和迷人的身体以外,是不是再也没有其他办法,来证明自己的值得、惩罚对方的愚昧了呢?
▲《蒂凡尼的早餐》
在戴安娜王妃最黑暗的时期,她的穿衣打扮真能帮助她度过最难熬的时刻吗?或许群众的支持,给过她片刻的心灵支撑吧。
但除此以外,更多的现实情况是,她在婚姻里受到的伤害,王室、丈夫、外界附在她身上的规训和批判,对于戴安娜而言,能做的也只有不断 " 逃离 "。这种逃离,有时候还可能是 " 失败的 "。她在精心塑造的自我展示下,依然有隐秘的不快乐。
▲戴安娜传记电影《斯宾塞》
女人的进步,单靠 " 离婚钻戒 " 隐喻的自由与松弛就可以呈现了吗?现实生活里头,对于婚恋的刻板视线不会因为一个钻戒就有所改变,隐形的职场的性别歧视也并非一件时髦单品就能解决。
女性真正的逆袭还有哪种?这可能才是更为紧要,也更难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