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代理退保花样“翻新”,又有保险中介卷入,欢迎阅读。
非法 " 代理退保 " 黑产危害消费者权益,多地已启动专项行动打击。在 " 代理退保 " 新花样背后,相关保险中介机构引发关注
近日,一直被行业诟病的代理退保产业链又翻出了新花样。
退保黑产,一般指以非法手段获取保单信息,通过冒充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或利用其他欺诈手段,诱使投保人放弃原有保单,进而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近年来,保险市场出现了一些以 " 代理退保 " 业务为生的黑色中介机构,他们打着能为消费者办理 " 全额退保 "" 保险维权 "" 平安保险网上退保 " 等旗号,吸引消费者,与消费者签订代理合同,借着消费者的名义去恶意投诉保险公司,并以此获取高额手续费,致使消费者遭受财产损失和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在各个平台上,如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经常能看到有些打着某某律师的名义," 科普 "" 全额退保政策 " 或者某某机构打出 " 免费咨询代办 " 的视频。
此前在北京警方侦办的一起代理退保案件中,嫌疑人与投保人签订合同后,得到总佣金的 60%,随后劝投保人拨打电话恶意投诉强硬退保,最终剩下的佣金还是到了代理人手中,而类似 " 黑产 " 中还有另一类则是嫌疑人与投保人恶意串通,投保一年后退保,双方分得佣金。
去年年末,非法 " 代理退保 " 等金融黑产乱象有所抬头,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2024 年 12 月 19 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南监管局、中共河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河南省公安厅、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持续整治 " 代理退保 " 黑产乱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通告》(下称《通告》)。
《通告》中提到,非法 " 代理退保 " 行为挤占正常投诉维权渠道和资源,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危害社会稳定,全国整治 " 代理退保 " 黑产乱象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各地及时查处了一批案件。
在投诉平台上,代理退保亦是高发关键词,如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大量关于 " 代理退保 " 的投诉案例 ,这些投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欺诈行为、 高额费用、 信息泄露风险、 误导宣传等。
2025 年 1 月 3 日,由公安部组织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公安部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部署开展保险诈骗犯罪专项打击工作的有关举措以及取得的工作成效,通报显示,工作开展以来,依法立案查处保险诈骗犯罪案件 1400 余起,打掉职业化犯罪团伙 300 余个,涉案金额累计 15 亿余元。
在发布会上,公安部公布了 10 起典型案例,包括利用高級二手车制造事故进行骗保类;虚构、夸大、伪造企业雇员伤情骗保类;利用电商平台退换货规则骗保等新型手段类;以赠送首年保费名义招募发展下线骗取受害人投保获取高额佣金类。
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局长华列兵还就加强保险诈骗防范给出了四点提示:一是提高个人防范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保险。二是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确保信息安全准确。三是选择信誉良好的保险机构,降低被欺诈风险。四是依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正规渠道维权,拒绝非法代理维权,不轻信 " 代理维权 "" 代理退保 " 等虚假承诺,拒绝恶意投诉等。
01 代理退保新花样
近日,一则投诉引发业内人士关注。投诉人购买了爱心人寿保险公司委托保通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售卖的保险,但保通保险代理有限公司的业务员通过带投诉人炒股的方式诱导其购买保险,话术是投资理财两不误,利息高,并未讲明现金价值和退保损失,投诉人现在想退保但未有结果。
在这起投诉中,业务员涉及炒股也成为股市上涨后一波新的 " 花样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在某炒股 App 上所 " 追看 " 的荐股大牛套路颇深,在被引导 " 买保险送荐股 " 服务的同时,还有另一批人提供退保服务,就此,荐股平台 - 保险公司 / 保险中介公司 - 退保服务机构串联成了一条产业链,诸多论坛及其他投诉平台,此类现象屡见不鲜。
根据报道,其基本套路如下:荐股 - 获取股民联系方式 - 电话沟通免费荐股服务 - 添加微信 - 进群 - 买保险获取免费荐股机会 - 股票亏损 - 退保遭拒 - 付费寻求代理退保 - 无法全额退保 - 保险公司承担投诉等负面评价。
在这一链条中,有保险中介机构参与其中,其与三方机构合作,利用股民炒股赚钱的迫切,利用保险投保赚取的佣金及代理退保收取的费用等完成逆向收割。有业内人士称,这类渠道此前基本市面上很多保险中介机构都会与其合作,但随着该类渠道业务质量较差,故而逐步退出合作。" 但为了保费,有的机构也还是不愿意放弃这杯羹。"
02 保险中介突围
继银保渠道后," 报行合一 " 在经代渠道的全面落地,由此带来的保险经代渠道转型也就此开启。当预定利率 3.0% 的增额终身寿产品、保底收益 2.5% 的分红险产品相继在 2024 年 8 月底、9 月底停售,各机构的转型的步伐有所提速,不少保险中介公司处于转型 " 深水区 ",直接表现就是保费收入的下滑,从而导致的佣金大幅缩水、营销人员的不断流失以及传统业务拓展模式的受阻。
据一位中小中介公司高管分析," 报行合一 " 长期而言是利好,其实是一个 " 良币驱逐劣币 " 的过程,能够留下真正有价值的机构和队伍,只要坚持下来,跑赢别人,一定可以活下来。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11 月 1 日,全国范围内共有保险经纪公司 493 家、保险代理公司 146 家、保险销售公司 92 家、保险公估公司 324 家,以及区網域保险代理公司 1324 家、区網域保险销售公司 118 家、区網域保险公估公司 50 家。
另据此前发布的《2024 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显示,截至 2023 年末 , 人身险公司保险营销人员人数为 281.34 万人,较 2019 年高峰时期的 912 万人减少约 631 万人,基本跌至十二年前的水平。
2024 年,国内保险科技中介公司 IPO ( 首次公开募股 ) 进程明显提速,再度掀起赴海外上市小高潮。但目前的市场表现尚未达到预期,或提请上市之后暂无实质性进程,如小雨伞和通过备案之后无上市进展的爱云保科技等。有业内人士透露," 当下的整体环境或让其上市计划不能顺利成行。"
对于部分保险中介机构而言,更为严峻的挑战还源于两方面:一是,当眼下 " 上市即破发 " 成常态局势下,保险中介如今扎堆上市可能并不为最佳时机。二是,长久以来,保险中介依赖佣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销售模式已沦为过去式,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及新人才的不断涌现,保险中介的业务模式与角色定位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重塑。
2024 年二季度开始,陆续有头部中介机构开启《新基本法》的宣导,开始进行深入的转型破局,调整利益分配机制、降低考核标准等等,佣金计算规则、津贴发放规则进一步向一线倾斜更成为常态。
在 I 云保近期举行的《保通保代 2025 年基本法》发布会上,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公司新基本法进行了多项利好调整。例如,在个人序列方面,调整了佣金计算规则和职务津贴发放规则;在团队序列方面,降低了考核难度、新增了成员冷静期机制等。
有业内人士认为,通过包装科技公司的业务形态去上市,当下并不能够对资本有很强的吸引力。如今无论是美国市场还是港股市场,对于保险科技这类企业的估值模型已经产生巨大的变化,从科技公司转变为传统金融公司,因此科技的故事不好讲了。
当下,保险科技赋能能够产生实际成效的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直接为保险公司带来保费。实际上这是流量的生意,平台通过投放的方式收集到消费者例子,将流量转化为保费,这是最直接的。二是,能够为保险公司降本的,通过科技手段,使其降本增效、合规运营,节省了保险公司的日常成本。三是,硬科技公司,称搭建了大模型,能够赋能于整个行业。
对比银行业的数字化,保险业的数字化非常初阶,除了车险这个触发频次高的险种造就了较为高效的技术运用,人身险的运用则分散在各个环节中,并未形成体系。所以可以看到的是,保险科技的赋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缺乏大量、高频的有效场景去优化模型。真正实现科技赋能,还有非常长的一段路可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