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黄金之外别无选择,欢迎阅读。
特殊时期
如果问这几年黄金的最大买家是谁,那么这个答案绝对是各国央行。
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经济不确定性大幅增加的大环境下,全球央行纷纷将目光投向黄金,坚持逢低买入。
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各央行的净黄金购买总额达到 1037 吨,2024 年全球央行黄金购买量更是连续第三年超过 1000 吨。
中国央行在其中的表现格外引人注目,曾连续 18 个月增持黄金储备。还有传言称,全球实物黄金从伦敦交易所流出后几乎完全向东流动,大部分商业实物黄金最终通过瑞士进入中国。
在当前政治、经济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各国央行的收购行为相当于进一步认可了黄金超越主权的资产价值,成为推动近年来金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黄金的市场需求被剧烈放大,央行、机构和民间都在抢购。但供给相对稳定,自然推动了其价格的上升,同时也形成了作假、交割等一系列风险问题。
但除了黄金,人们还能选择什么呢?
01 民间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2024 年全球黄金年度需求总量(包含场外交易)达 4974 吨。创纪录的高金价和需求量的推动下,2024 年全球黄金需求总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3820 亿美元。
对于投资者来说,央行持续购金的趋势,为黄金市场提供了坚实的底部支撑,也影响了居民部门的行为。
央行购金较多的国家,其居民往往也会增加购金,如印度、土耳其、泰国、美国、中国、俄罗斯、埃及、伊朗等国居民购金增量都很大。
以中国为例,2024 年中国居民的黄金购买量虽因高金价有所下降,但仍以 815.5 吨的总量稳居全球第一。此外,2024 年中国金条及金币消费量达到 321.9 吨,同比增长 24.54%,显示出居民投资黄金意愿的强劲。
对居民来说,比起不断上涨的金价,恐怕更令人烦恼的是如何方便快捷又安全可靠的买卖黄金。
你以为的真金白银,可能只是镀金的,像最近特别流行的 0.01 克黄金手机贴就被专家提醒,这种超轻克重的黄金很难检测纯度。
黄金回收市场也充满了套路,通常做法是先高价报价,等把黄金烧成金水了,再借口纯度不够随便降价个 10%-20%。
中国消费者历来有 " 藏金 " 习惯
银行作为公信力较高的买卖黄金的渠道,提供黄金积存业务。指投资者通过主动或定期投资的方式购买积存金,可以赎回或者提取实物,是一种对普通人来说低门槛、灵活度和友好度都相对较高的黄金投资方式。
只是因为金价上涨,银行也在不断调高黄金账户的门槛。比如招行已经多次调整黄金账户认购起点金额,从 2024 年 3 月 27 日前的 500 元 / 克一直调整到 2025 年 2 月 24 日后的 700 元 / 克。
这种 " 难买 " 和风险背后的稀缺性,也是黄金的价值体现之一。毕竟民间消费者、投资者作为黄金价值链条的末端,很难真正参与到这场游戏的核心获利环节中去。就像上一轮黄金行情中的 " 抢金大妈 ",在金价的山顶上套牢了超过 10 年之久。
02 机构
无论是黄金的稀缺性,还是央行的购金行为,其实都没有在最近发生过显著变化。所以光从这些角度分析,很难解释本轮黄金暴涨的原因。
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是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因为担心美国对黄金等贵金属进口加征关税,一场黄金实物交割、运输风潮正在发生,这在近代金融史上都很罕见。
伦敦金银库存量在上个月下降 151 吨,环比减少 1.74%,这种降幅可谓惊人。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纽约金库存量年初至今增长近 400 吨,较 2024 年 10 月的库存低点增长超 1 倍。
这一数据的此消彼长,直观地反映了黄金在两个市场间的流动方向和规模。
考虑到两地的金价差异,这波 " 伦金美运 " 背后明显存在套利空间。最活跃的美国黄金期货交易相对于伦敦现货价格的溢价,就从历史均值的 5 美元左右,一路上升至 1 月底的 70 美元左右——投资者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
那些持有大量期货头寸,同时负责帮助清算黄金交易的银行在这波 " 伦金美运 " 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摩根大通、布林克和汇丰,三者的黄金总库存规模目前已超过了 3000 万盎司,贡献了 Comex 黄金库存近期增长的大头。
不过可别以为这些银行又要躺赢了,事实上,摩根大通和汇丰这几个跨大西洋市场黄金交易中的最大参与者,可能也是现在最为紧张的参与者。
丰厚套利收益的前提是手中有足够的实物黄金用于交割,但纽约黄金库存的大幅攀升,恰恰说明了在美国市场上,能够用于期货交割的黄金恐怕还是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
毕竟在以往,黄金期货合约很少会真的走到实物交割这一步,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交易账户间的数字游戏。
如今的全球政经不确定性,让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获得实物黄金交割,类似银行挤兑的风险就产生了。无论是黄金交易所,还是从执行对冲策略突然变成全市场对手盘的摩根大通等机构,此刻都要面临较大的黄金 " 兑付 " 压力。
在这之中,压力最大的还是正在经历黄金净流出的伦敦金市场。
据称,目前伦敦黄金市场参与者要从英国央行提取黄金,需要排队等上 4 至 8 周,而在正常情况下只需要几天或 1 周。如果伦敦金真的出现了极端情况,造成兑付危机,陷入恐慌情绪的市场会做的事情,恐怕就不止于继续推高金价了。
03 信任
虽然短期金价上涨是在受套利等投资者行为的驱动,但世界货币体系中发生的的 " 共识变化 ",可能是这波金价飙升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自古以来,黄金就是世界通用的硬通货。即便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如日中天的时候,黄金依然是可以独力抗衡世界上所有种类纸币贬值压力的存在。
而且 " 美元强,黄金弱,美元弱,黄金强 " 这条经济规律,并不必然正确。黄金价格的走势和美元的实际利率高度负相关,其实也只是在 2007-2021 年间发生的事而已。
这个时期,正好也是美元权威性最大、美元完全代表了全球国际货币的一个时期。所以很多人正是基于这段时期的一些规律,以美债收益率或美元实际利率构建了传统黄金定价框架。
问题在于,如今全球范围内的政府、大型机构们,还能毫无疑虑地接受美元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各国央行连续购入黄金、中日等国家大量抛售美债、人民币国际化快速起步,就连美国自己,也是加密货币最大的推动力量。
各国政府和居民对黄金的信任并没有被削弱,反而随着各国对货币布局的调整而增强。在这种情况下,美元与黄金之间关系也必然变化。
总结起来,黄金作为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天然的货币,如今其价值和意义正在被放大。而这种放大,是伴随着美元信用的下降而产生的:
美元背后锚定的,实际上是一个特定时期的全球治理与社会秩序——人们相信这个秩序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就自然会选择这个秩序所匹配的货币,但如今这种情况已经发生改变;
人民币暂时无法取代美元的地位,根本上不是在否定人民币的价值,而是在否定人民币背后的那个工业、贸易体系的前景和稳定性。因为在全球媒体和社交网络年复一年的渲染之下,全球(包括很多中国人和中国投资机构本身)始终无法对中国形成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
全球绝大多数人也没有选择持有比特币或其他加密货币。其根本上不是否定这些货币的交易价值,而是否定了比特币或其他加密货币身处的那个激进互联网化的经济、商业体系——线上始终无法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安身立命之所,这些打引号的货币与人们的现实经济生活几乎是完全脱节的。
一边是美元信用的下降,一边是人民币、比特币等替代品因为种种原因还不成气候。在这种情况下,世界货币领網域的一场 " 大复古 " 应运而生,在所难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巨潮 WAVE",作者:小卢鱼,编辑:杨旭然,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