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張曉雅:如何對待“輸”決定未來能否赢,歡迎閱讀。
點擊查看更多
故事要從張曉雅的父親說起,一名翱翔在藍天上的飛行員。小時候,她最初的夢想,是像爸爸一樣,成為一名 " 女飛行員 "。但是,大概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這個計劃就夭折了。因為她身高已長到 173cm,父親擔心,她連駕駛艙都坐不下。
當時間跳轉到 2004 年 8 月 29 日凌晨。雅典奧運會女排決賽,中國對陣俄羅斯。這場女排黃金一代的逆轉奪冠戰,讓全體國人熱血沸騰,同時,也 " 戳 " 中了小學畢業生張曉雅,她 11 歲開始在成都城北體育館接受運動啟蒙、" 那時候,我便燃起了排球夢。"。從每周末體校的基礎訓練起步,這位 1992 年出生的女排世界冠軍,比同齡人更早地走上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父母也非常支持她做運動員的決定,也對她提出嚴苛要求:" 青少年階段混一混,就沒戲了;下一個階段不進國家青年隊,也沒戲了;歲數到了,不往國家隊走,也沒戲了。" 那時候,每一個階段目标的制定和堅守,都是一個家庭通力合作的結果。除了父母,她還遇到了一位大家長式毫不松懈的班主任老師,幫助青春期的她養成了好習慣," 因為,有些東西長大糾正是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的 "。
2009 年 9 月 1 日開學前,通過高水平運動員招生張曉雅進入川大公共管理學院,當年她還入選了世少賽國少集訓名單,10 月又在山東省舉行的第 11 屆全運會後,進入四川女排一隊,漸漸成長為主力副攻選手。副攻位置,在國際上也叫 " 攔網手 "。" 有時,你攔死一個球,比扣死一個球,更漲氣勢 ",鼓舞全隊、振奮全場。轉換成人生道理,就是 Plan B(第二套方案)很重要,畢竟," 你先開始的準備和實際發生可能有偏差 "。也像一場比賽," 你沒有預見到一些困難,臨時的調配 ",我們要不斷豐富、儲備好自己的 " 後續手段 "。
" 赢,帶來榮譽,覺得一切的努力都值得。但有一些輸的比賽,更奠定了人不怕困難的信念。" 如何對待 " 輸 " 決定未來是否能赢。
大約 13 年前,張曉雅經歷了一場關鍵的輸球:當時如果拿到亞洲冠軍,就可以代表中國隊參加第一屆青奧會。但人生的考驗無處不在,決賽 1 ∶ :3 的比分,屈居亞洲第二,最後一個球 " 砰 " 落地的瞬間至今歷歷在目。對手要球不要命的勁兒,也給她上了關鍵一課。
從那以後," 球将落地了嘛,肯定要去接,得去拼啊!",珍惜每一個球、每一場比賽的職專業使命感,刻入了她骨裡子。
球不落地,就像人生不一定,那就是要去拼,去試,去努力。
2013 年本科畢業,張曉雅入選 U23 世錦賽國奧集訓名單,憑借出色的攔網和背飛扣球技術,她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入選了最佳陣容。那一年,她還是迎戰巴西和多米尼加兩場比賽的 " 得分王 "。如果說,排球給了她一次次衝出亞洲、去看世界、鍛煉身手的機會,那麼,大學本科管理學專業帶給她的,是更精湛的團隊協作能力、時間管理能力。
" 木桶原理 " 教會她," 不要做那塊短板。" 團體運動對人的幫助是潛移默化的," 職業運動員日常訓練的難度,要大于比賽。不能成為那塊短板你就必須要頂住疲勞,堅持住。"
2014 年,仁川亞運會女排亞軍、亞洲杯冠軍。2015 年,女排世界杯冠軍、四站世界大獎賽冠軍。2016 年,蟬聯亞洲杯冠軍,青年節到來前一天,她收獲了國家體育總局 " 國際級運動健将 " 稱号,6 月的瑞士女排精英賽,又拿下一座職業生涯冠軍獎杯。
運動員生涯終會告一段落,人生還能怎麼突破?
考研吧,2017 年,畢業四年後,張曉雅升學進入北京體育大學冠軍班。取得碩士學位前,她要兼顧比賽與學業。這時,本科階段掌握的時間管理方法,再一次很好地幫助到了她。
2020 年,她順利完成碩士畢業論文答辯,國慶節,做了 " 不能再拖下去 " 的腰椎間盤手術。那也是她第一次閃現出 " 不行就算了 " 的念頭。
" 我連自重都承受不了,怎麼回賽場?" 但心中始終放不下的,還是那份多年來對排球這項運動的熱愛。
狀态需要時間回歸。" 調整一天,睡一覺,然後休息一上午,自己再來試一下,這個階段也有不停地在騙自己。感覺就是龜兔賽跑的典故,作為烏龜,每一個進步之後,我都會退一下,滑一下,但是自己在往前走,離回到賽場是有希望的。" "0~1 的距離,行動很重要。"
人也就這樣堅持了下來。
2022 年 6 月,張曉雅回到家鄉,入職母校四川大學,負責排球教學和指導高水平女子排球隊的工作。由女排國手雅哥到獨生子張老師,她開啟了人生第二條場外賽道。
" 沒有離開排球,沒有離開體育,可以延續我的熱愛。" 在她看來,與當運動員不同,教書育人存在挑戰。一切從零開始," 方方面面都需要繼續學 ",需要 "360 度面面俱到 "。
和學生們接觸了兩個學期,張曉雅慢慢适應着自己的新身份。她将多年運動員沉澱的經驗應用到教學任務中,一切圍繞變和不變展開:工作的中心點沒有變,都是制定好目标,找到合理的實施方案、去做,然後反思、復盤;變的可能是溝通方式,90 後老師遇到 00 後學生,要用不同的手段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
她說,希望與學生們 " 亦師亦友 ",沒有距離,不被老師或學生的角色限制交流。當然,以上不過是擅長自我思考和復盤的人,在與自己對視、不斷探索自身塑造與自我精神的終極命題中,得出的階段性小結。
在學期末的球場上,開啟這場跨越 1800 公裡的連線當晚,張曉雅剛結束帶隊訓練。同學們打完全國比賽回到學校。
這次的比賽很有挑戰。隊員們堅持得非常不錯,關鍵場次主動請戰。就像她曾說過的——希望同學們能 " 相信自己,關鍵時刻握緊拳頭 "。承襲、感染了那種 " 球不落地 " 的信念感。
我們常常說體育和體育精神對人生的幫助,張曉雅的表達非常直白:" 我跟學生們說,相信自己,不管在賽場上,還是以後進入社會,都不要輕易否認自己。" 找到自己的熱愛并沉下心來。學會反思自己,總會前進。
張曉雅透過個人的成長經歷分享的經驗樸素且實用:有條件兼顧學業的情況下,多去實習,無論自己是否擅長,都是很好的地鍛煉和提升機會,走進世界(社會),才能看清自己,找準定位。要堅持,不是所有人都生來強大," 很多事情是在堅持中拉開差距的。大部分人都差不多,在平凡的堅持二字上,誰放棄了,就拉開出了距離 "。
我們從各種角色中 " 畢業 ",球不落地,人生不定,總能用熱愛與堅守,被世界報之以歌。
出品人 / 李方方
制片人 / 張焱
編輯 / 荊菁
采訪 / 趙燚
撰文 / 趙燚、丁丁
圖片提供 / 受訪者
視頻協作 / 黃河
後期 / 北京兮牛蒙漾科技有限公司
新媒體設計 / April
鳴謝 / 劇本醫生張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