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持有光线传媒1840天,我还是卖飞了,欢迎阅读。
明明赚到了钱,结果比亏损割肉还要难受
编者按:
为什么卖飞一只股票如此难受?DeepSeek 回答:伺服器繁忙,请稍后再试。答案就在本文中,也在很多投资者的自选股里。
票房一骑绝尘的《哪吒 2》,不仅 " 闹翻影史 ",更是让光线传媒成为春节后的 "A 股之光 "。本文作者是一位理性且有经验的投资者,他讲述了自己对光线传媒 1840 个交易日的持有经历,在深入研究产业和公司后买入、卖出,最终在春节后股价创新高之前卖飞。
如作者所说,如果历史再重演一次,恐怕还是会做出相同的选择。超出认知的卖飞或许是每位投资者都会经历的,希望本文能够引起你的共鸣和思考,同时也欢迎更多投资者投稿,分享你的投资故事。
文|彭韧
编辑|郭楠
最近一段时间,只要看到四个字就能让我依次陷入沉思、郁闷、痛苦与失神的状态,这四个字就是:光线传媒。
在我买卖过的股票中,光线传媒(300251.SZ)应该可以位列市值最小的几家公司之一,投入资金也不算太多,但是给我带来的遗憾和痛苦却一点都不少。虽然我在光线传媒上的相对收益率还不错,但是绝对回报却并不算太高,毕竟对于这种市值不大的公司还是不敢太重仓,而且我怎么也想不到,一部电影的成功就能够让一家公司达到这样的高度。
回看对光线的这笔投资,我认为我看对了公司、看错了行业,看对了阿尔法、看错了贝塔,看对了管理层、看错了观众群。光线的确成为了影视行业的龙头公司,实现了创始人王长田的千亿市值梦想,但是我作为一枚曾经相信这个愿景的微型股东却没能坚守到这个时候。
买入
清仓之后,我在交易軟體里回顾了一下,对光线的持仓天数达到了 1840 天,也就是整整五年零十五天,首次买入时还是在 2017 年的 7 月(我所使用交易軟體的持仓天数是按照交易日来计算的),最初买入的价格是在 7 元左右。
实际上,那时候的光线传媒已经算得上创业板和影视行业的代表性公司之一,自上市以后已经有过近十倍涨幅,而那一年的国产电影似乎才刚刚步入如火如荼的上升期:《战狼 2》在年初以 56.83 亿元的票房成为了当年的票房冠军,出品方之一北京文化(000802.SZ)股价连续上涨 9 天,涨幅超过 56% ——可能当时没有几个人能想到,直到 8 年后这个国产电影票房记录才被打破,更没有人能想到,北京文化成为了一家市值还不到光线零头的亏损企业。
那一年的光线传媒在一众国产影视公司中并不算占据 C 位。我还记得买入光线之前,它刚刚推出一部主题有些晦涩的卡通片《大护法》,票房仅有 8769 万元,买入不久之后,它当年的重磅大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遭遇票房惨败,别说跟爆款收割机北京文化相比,就连跟华谊兄弟、博纳影业等兄弟公司比起来似乎也相形见绌。
如果对这些年国产电影票房大战有些记忆的投资者,可能还会记得,光线几乎从来都不是春节档大制作的有力竞争者,直到 2019 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 1》)上映后才获得一些改观,但是随后推出的《姜子牙》又遭遇到了票房和口碑双重失利,但是此时的光线已经开始显示出青睐小成本制作和动画电影的风格。
这正是我在一堆影视公司中认可和选择光线传媒的原因之一。其实理性的投资者都清楚,影视公司的商业模式十分糟糕,尤其是那些喜欢投资大制作的电影公司,几乎无人可以最终逃脱破产,著名的好莱坞八大影业公司最后几乎全被收购或者合并,毕竟观众的口味难以捉摸又容易变化,只要一部大制作的失败就可能会让公司陷入财务困境。
" 股神 " 巴菲特在 1996 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回答跟迪士尼相关的问题时,曾经发表过一段对影视行业不太客气的评价,巴菲特说:" 我们整整 30 年没有购买任何电影公司股票,在电影行业,一个人可以用另外一个人的钱换来自己的声誉。钱和声誉是一个危险的组合。如果能用钱换声誉,毫无疑问我也会被引诱 ",巴菲特搭档芒格的补充更加直截了当:" 电影行业的商业道德只有普通行业的一半。"
我当时朦胧觉得,光线有点像中国的狮门影业,这家加拿大娱乐公司以小成本制作而见长,善于以小搏大,而其他几家国产影视公司更接近中国的好莱坞八大影业,虽然大制作能吸引眼球,但是小成本制作的细水长流才是长期经营之道。
另一个选择光线传媒的原因则是其创始人和董事长王长田。在一众个性张扬、言辞火爆的影视公司老板中,王长田气质堪称儒雅,我还记得当时每有爆款电影出现时,就有股民去王长田的微博上讥讽、挑衅甚至辱骂,质问王长田 " 王老板,为什么这部又没有光线的份?" 有时王长田还会好脾气地解释,电影行业分账规则非常复杂,不能只凭印象来臆测,后来索性懒得再解释,只是晒自己的书法作品。
其实仔细看王长田的过往言论,就会发现他对于影视行业所存在的问题认识非常清晰,他曾经说过娱乐业企业往往只做项目,项目与项目之间没有关联,所以娱乐业企业壮大需要一个商业模式,这可能也是光线选择卡通片作为产品主线的原因之一,动画制作成本更加可控,主角不会塌房,还能逐渐建立起一个 IP 宇宙,只不过这些优势都需要时间才能显现。
再多说一句," 股神 " 巴菲特在影视股上也吃过亏。曾经表态不投资影视股的巴菲特还是在 2022 年一季度买入了 6890 万股派拉蒙环球(PARA.US)股票,并在当年年底增持至 14.41% 成为派拉蒙第一大股东,但这并没有阻止股价的不断下跌,最终巴菲特在 2023 年底时开始减仓,并且在 2024 年以大幅亏损清仓卖出了派拉蒙,结束了对影视股的投资。
卖出
在持有光线的前几年间,国产影视行业投资者中流行一种 " 猜票房 " 的游戏,也就是在春节或者十一黄金周等重大假期之前买入一家即将在假期档有重磅电影上映的影视公司,坐等某部电影成为爆款后再卖出。
在我的印象中,光线传媒很少成为这个游戏的赢家,胜出的大都是北京文化、华谊兄弟、博纳影业和万达电影等公司,但是这从来没有影响我持有光线,毕竟本来也不指望光线能通过爆款一夜之间赚大钱,何况这种游戏后来越来越卷,从预判票房很快成为了 " 预判你的预判 "," 预判你预判的预判 "……
不过,随着持有的时间越长,我就越发意识到影视行业的确不是个好行业。首先,曾经一路向北的行业上升曲线终究还是遇到了轉捩點,疫情期间门可罗雀的影院更让人意识到这个行业的脆弱;其次,票房成功的爆款产品可遇不可求,没有必然成功的规律可循,两部表面上看起来很相似的作品可能最终票房表现天差地别;最后,国内影视行业经营管理也令人担忧,天价薪酬,阴阳合同," 劣迹艺人 " 带来的下架,还有那些一看就让股东血压上升的高溢价收购 ……
好在光线传媒在这些方面都还过得去,王长田一直宠辱不惊地在微博上晒着他的书法作品,但是逐渐逆转的行业上升势头还是让我决心逐渐卖出手头的影视股,因为这意味着国产电影行业的整体成长性已经被证伪,光线经营再稳健,也无法逆行业大势而行。《哪吒 1》上映之后的一年间,光线股价随着大盘最高上涨到 18 块左右,对应市值接近 500 亿,已经是影视板块中表现最好的公司之一。
我也借着这波上涨卖出了过半股份,将持仓成本摊低到了零以下,本来计划全部卖光,但是最后还是留下了一小半。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仓位已经很低,成本也已经收回,不清仓也无伤大雅,也可能是因为我还是有点相信王长田曾经说过的一句豪言壮语:" 我确实认为光线的股价被低估了,中国未来出现上千亿市值的影视公司不是问题 ",在我眼里,光线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文化还没有变,可以保留一些底仓再等等看。
再说,千亿市值距离 500 亿市值也就一倍空间,梦想还是该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卖飞
这一等就是四五年,自从 2020 年 9 月光线股价摸高到 18 元以上之后,之后便一路下跌到接近我最初买入时的 7、8 元左右,随后在一个箱体里反复震荡,最低时跌破过 6 元,最高时也没超过 12 元。上上下下,反反复复,好在仓位低,我几乎已经不记得我还在持有,有段时间甚至想从自选股组合里删除,但最后还是保留下来,权当个观察視窗。
在这种半遗忘状态中来到了 2025 年春节前夕,在 " 史上最强春节档 " 的喧嚣声中,被忽视多年的影视股在春节前终于有了些异动,虽然跟光线关系不大,毕竟在假期之前,更被看好的是预售创纪录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以及《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和《唐探 1900》,《哪吒 2》被认为是低一个等級的选手,甚至还要担心被另一部卡通片《熊出没:重启未来》分流票房。何况 " 猜票房 " 的盛况早就不比以前,2024 年急剧下滑的票房收入让影视行业看起来即将成为下一个被短视频淘汰的产业。
虽然我对今年的春节档电影都提不起太多兴趣,但还是在春节假期中得知《哪吒 2》" 爆了 ",于是也抽空带孩子一起去电影院贡献了微小的票房,看完感觉作为一部合家欢电影效果不错,笑点和泪点都不缺,但是剧中人物的形象似乎美学风格并不统一。总之能看,但是并没有让我产生惊艳的感觉,也可能是我吹毛求疵了。
事实证明,是我太吹毛求疵了。《哪吒 2》带来了也许是国产电影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波冲击,也让春节后第一天的光线股价出现了多年罕见的涨停,当时我还按照猫眼专业版预测的票房煞有介事地大致计算了一下,如果《哪吒 2》最终票房能达到 90 亿,光线的分账收入应该会超过 20 亿元,能够让营收和利润轻松翻番。问题是这是一次性的收入,在我的观念中,短期内能够给股价带来 50% 的股价上涨就已经很不错了。
果然,在接连两个涨停之后,光线股价在 14 元左右的位置开始停留,我也开始继续卖出剩下的光线,当时的想法是趁着股价剧烈波动的时候做一些高抛低吸,如果涨得多就卖,跌得多就买,最终保留一些底仓。
可是接下来的两天我发现,市场不再给我低吸的机会,虽然每天不再以涨停价开盘,但是每天以涨停价提交的卖单最终都能成交。到了第五天,我手头上已经没剩下多少光线了,而股价距离历史最高价只有一线之遥。虽然我明明知道突破历史最高价意味着接下来的上涨阻力更小,但我还是有点赌气地再次填上了一个涨停价,收盘后一看,又成交了,我把手里最后一点光线的股票也全部卖光了。
此时我才关注起《哪吒 2》的新闻报道,我惊讶地发现,猫眼专业版预测的最终票房已经上调到了 150 亿,将国产电影票房冠军提升了一个数量级。在票房之外更重要的是,《哪吒 2》开始被视作本土文娱产业实现突破的标志性产品,甚至有个新闻标题是 "《哪吒 2》不是在升票房,而是在升国旗 " ——是我格局太低了,还在算票房。
对此时的我来说,《哪吒 2》就是在上大刑。清仓后的第二天,我看着光线传媒涨停,第三天,我看着它继续涨停,第四天 …… 最终光线股价在 2 月 15 日集合竞价阶段摸高到了 41.68 元,市值瞬时超过 1200 亿元,王长田的千亿影视公司梦成为现实,尽管暂时只停留了一天。
我充分感受到,在《行为金融学》中看到过的错失的痛苦大约相当于同等收益所带来快乐两倍的说法千真万确,这个理论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我在光线上感受到的痛苦远远多于快乐,明明赚到了钱,结果比亏损割肉还要难受。
不过,回看光线这条竖几乎比横还要长的 K 线,我觉得如果历史再重演一次,恐怕我还是会做出相同的选择,毕竟人只能赚到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认知之外的,再不辞辛劳都能从账户里翻出来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