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这俩洋和尚,让整个中国零售业都傻眼了,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华商韬略
2019 年 8 月,中国线下零售阴云密布,零售巨头 Costco 的中国首店在上海开张,但当天下午,它就被迫暂停营业,原因是:人太多了。
五年后,中国线下零售阴云更厚,Costco 却又在深圳开出中国大陆第六店,当天会员开卡 13 万张,位列全球第一。
冰火两重天
过去五年里,尽管没有单独披露中国区的营收,但 Costco 在中国 " 开一家火一家 ",早就不是新闻。
Costco 在美国总部的老对手,山姆会员店在中国同样生意大好。
在 2022 年里,山姆用 42 家门店在中国区干出了 660 亿元营收,这个营收,盒马鲜生用 370 家门店也没实现;2023 年,山姆又开出了 5 家新店,预计营收将超过 800 亿元。
两大国际商超巨头的春天,却是它们同行的冬天。
2023 年 9 月 13 日,家乐福在北京的最后一家门店暂停营业,全国只剩 37 家门店还在营业,2020 年,这个数字还是 228 家。
从 2016 到 2022 年,沃尔玛的传统大卖场也是江河日下,关闭了 130 多家。
2023 年 12 月,曾拥有 200 多家门店的德国连锁超市品牌比宜德发布公告,宣布全面暂停营业。
曾经是行业标杆的外资超市,店门尚且关得哐哐响,中国同行的日子就更惨淡。
在过去三年里,曾被认为特别能打的永辉,陆续关闭了近 400 家各类型门店,一度传出要被京东收购的新闻。
仅仅 2023 年上半年,全国就关闭了 692 家超市便利店,以及 14 家百货购物中心。
关门的商超中,包括一连串耳熟能详的品牌:中百集团 66 家、华润万家 12 家、永辉超市 29 家、家家悦 12 家、步步高 65 家、以及联华超市 131 家。
一年关几家十几家,可能只是偶然,但一关就是几百家,持续好几年,几乎可以断定:中国商超行业的经营不善,已是普遍现象,在 2024 年里很可能继续恶化。
曾经有人将这种经营不善,归结为电商冲击和地租高昂。这个看法,一度是商超老板们的定心丸。但 Costco 和山姆的存在,又让这个看法站不住脚:
都是线下零售,都被电商冲击,都承担着同样的地价,Costco 和山姆凭什么活得那么好?
拼价格,拼品质
在小米创始人雷军的历次公开演讲里,Costco 多次出场,这源于他 2011 年的美国行。
到美国第二天,同行的金山軟體 CEO 张宏江、猎豹 CEO 傅盛、红杉资本合伙人沈南鹏就直奔 Costco。因为东西买得太多,每人又顺手买了两个箱子。
当天晚上,傅盛向雷军提了一个问题:新秀丽的超大号箱子在北京卖 9000 块,猜猜在这里多少钱?
在得到 " 四五千 " 的回答后,傅盛告诉雷军:" 只要 150 美金,人民币 900 块。"
雷军后来回忆说:它给我的震撼,无法用语言表达。
那时正值小米初创,雷军从 Costco 感受来的 " 极致性价比 ",转手就被他活学活用,揉进了小米的标签。
让企业家学习,让消费者追捧的 " 极致性价比 ",是山姆和 Costco 传播最广,最得人心的特点。它可以用一句话总结:
走 " 同款更便宜,同价质更高 " 的精品路线。
在很多人看来,性价比就是比谁更便宜,比如一包餐巾纸,A 超市卖 3 元,B 超市卖 2.9 元,那么 B 超市就是有性价比的。
这一点,Costco 和山姆都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极致。比如 Costco 规定,所有商品的毛利率不超过 14%,平均 7%;山姆与其他卖场重合的商品,定价平均要低 8%。
但 Costco 和山姆更加强调,也让很多同行无法做到的却是,不但比便宜,还要比谁更大牌。通俗地说,是把大品牌卖得更便宜,比谁更有本事将大品牌的价格打下来。
比如外面售价 18 万一只的爱马仕皮包,costco 开业价 14.6 万;外面卖 1300,Costco 卖 799 元的新秀丽旅行箱;以及限量供应的平价茅台。
Costco 有限的电器品类,都是大牌,而且大多比电商渠道便宜。
从 2022 到 2023 年,索尼 85 英寸电视,比京东便宜 500 元,博世干衣机,便宜 1000 元;日立的对开门大冰箱,便宜 7000 元。
关键不是价格更便宜,而是大牌更便宜,用 Costco 首席执行官吉姆 · 辛内加尔的话说:
" 我们店里不会有市场上最便宜的太阳眼镜,但是会有最便宜的雷朋眼镜。"
即便不是大品牌产品,Costco 和山姆也是做到品质一等但价格低人一等。
比如山姆的瑞士卷,这款奶油夹心蛋糕的特点之一是价格—— 16 片一大盒,一片不到 4 元,只有星巴克售价的八分之一,大多数品牌烘焙店的瑞士卷,也要超过 10 元一片。
但它最大的优势还是品质,使用了欧洲进口动物奶油、进口黄油、高蛋白低灰度面粉,配料包干净简洁,烘焙预拌粉不添加香精。
不仅提供极致性价比,而且提供超值体验,这让 Costco 和山姆出品,都是精品。
精品的第一个标准是少。
2023 年里,Costco 的 SKU(商品单元)保持在 4000 左右,山姆是 5500,传统超级大卖场的 SKU,一般在 2 万上下。
Costco 和山姆的品类虽少,单品销售规模却高出一大截。
2023 年,Costco 单个 SKU 的销售额达到 5942.8 万美元,山姆逊色一些,也有 1533.6 万美元,但沃尔玛只有不到 100 万美元,国内同行的一线阵营,甚至只能做到 260 万元人民币的水平。
有如此销量支持,Costco 和山姆就有更强的话语权,去寻找更好的供应商,去提更严苛的要求,甚至要求供应商提供独家的 " 渠道专供商品 "。
进而做到——以少胜多,少,就是多。
比如,在山姆,你只能买到三种规格的鲜牛奶,供应商分别是蒙牛、光明和圣牧有机,但走出山姆,这三种同时满足中国和欧盟双重标准的鲜奶,你就再也买不到了。
这让它们两家,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实现 " 高质低价 " 和独家供应,从而形成了" 售价低→销量高→采购价降低 / 费用降低→售价再降低 "的良性循环。
但少不是目标,精简 SKU 也不是万能药。商品种类少,意味着选择少,影响消费者的复购。
因此,即使强大如 " 万能的淘宝 ",也在不断丰富供应生态,京东当年为了刺激用户购买,一路从低频的数码产品,扩充到图书、生鲜、日用等高频种类。
这引出了精品的第二个标准:选品绝对要精。
所谓的精,就是用精简到极致的 SKU,去覆盖最高频、最爆款的商品。
除了前面提到的极致性价与超值体验,Costco 的选品还奉行着 " 宽 SPU、窄 SKU" 的原则。
与传统大卖场里,每类商品包括高中低几十种品牌不同,Costco 品类丰富,但每类商品只有 2-3 个品牌,有时甚至是孤品。
为了保证选品,Costco 在全球拥有高薪聘请的采购团队,他们负责在每个品类中精挑细选出两三种,并且每种商品都经过管理层的亲自复选或使用,选择他们认为有 " 爆款 " 潜质的商品上架。
而在山姆内部,5500 个 SKU 下的商品,被大致抽成以下四类:
结构品,即各个品类下必须有的产品,比如美国 Prime 标准牛肉、挪威冰鲜三文鱼;潜力品,上市后复购率和渗透率表现优异,将获得全力的资源支持,包括折扣力度和最好的货架位置。
而核心品,指的是那些销售长红的餐品,比如瑞士卷、麻薯与部分面包;以及月饼、粽子这些被称为" 限定品 "的季节性产品。
按照这样的分法,山姆主动放弃了某些品类,很多被视为必备的商品,其实不在山姆的结构品名单里。
比如很多老用户都知道:山姆买不到活海鲜。
官方曾经给出过解释:活海鲜在运输和暂养过程中,容易死亡病变,容易二次污染。
但这也有利己的一面。活海鲜的物流成本和货损居高不下,从产地到市场,价格可能翻几倍,大大影响购买力——在盒马,一只活帝王蟹动辄上千元,但山姆捕捞煮熟冷冻的帝王蟹,只需要 30%-50% 的价格。
而另一些老用户发现,Costco 和山姆的牛肉,要比猪肉更 " 好 "。这同样是出于精心选品的原因。
第一,它们的牛肉供应链更成熟,可以采购整牛分切,采购和物流成本优势可以体现在售价上;第二,总部根据数据趋势判断,中国人消费的猪肉数量已近顶部,未来会摄入更多其他肉类,比如具备更优蛋白的牛肉。
无论是 " 同款更便宜,同价质更高 ",还是少而精的选品,带来的都是消费者绝佳的体验,也带来了两大巨头卓越的竞争力,最终让它们在商业模型上,得以狂卷同行。
狂卷效率
很多消费者到 Costco 和山姆,都有自己的必买品。
" 你懂得 " 的平价茅台;不用配货、" 转手就能赚钱 " 的爱马仕铂金包;年售过亿,死活不涨价,俗称 " 抗通胀 " 的烤鸡……
以及 2019 年上市的瑞士卷,销售额甚至可以达到部分门店月营业额的 8%,平均每 1000 名山姆顾客,就会带走 300 盒瑞士卷。
这些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强大的引流能力。
引流产品,是在抓住人心;性价比心智,抓的是人心,优秀选品提升了客流量和周转率,也是在抓住人心;良好体验,还是在抓住人心。
所以 Costco 和山姆的生意本质,都在于成功抓住用户的心,或者说,一切生意的本质,都是在抓住人心。
有了人心,就有了生意的基础。这使得 Costco 和山姆可以凭借一种 " 坐地收租 " 的生意模式——直接向消费者收取会员费(Costco 每年 299 元,山姆每年最低 260 元),来获取收入。
Costco 深圳店开业当天,13 万张会员卡按 199 元的优惠年费计算,直接产生了近 2500 万元的卡费。
这意味着,Costco 深圳店甚至还没开卖,就提前锁定了每年至少 2500 万元的收益。
对于山姆,情况也是同样。在 2023 年的中国区,山姆会员平均每年在山姆消费 13000 元,年续卡率稳定在 60% 以上。
因此在" 单店收入 = 单店会员数×(会员年费 + 单会员销售额)"的收入模型下,两家超市巨头的许多策略,都围绕着人展开。
比如在开发商品时,消费场景和生命周期被更优先考虑,山姆不去做那些短保质期、强季节性的产品,以便于商品能被更多人接受和消费;瑞士卷和麻薯既是零食点心,也是早餐选择的 " 双场景 " 优势,于是得到了更有力支持。
同时被重视的,还有本土化层面的心理因素。
比如深圳 Costco 被疯抢的爱马仕和茅台,就是对国情的深刻洞悉。以这两类产品在 Costco 的定价,只要抢到就是赚到。而平价茅台作为引流产品,早已证明了自己的功效—— Costco 上海首店开业时,两个月内吸引了 20 万会员。
能成功抓住人心的生意,自然也更值得用更大力度去拼与卷。这不仅是对 Costco 和山姆的要求,也是所有零售商,甚至一切生意的大方向——效率和成本,永远都是竞争力。
因此在 Costco 和山姆的商业模型中,比起性价比、用户体验这些外部指标,效率和成本虽然是看不见的内部化指标,却同样在暗地里席卷同行。
因为 SKU 少,所以 Costco 和山姆的存货和资金周转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在这方面,Costco 无疑是最出色的,过去四年,它的存货周转率是 11.5 次左右,存货周转天数在 2023 年达到了 29.3 天,而在传统大卖场里,以高周转率著称的沃尔玛也只能做到 8.5 次。
这种在效率和成本上的拼与卷,还体现在更多层面。
比如仓储会员店 " 仓店合一 " 的模式,货架下层用来卖货,中上层用来存货,既节约了装修费用,也减少了仓储成本。
比如对地租的对抗,不同于大卖场开在商业区,Costco 和山姆的门店选址不是在郊区,就是在不太好的地段。除此之外,Costco 还更进一步,直接选择自有物业来降低成本。
比如在广告营销上的吝啬投入,比如坚持采用仓储式大包装,以降低拆包分拣的人力运营成本,这一系列在成本压缩上的拼与卷,又造就了两大巨头一路提升的坪效。
2024 年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新一年里,Costco 和山姆会拼到什么程度?中国同行们会被卷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
但答案其实又在历史里写得清清楚楚。
1996 年,沃尔玛在深圳香蜜湖开设了大陆第一家山姆门店,那时的中国零售业才刚刚起步,人均 GDP 只有 709 美元,大部分人没有逛过超市,没见过瑞士卷和电冰箱,也没有付会员费的习惯。
惨淡经营的山姆,在最初的十几年里只有几家店,总部甚至一度想在中国放弃会员仓储模式,悉数改成沃尔玛式的传统大卖场。
但这一切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在 Costco 进入的 2019 年,中国人均 GDP 超过了 10000 美元,出现了 7000 万兼具消费能力和意愿的中产人群,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的中产人群,消费习惯越来越接近美国的中产群体。
山姆开出第一家大陆门店的香蜜湖,如今已是福田最核心的富人聚居区。
但如果只是搭经济发展的便车,Costco 和山姆都抓不住如此大的红利,也和它们的中国同行区别不大。
抓住消费者追求的本质,才是它们今天狂卷同行的秘密。而这个本质就是:
让消费者能用九块钱买到爱马仕,就不花十块钱;是先要更好,再要更低价。
中国企业一向擅长用成本和效率卷死对手,但在 " 更好 " 这件事上,依然有值得努力的空间。
参考资料:
[ 1 ] 《Costco,全球会员制仓储零售巨头,优质低价,效率为王》国海证券研报
[ 2 ] 《Costco2024 中国大陆市场营收有望破百亿》 零售圈
[ 3 ] 《对比 Costco,Sam ’ sClub,本土企业布局硬折扣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信达证券研报
[ 4 ] 《所有人学的山姆,没有秘密》 Lat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