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亲子经验:豆瓣9.3!这本书终于火了,据说内心够强大的人才能读懂它,欢迎阅读。
大家好,我是千妈。
当我发现这个时代成人比孩子更需要阅读后,我决定除了推荐童书,也做一些经典作品的推荐与解读,尤其是适合女性的经典解读。
只有我们自己先丰富了,才有余力带动孩子提升。今天是经典解读的第7本书,我们一起来读史铁生的经典作品《我与地坛》。
▲来源:当当
推荐版本:《我与地坛》纪念版
版本推荐理由:我看过最精美的版本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姐妹,很快 "和千妈一起读经典" 栏目也会跟大家见面。
浮躁时代,我们一起安静读书,阅读不指向成功,但它可以为我们带来丰盈的灵魂和宽广的认知。
过往回顾:
" 人本就是欲望,这个欲望是给活下去找一个理由。
所以,人生没有意义,意义是寻找出来的。"
这句话出自去年很火的一本书《我与地坛》。
它的火突如其来,又恰如其分。
人们突然爱上一本旧日经典,多半是有原因的,要么从中找到了力量,要么找到了共鸣。
对我来说,它是一本每隔几年就会重新拿出来读一读的书。
上学时候,常被它的阅读理解折磨,重读后,我发现是义务教育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深深的误解。
那会,总觉得课文是在教育我们,教育我们做人要坚强、要积极,你看史铁生都已经双腿瘫痪坐在轮椅上了,还能积极面对这个世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坚强呢?
▲来源:网络
但说实话,当时的我并没有太大感触,因为我觉得这种神一般的坚强和乐观,我做不到。
后来有一年,人生遇到点坎,我买了张机票,独自一人在最冷的冬天飞去北京。
【去地坛路上一对小情侣帮我拍滴,那年北京的冬天可真冷啊,鼻头都给我冻红了】
▲来源:自己拍摄
站在冰天雪地、空无一人的地坛,我心里一直在问:
为什么,为什么史铁生在这个园子里,从早上待到晚上,就变得积极了?
▲来源:网络
从地坛公园回到酒店,我第一次读完了这本书的全书。
终于体会到史铁生的绝望和痛苦,他曾无数次跟自己探讨,我要不要去死,我为什么要活下去,最后才找到一种释然。
原来,没有人是一开始就坚强的。
原来,跌倒了,是可以在原地躺一会的,躺一会又怎么样呢。
读完全本,我才真正觉得,史铁生是个伟大的人,不是神。
所以我想给你们分享的,不是他多坚强,而是他多痛苦,又是如何在这种痛苦中思索出 " 与命运休论公道 "" 接纳并突破命运桎梏 " 的。
在《我与地坛》里,史铁生曾反复问自己两个问题:
要不要死
为什么活
要不要死?
他太要了,刚得病时,史铁生在心里悄悄设了个期限,三个月,他认为三个月病应该就能好。三个月结束,当他知道自己永远都站不起来的时候,就无数次想到了死。
更为讽刺的是,热爱运动的他,偶像还是一名田径运动员。
上中学时,史铁生篮球、排球、跑步样样擅长。
少年的他喜欢热闹,傍晚时分,总会奔跑着穿梭在四合院的走廊中,听着院子里家家户户叮叮当当的炒菜声,嘈嘈杂杂的说话声,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
自残疾之后,他的世界被迫安静下来。
刚开始,他一个人待在冷清的地坛,只觉得无聊。
渐渐,开始留意身边的花草,树枝上的小鸟和风声。
他在书中写下:
"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痛苦 " 逼 " 人孤独。
孤独的史铁生,在地坛听到了很多路人的故事,其中一个马拉松运动员的故事印象最为深刻。
这个人参加比赛得了第七名的时候,荣誉栏里面挂的是前六名的照片,得第四名的时候,荣誉栏挂的是前三名的照片,得第一的时候他绝望了,因为荣誉栏里面,只有一张看马拉松人群的照片。
后来,等这个人被教练发现是一棵好苗子的时候,他已经快要退役了。
史铁生从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故事里看到,命运没有道理可讲。
道理解释不了为什么荣誉栏每次都不挂那名运动员的照片,道理也治不好他的腿。
但即便意识到 " 与命运休论公道 ",人还是会焦虑,会在自卑、质疑中询问:
为什么被蹉跎、残疾的是我,为什么倒霉的事情偏偏轮到我头上,而不是其它人,为什么我不能更聪明更健康更有眼界更有资源?
于是,史铁生在书中写下了《好运设计》,这也是全书中我觉得最洒脱最精彩最有力量的一篇。
既然命运不公,干脆咱们就按最理想的方式,为自己设计一个最理想的人生,如何?
但设计过程中他发现,好像不能设计得太完美,因为太完美,人什么都有了,就没有欲望了,变得无聊起来。
以爱情为例,设计中,几近完美的我们遇到几近完美的恋人。
然而,阴影慢慢浮现:
你能在一场如此称心、如此顺利、如此圆满的爱情和婚姻中饱尝幸福吗?没有挫折,没有坎坷,没有望眼欲穿的企盼,没有欲说还休的克制,没有撕心裂肺的煎熬,没有痛不欲生的痴癫,没有万折不悔的坚持和等待,当成功到来之时你会有感慨万端的喜悦吗?在成功到来后还会不会有刻骨铭心的幸福?
或者,这幸福、喜悦能到什么程度?能被珍惜多久?会不会因为顺利而冲淡其魅力?会不会因为圆满而阻塞了渴望,限制了想象,丧失了激情,从而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遵从了一套社会规律,一种生理程式,心路却已荒芜,然后是腻烦,继而是麻木?
设计来设计去,思来想去,他发现所谓好运,所谓幸福,不过都是一种主观的感受罢了。
我们总说,王子跟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其实这根本就不是故事结局,故事后面还有柴米油盐中消磨的浪漫,日益残酷的现实,但这些又是故事的结局吗?好像也不是。
再往后推几步,你会发现,故事的结局都一样:死亡。
无论好故事还是坏故事,不论幸福还是悲惨,都要走向这个终极结局。
当史铁生看清楚死亡是任何人生的结局,迟早都会到来,反而不那么着急去死了,因为反正最后都是要死的。
那么,第二个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活。
他开始为活着找一个理由。
他说,一开始,我以为活着是为了写作。
但后面才明白,我写作,是为了活着。
如果任何一种人生结局都指向死亡,结局就没那么重要。
事实上,我们唯一拥有的就是过程。
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
相反,坏运更有利于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
残疾的坏运是史铁生人生的 " 一堵墙 ",每次他摇着轮椅想去什么地方,这堵墙都会截断他的去路。
其实我们人生中都有这样的墙,它或许堵住你的似锦前程,徒留遗憾;或许将你困在方寸之地,饱尝孤独。
但如果没有这 " 一堵墙 " 的痛苦,人也就没有了幸福,只有舒适和平庸。
痛苦可以不断地有,但你总能把它消灭,这就行了,这样你就巧妙地利用了这些混账玩意而不断得到幸福感。
史铁生用 " 写作 " 消灭身体残疾带来的痛苦," 写作 " 就是他为自己创造的精彩过程,正如他在书中所写:
我害怕我找不到活着的意义,就只能去死了。
但我想活着,所以我要创造意义。
每每读到这句,我内心都十分震撼。
我想活着,是多么具有生命力的呐喊啊,活着本身就是意义,就是一切的驱使。
于是我理解了他凭什么可以坚强。
因为他可以承认自己的痛苦,可以跌倒了就在地上躺一会,然后再爬起来,重新寻找和创造意义。
想起曾经与朋友的讨论,她觉得命运以痛吻 " 我 "," 我 " 凭什么报之以歌。
我说不要埋怨命运,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放弃,是败给了自己,而不是命运。
命运给予的从来就不只是痛,每一次痛里都埋下了成长的伏笔。世上荣华利禄,不过烟火流云,只因我不计得失,所以才永世长存。
即使命运消解了过往所有努力,即使越过山丘才发现已白了头,我也不会停下前行的步伐。
因为活着的意义,是我自己创造的,不是命运。
【再去北京已是多年之后,阳光下的地坛少了些宁静多了些热闹,因为史铁生的书,公园附近开了一家咖啡店,名字就叫 " 我与地坛 "。坐在角落静静看行人来往的我,微笑着对过往说了句谢谢成全。】
估计,以后我还会反反复复地读这本书吧,不同的时间读它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悟。书里那些充满力量的句子常常让我失语,节选一些放在文末,或许也能打动你:
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假若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
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出戏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
人的真正名字叫做:欲望。
我什么也没忘,但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切痛苦与欢乐的生命之本质与源泉,只能融入灵魂。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