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包月高达3万元!陪聊、哄睡流行,“情绪消费”还是涉黄服务?,欢迎阅读。
近年来,网络平台上销售的 " 情绪消费 " 服务如 " 叫醒、陪聊、哄睡 " 等成为年轻群体的 " 新宠 "。但这一新兴业态背后,个人隐私泄露、服务不透明等问题频发,甚至涉嫌违法违规。
作为消费新业态," 情绪消费 " 该如何规范发展?
" 情绪消费 " 服务项目广泛
有店铺包月费用高达 3 万元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的武先生是一名游戏陪玩师,他告诉记者,随着网游行业的蓬勃发展,游戏陪玩这一职业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且客户需求逐渐多样化,从单纯的技术陪玩发展到情感陪玩、娱乐陪玩等多个方向。
" 这种收费一般是 5 元一局,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情绪价值。如果遇到客户既要聊天又想要赢,费用就是 15 元一局。通常是在游戏聊天频道里发布广告来接单,游戏战绩数据好,自然就有人找你。" 武先生是随机接单,有时一天也能赚到两三百元。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指出," 情绪消费 " 已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决策的新热点。
电商平台页面显示,各类 " 倾诉、叫醒、陪聊、哄睡、安慰 " 等服务价格从 1 元至上百元不等。部分网店销量极高,如 " 失眠 XXX 梦 " 网店有粉丝两千多人,但一件标有 "10 元商品 " 的产品,销量超过 30 万单。而此类网店的销售页面通常只有一张简单的介绍图片,相关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间、从业人员资质等信息均无体现。
△某店铺的陪聊服务商品页面显示,商品介绍非常简单,但销量很高,已售 10 万 + 份。
某店铺价格表显示,此类服务消费价格差异很大,陪聊人员分为 " 盲盒、金牌、男女神、首席、锦鲤和翘楚 " 不同级别,级别越高价格越贵,此外还分不同服务时长,从消费 15 分钟到包周都有,有的店铺包月的费用最高达 3 万多元。
服务人员缺乏相关资质
消费服务质量无法保障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的一家店铺下单了 10 元钱的陪聊服务,随后以一名心情不佳的在校生身份与陪聊对象进行简单交流,陪聊者给予了简单的安慰鼓励。当记者询问对方是否具备心理咨询相关资质时,对方表示并没有担任过心理咨询师," 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会有一些相关行业的经验。"
而记者询问客服相关服务人员是否持有心理学相关资质证书时,客服则以 " 陪聊人员经验丰富 " 等说法含糊其辞、回避问题。当记者提出能否提供个人详细信息如学校、专业、姓名等,并要求对方 " 量身定制 " 陪聊服务时,对方表示可以提供定制化服务,只需通过客服下单即可。" 你可以联系客服,把你的个人情况,包括性格、兴趣爱好等都告诉我。"
△记者下单后添加了陪聊人员社交账号开始咨询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谢永江表示,商家若无法提供相关人员的详细信息,则可能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面对需要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的消费者,甚至的确有心理问题需要解决的客户,如果从业人员没有相关资质无法提供有效服务,还可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
" 情绪消费 " 行业已形成产业链
部分服务涉嫌违法违规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成员胡钢指出," 情绪消费 " 服务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因服务具有远程性,且会暴露个人信息,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
除了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以及服务质量、服务标准不透明,一些服务涉嫌低俗不良甚至违法违规行为。
电商平台客服在添加记者社交账号后明确表示,在电商平台軟體中聊天,有的东西不能发。客服表示,他们可以提供类似 " 线上女友 " 的服务,包含大尺度的视频聊天服务。
对方提供的价目表显示,视频聊天服务分为 " 盲盒 "" 神级 " 和 " 首席 " 三种级别,时长有 15 分钟、30 分钟或 60 分钟可选。其中,购买对方提供的色情视频聊天服务费用最高为 1 小时 720 元。在交流过程中,客服不断使用各类话术催促客户下单。
△客服发来的服务价格表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该客服使用的企业微信隶属于江西南昌的一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该公司发布的 " 店员培训 " 内容非常详实,涵盖了陪聊人员的工作性质,如 " 陪聊、陪打游戏,情感倾诉 " 等,常见订单类型包括 " 闲聊、倾听、吐槽,哄睡 " 等,以及详细的工作流程,包括陪聊人员的试音试照、接单抢单、提现方式和晋升机制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该公司发布的 " 员工培训 " 手册显示有详细的分工流程
专家:规范行业管理 完善服务标准
谢永江认为," 情绪消费 " 相关行业需要做好真实的信息披露,区分其与专业心理咨询的边界,依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如果 " 越界 " 或者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又没有相应资质,很容易侵害消费者权利。行业也可能打着提供情绪价值的幌子,夹杂非法交易、提供非法内容,甚至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对此更应该治理整顿。
针对记者调查发现的各类风险以及涉黄违规现象,胡钢指出," 情绪消费 " 行业的发展必须在规范中进行,平台方、监管部门等需要多方发力。
" 平台方要仔细审核平台内经营者的相关资质,对服务的全流程进行必要管理。同时,相关监管部门也可以适时发布监管指引性檔案,不断促进新消费模式业态的规范和完善。"
胡钢指出," 情绪消费 " 作为一种消费新业态,目前尚无相关标准。消费者 " 下单 " 购买服务前要仔细辨别,明确相应的服务流程和计费标准等。" ‘情绪消费’服务属于个性化的消费,服务本身是非标准化的,应提前约定相关服务的计费标准,比如时间或服务效果等,做到清晰透明。"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