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健康经验:张晓雅:如何对待“输”决定未来能否赢,欢迎阅读。
点击查看更多
故事要从张晓雅的父亲说起,一名翱翔在蓝天上的飞行员。小时候,她最初的梦想,是像爸爸一样,成为一名 " 女飞行员 "。但是,大概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这个计划就夭折了。因为她身高已长到 173cm,父亲担心,她连驾驶舱都坐不下。
当时间跳转到 2004 年 8 月 29 日凌晨。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对阵俄罗斯。这场女排黄金一代的逆转夺冠战,让全体国人热血沸腾,同时,也 " 戳 " 中了小学毕业生张晓雅,她 11 岁开始在成都城北体育馆接受运动启蒙、" 那时候,我便燃起了排球梦。"。从每周末体校的基础训练起步,这位 1992 年出生的女排世界冠军,比同龄人更早地走上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父母也非常支持她做运动员的决定,也对她提出严苛要求:" 青少年阶段混一混,就没戏了;下一个阶段不进国家青年队,也没戏了;岁数到了,不往国家队走,也没戏了。" 那时候,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制定和坚守,都是一个家庭通力合作的结果。除了父母,她还遇到了一位大家长式毫不松懈的班主任老师,帮助青春期的她养成了好习惯," 因为,有些东西长大纠正是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的 "。
2009 年 9 月 1 日开学前,通过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张晓雅进入川大公共管理学院,当年她还入选了世少赛国少集训名单,10 月又在山东省举行的第 11 届全运会后,进入四川女排一队,渐渐成长为主力副攻选手。副攻位置,在国际上也叫 " 拦网手 "。" 有时,你拦死一个球,比扣死一个球,更涨气势 ",鼓舞全队、振奋全场。转换成人生道理,就是 Plan B(第二套方案)很重要,毕竟," 你先开始的准备和实际发生可能有偏差 "。也像一场比赛," 你没有预见到一些困难,临时的调配 ",我们要不断丰富、储备好自己的 " 后续手段 "。
" 赢,带来荣誉,觉得一切的努力都值得。但有一些输的比赛,更奠定了人不怕困难的信念。" 如何对待 " 输 " 决定未来是否能赢。
大约 13 年前,张晓雅经历了一场关键的输球:当时如果拿到亚洲冠军,就可以代表中国队参加第一届青奥会。但人生的考验无处不在,决赛 1 ∶ :3 的比分,屈居亚洲第二,最后一个球 " 砰 " 落地的瞬间至今历历在目。对手要球不要命的劲儿,也给她上了关键一课。
从那以后," 球将落地了嘛,肯定要去接,得去拼啊!",珍惜每一个球、每一场比赛的职专业使命感,刻入了她骨里子。
球不落地,就像人生不一定,那就是要去拼,去试,去努力。
2013 年本科毕业,张晓雅入选 U23 世锦赛国奥集训名单,凭借出色的拦网和背飞扣球技术,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入选了最佳阵容。那一年,她还是迎战巴西和多米尼加两场比赛的 " 得分王 "。如果说,排球给了她一次次冲出亚洲、去看世界、锻炼身手的机会,那么,大学本科管理学专业带给她的,是更精湛的团队协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
" 木桶原理 " 教会她," 不要做那块短板。" 团体运动对人的帮助是潜移默化的," 职业运动员日常训练的难度,要大于比赛。不能成为那块短板你就必须要顶住疲劳,坚持住。"
2014 年,仁川亚运会女排亚军、亚洲杯冠军。2015 年,女排世界杯冠军、四站世界大奖赛冠军。2016 年,蝉联亚洲杯冠军,青年节到来前一天,她收获了国家体育总局 " 国际级运动健将 " 称号,6 月的瑞士女排精英赛,又拿下一座职业生涯冠军奖杯。
运动员生涯终会告一段落,人生还能怎么突破?
考研吧,2017 年,毕业四年后,张晓雅升学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冠军班。取得硕士学位前,她要兼顾比赛与学业。这时,本科阶段掌握的时间管理方法,再一次很好地帮助到了她。
2020 年,她顺利完成硕士毕业论文答辩,国庆节,做了 " 不能再拖下去 " 的腰椎间盘手术。那也是她第一次闪现出 " 不行就算了 " 的念头。
" 我连自重都承受不了,怎么回赛场?" 但心中始终放不下的,还是那份多年来对排球这项运动的热爱。
状态需要时间回归。" 调整一天,睡一觉,然后休息一上午,自己再来试一下,这个阶段也有不停地在骗自己。感觉就是龟兔赛跑的典故,作为乌龟,每一个进步之后,我都会退一下,滑一下,但是自己在往前走,离回到赛场是有希望的。" "0~1 的距离,行动很重要。"
人也就这样坚持了下来。
2022 年 6 月,张晓雅回到家乡,入职母校四川大学,负责排球教学和指导高水平女子排球队的工作。由女排国手雅哥到獨生子张老师,她开启了人生第二条场外赛道。
" 没有离开排球,没有离开体育,可以延续我的热爱。" 在她看来,与当运动员不同,教书育人存在挑战。一切从零开始," 方方面面都需要继续学 ",需要 "360 度面面俱到 "。
和学生们接触了两个学期,张晓雅慢慢适应着自己的新身份。她将多年运动员沉淀的经验应用到教学任务中,一切围绕变和不变展开:工作的中心点没有变,都是制定好目标,找到合理的实施方案、去做,然后反思、复盘;变的可能是沟通方式,90 后老师遇到 00 后学生,要用不同的手段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她说,希望与学生们 " 亦师亦友 ",没有距离,不被老师或学生的角色限制交流。当然,以上不过是擅长自我思考和复盘的人,在与自己对视、不断探索自身塑造与自我精神的终极命题中,得出的阶段性小结。
在学期末的球场上,开启这场跨越 1800 公里的连线当晚,张晓雅刚结束带队训练。同学们打完全国比赛回到学校。
这次的比赛很有挑战。队员们坚持得非常不错,关键场次主动请战。就像她曾说过的——希望同学们能 " 相信自己,关键时刻握紧拳头 "。承袭、感染了那种 " 球不落地 " 的信念感。
我们常常说体育和体育精神对人生的帮助,张晓雅的表达非常直白:" 我跟学生们说,相信自己,不管在赛场上,还是以后进入社会,都不要轻易否认自己。" 找到自己的热爱并沉下心来。学会反思自己,总会前进。
张晓雅透过个人的成长经历分享的经验朴素且实用:有条件兼顾学业的情况下,多去实习,无论自己是否擅长,都是很好的地锻炼和提升机会,走进世界(社会),才能看清自己,找准定位。要坚持,不是所有人都生来强大," 很多事情是在坚持中拉开差距的。大部分人都差不多,在平凡的坚持二字上,谁放弃了,就拉开出了距离 "。
我们从各种角色中 " 毕业 ",球不落地,人生不定,总能用热爱与坚守,被世界报之以歌。
出品人 / 李方方
制片人 / 张焱
编辑 / 荆菁
采访 / 赵燚
撰文 / 赵燚、丁丁
图片提供 / 受访者
视频协作 / 黄河
后期 / 北京兮牛蒙漾科技有限公司
新媒体设计 / April
鸣谢 / 剧本医生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