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豆瓣9.3!這本書終于火了,據說内心夠強大的人才能讀懂它,歡迎閱讀。
大家好,我是千媽。
當我發現這個時代成人比孩子更需要閱讀後,我決定除了推薦童書,也做一些經典作品的推薦與解讀,尤其是适合女性的經典解讀。
只有我們自己先豐富了,才有餘力帶動孩子提升。今天是經典解讀的第7本書,我們一起來讀史鐵生的經典作品《我與地壇》。
▲來源:當當
推薦版本:《我與地壇》紀念版
版本推薦理由:我看過最精美的版本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更多愛讀書的姐妹,很快 "和千媽一起讀經典" 欄目也會跟大家見面。
浮躁時代,我們一起安靜讀書,閱讀不指向成功,但它可以為我們帶來豐盈的靈魂和寬廣的認知。
過往回顧:
" 人本就是欲望,這個欲望是給活下去找一個理由。
所以,人生沒有意義,意義是尋找出來的。"
這句話出自去年很火的一本書《我與地壇》。
它的火突如其來,又恰如其分。
人們突然愛上一本舊日經典,多半是有原因的,要麼從中找到了力量,要麼找到了共鳴。
對我來說,它是一本每隔幾年就會重新拿出來讀一讀的書。
上學時候,常被它的閱讀理解折磨,重讀後,我發現是義務教育讓我對這本書產生了深深的誤解。
那會,總覺得課文是在教育我們,教育我們做人要堅強、要積極,你看史鐵生都已經雙腿癱瘓坐在輪椅上了,還能積極面對這個世界,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堅強呢?
▲來源:網絡
但說實話,當時的我并沒有太大感觸,因為我覺得這種神一般的堅強和樂觀,我做不到。
後來有一年,人生遇到點坎,我買了張機票,獨自一人在最冷的冬天飛去北京。
【去地壇路上一對小情侶幫我拍滴,那年北京的冬天可真冷啊,鼻頭都給我凍紅了】
▲來源:自己拍攝
站在冰天雪地、空無一人的地壇,我心裡一直在問:
為什麼,為什麼史鐵生在這個園子裡,從早上待到晚上,就變得積極了?
▲來源:網絡
從地壇公園回到酒店,我第一次讀完了這本書的全書。
終于體會到史鐵生的絕望和痛苦,他曾無數次跟自己探讨,我要不要去死,我為什麼要活下去,最後才找到一種釋然。
原來,沒有人是一開始就堅強的。
原來,跌倒了,是可以在原地躺一會的,躺一會又怎麼樣呢。
讀完全本,我才真正覺得,史鐵生是個偉大的人,不是神。
所以我想給你們分享的,不是他多堅強,而是他多痛苦,又是如何在這種痛苦中思索出 " 與命運休論公道 "" 接納并突破命運桎梏 " 的。
在《我與地壇》裡,史鐵生曾反復問自己兩個問題:
要不要死
為什麼活
要不要死?
他太要了,剛得病時,史鐵生在心裡悄悄設了個期限,三個月,他認為三個月病應該就能好。三個月結束,當他知道自己永遠都站不起來的時候,就無數次想到了死。
更為諷刺的是,熱愛運動的他,偶像還是一名田徑運動員。
上中學時,史鐵生籃球、排球、跑步樣樣擅長。
少年的他喜歡熱鬧,傍晚時分,總會奔跑着穿梭在四合院的走廊中,聽着院子裡家家戶戶叮叮當當的炒菜聲,嘈嘈雜雜的說話聲,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滿足感。
自殘疾之後,他的世界被迫安靜下來。
剛開始,他一個人待在冷清的地壇,只覺得無聊。
漸漸,開始留意身邊的花草,樹枝上的小鳥和風聲。
他在書中寫下:
" 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
痛苦 " 逼 " 人孤獨。
孤獨的史鐵生,在地壇聽到了很多路人的故事,其中一個馬拉松運動員的故事印象最為深刻。
這個人參加比賽得了第七名的時候,榮譽欄裡面挂的是前六名的照片,得第四名的時候,榮譽欄挂的是前三名的照片,得第一的時候他絕望了,因為榮譽欄裡面,只有一張看馬拉松人群的照片。
後來,等這個人被教練發現是一棵好苗子的時候,他已經快要退役了。
史鐵生從一個又一個普通人的故事裡看到,命運沒有道理可講。
道理解釋不了為什麼榮譽欄每次都不挂那名運動員的照片,道理也治不好他的腿。
但即便意識到 " 與命運休論公道 ",人還是會焦慮,會在自卑、質疑中詢問:
為什麼被蹉跎、殘疾的是我,為什麼倒黴的事情偏偏輪到我頭上,而不是其它人,為什麼我不能更聰明更健康更有眼界更有資源?
于是,史鐵生在書中寫下了《好運設計》,這也是全書中我覺得最灑脫最精彩最有力量的一篇。
既然命運不公,幹脆咱們就按最理想的方式,為自己設計一個最理想的人生,如何?
但設計過程中他發現,好像不能設計得太完美,因為太完美,人什麼都有了,就沒有欲望了,變得無聊起來。
以愛情為例,設計中,幾近完美的我們遇到幾近完美的戀人。
然而,陰影慢慢浮現:
你能在一場如此稱心、如此順利、如此圓滿的愛情和婚姻中飽嘗幸福嗎?沒有挫折,沒有坎坷,沒有望眼欲穿的企盼,沒有欲說還休的克制,沒有撕心裂肺的煎熬,沒有痛不欲生的痴癫,沒有萬折不悔的堅持和等待,當成功到來之時你會有感慨萬端的喜悅嗎?在成功到來後還會不會有刻骨銘心的幸福?
或者,這幸福、喜悅能到什麼程度?能被珍惜多久?會不會因為順利而衝淡其魅力?會不會因為圓滿而阻塞了渴望,限制了想象,喪失了激情,從而在以後漫長的歲月中遵從了一套社會規律,一種生理程式,心路卻已荒蕪,然後是膩煩,繼而是麻木?
設計來設計去,思來想去,他發現所謂好運,所謂幸福,不過都是一種主觀的感受罷了。
我們總說,王子跟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其實這根本就不是故事結局,故事後面還有柴米油鹽中消磨的浪漫,日益殘酷的現實,但這些又是故事的結局嗎?好像也不是。
再往後推幾步,你會發現,故事的結局都一樣:死亡。
無論好故事還是壞故事,不論幸福還是悲慘,都要走向這個終極結局。
當史鐵生看清楚死亡是任何人生的結局,遲早都會到來,反而不那麼着急去死了,因為反正最後都是要死的。
那麼,第二個問題出來了,為什麼活。
他開始為活着找一個理由。
他說,一開始,我以為活着是為了寫作。
但後面才明白,我寫作,是為了活着。
如果任何一種人生結局都指向死亡,結局就沒那麼重要。
事實上,我們唯一擁有的就是過程。
一個只想使過程精彩的人是無法被剝奪的,因為壞運也無法阻擋你去創造一個精彩的過程。
相反,壞運更有利于你去創造一個精彩的過程。
殘疾的壞運是史鐵生人生的 " 一堵牆 ",每次他搖着輪椅想去什麼地方,這堵牆都會截斷他的去路。
其實我們人生中都有這樣的牆,它或許堵住你的似錦前程,徒留遺憾;或許将你困在方寸之地,飽嘗孤獨。
但如果沒有這 " 一堵牆 " 的痛苦,人也就沒有了幸福,只有舒适和平庸。
痛苦可以不斷地有,但你總能把它消滅,這就行了,這樣你就巧妙地利用了這些混賬玩意而不斷得到幸福感。
史鐵生用 " 寫作 " 消滅身體殘疾帶來的痛苦," 寫作 " 就是他為自己創造的精彩過程,正如他在書中所寫:
我害怕我找不到活着的意義,就只能去死了。
但我想活着,所以我要創造意義。
每每讀到這句,我内心都十分震撼。
我想活着,是多麼具有生命力的呐喊啊,活着本身就是意義,就是一切的驅使。
于是我理解了他憑什麼可以堅強。
因為他可以承認自己的痛苦,可以跌倒了就在地上躺一會,然後再爬起來,重新尋找和創造意義。
想起曾經與朋友的讨論,她覺得命運以痛吻 " 我 "," 我 " 憑什麼報之以歌。
我說不要埋怨命運,大多數時候我們的放棄,是敗給了自己,而不是命運。
命運給予的從來就不只是痛,每一次痛裡都埋下了成長的伏筆。世上榮華利祿,不過煙火流雲,只因我不計得失,所以才永世長存。
即使命運消解了過往所有努力,即使越過山丘才發現已白了頭,我也不會停下前行的步伐。
因為活着的意義,是我自己創造的,不是命運。
【再去北京已是多年之後,陽光下的地壇少了些寧靜多了些熱鬧,因為史鐵生的書,公園附近開了一家咖啡店,名字就叫 " 我與地壇 "。坐在角落靜靜看行人來往的我,微笑着對過往說了句謝謝成全。】
估計,以後我還會反反復復地讀這本書吧,不同的時間讀它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感悟。書裡那些充滿力量的句子常常讓我失語,節選一些放在文末,或許也能打動你:
命定的局限盡可永在,不屈的挑戰卻不可須臾或缺。
假若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麼?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呢?要是沒了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系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
每一個乏味的演員都是因為他老以為這出戲與自己無關,每一個倒黴的觀眾都是因為他總是坐得離舞台太近。
人的真正名字叫做:欲望。
我什麼也沒忘,但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它們不能變成語言,它們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它們了。它們是一片朦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切痛苦與歡樂的生命之本質與源泉,只能融入靈魂。
我常以為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