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黃金之外别無選擇,歡迎閲讀。
特殊時期
如果問這幾年黃金的最大買家是誰,那麼這個答案絕對是各國央行。
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經濟不确定性大幅增加的大環境下,全球央行紛紛将目光投向黃金,堅持逢低買入。
世界黃金協會數據顯示,2023 年全球各央行的淨黃金購買總額達到 1037 噸,2024 年全球央行黃金購買量更是連續第三年超過 1000 噸。
中國央行在其中的表現格外引人注目,曾連續 18 個月增持黃金儲備。還有傳言稱,全球實物黃金從倫敦交易所流出後幾乎完全向東流動,大部分商業實物黃金最終通過瑞士進入中國。
在當前政治、經濟面臨的百年未有之變局中,各國央行的收購行為相當于進一步認可了黃金超越主權的資產價值,成為推動近年來金價上漲的重要因素。
黃金的市場需求被劇烈放大,央行、機構和民間都在搶購。但供給相對穩定,自然推動了其價格的上升,同時也形成了作假、交割等一系列風險問題。
但除了黃金,人們還能選擇什麼呢?
01 民間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2024 年全球黃金年度需求總量(包含場外交易)達 4974 噸。創紀錄的高金價和需求量的推動下,2024 年全球黃金需求總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 3820 億美元。
對于投資者來説,央行持續購金的趨勢,為黃金市場提供了堅實的底部支撐,也影響了居民部門的行為。
央行購金較多的國家,其居民往往也會增加購金,如印度、土耳其、泰國、美國、中國、俄羅斯、埃及、伊朗等國居民購金增量都很大。
以中國為例,2024 年中國居民的黃金購買量雖因高金價有所下降,但仍以 815.5 噸的總量穩居全球第一。此外,2024 年中國金條及金币消費量達到 321.9 噸,同比增長 24.54%,顯示出居民投資黃金意願的強勁。
對居民來説,比起不斷上漲的金價,恐怕更令人煩惱的是如何方便快捷又安全可靠的買賣黃金。
你以為的真金白銀,可能只是鍍金的,像最近特别流行的 0.01 克黃金手機貼就被專家提醒,這種超輕克重的黃金很難檢測純度。
黃金回收市場也充滿了套路,通常做法是先高價報價,等把黃金燒成金水了,再借口純度不夠随便降價個 10%-20%。
中國消費者歷來有 " 藏金 " 習慣
銀行作為公信力較高的買賣黃金的渠道,提供黃金積存業務。指投資者通過主動或定期投資的方式購買積存金,可以贖回或者提取實物,是一種對普通人來説低門檻、靈活度和友好度都相對較高的黃金投資方式。
只是因為金價上漲,銀行也在不斷調高黃金賬户的門檻。比如招行已經多次調整黃金賬户認購起點金額,從 2024 年 3 月 27 日前的 500 元 / 克一直調整到 2025 年 2 月 24 日後的 700 元 / 克。
這種 " 難買 " 和風險背後的稀缺性,也是黃金的價值體現之一。畢竟民間消費者、投資者作為黃金價值鏈條的末端,很難真正參與到這場遊戲的核心獲利環節中去。就像上一輪黃金行情中的 " 搶金大媽 ",在金價的山頂上套牢了超過 10 年之久。
02 機構
無論是黃金的稀缺性,還是央行的購金行為,其實都沒有在最近發生過顯著變化。所以光從這些角度分析,很難解釋本輪黃金暴漲的原因。
一個意想不到的角度是美國關税政策影響。因為擔心美國對黃金等貴金屬進口加征關税,一場黃金實物交割、運輸風潮正在發生,這在近代金融史上都很罕見。
倫敦金銀庫存量在上個月下降 151 噸,環比減少 1.74%,這種降幅可謂驚人。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紐約金庫存量年初至今增長近 400 噸,較 2024 年 10 月的庫存低點增長超 1 倍。
這一數據的此消彼長,直觀地反映了黃金在兩個市場間的流動方向和規模。
考慮到兩地的金價差異,這波 " 倫金美運 " 背後明顯存在套利空間。最活躍的美國黃金期貨交易相對于倫敦現貨價格的溢價,就從歷史均值的 5 美元左右,一路上升至 1 月底的 70 美元左右——投資者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
那些持有大量期貨頭寸,同時負責幫助清算黃金交易的銀行在這波 " 倫金美運 " 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摩根大通、布林克和匯豐,三者的黃金總庫存規模目前已超過了 3000 萬盎司,貢獻了 Comex 黃金庫存近期增長的大頭。
不過可别以為這些銀行又要躺赢了,事實上,摩根大通和匯豐這幾個跨大西洋市場黃金交易中的最大參與者,可能也是現在最為緊張的參與者。
豐厚套利收益的前提是手中有足夠的實物黃金用于交割,但紐約黃金庫存的大幅攀升,恰恰説明了在美國市場上,能夠用于期貨交割的黃金恐怕還是處于嚴重不足的狀态。
畢竟在以往,黃金期貨合約很少會真的走到實物交割這一步,大部分還是停留在交易賬户間的數字遊戲。
如今的全球政經不确定性,讓越來越多的人希望獲得實物黃金交割,類似銀行擠兑的風險就產生了。無論是黃金交易所,還是從執行對衝策略突然變成全市場對手盤的摩根大通等機構,此刻都要面臨較大的黃金 " 兑付 " 壓力。
在這之中,壓力最大的還是正在經歷黃金淨流出的倫敦金市場。
據稱,目前倫敦黃金市場參與者要從英國央行提取黃金,需要排隊等上 4 至 8 周,而在正常情況下只需要幾天或 1 周。如果倫敦金真的出現了極端情況,造成兑付危機,陷入恐慌情緒的市場會做的事情,恐怕就不止于繼續推高金價了。
03 信任
雖然短期金價上漲是在受套利等投資者行為的驅動,但世界貨币體系中發生的的 " 共識變化 ",可能是這波金價飙升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
自古以來,黃金就是世界通用的硬通貨。即便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元如日中天的時候,黃金依然是可以獨力抗衡世界上所有種類紙币貶值壓力的存在。
而且 " 美元強,黃金弱,美元弱,黃金強 " 這條經濟規律,并不必然正确。黃金價格的走勢和美元的實際利率高度負相關,其實也只是在 2007-2021 年間發生的事而已。
這個時期,正好也是美元權威性最大、美元完全代表了全球國際貨币的一個時期。所以很多人正是基于這段時期的一些規律,以美債收益率或美元實際利率構建了傳統黃金定價框架。
問題在于,如今全球範圍内的政府、大型機構們,還能毫無疑慮地接受美元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各國央行連續購入黃金、中日等國家大量抛售美債、人民币國際化快速起步,就連美國自己,也是加密貨币最大的推動力量。
各國政府和居民對黃金的信任并沒有被削弱,反而随着各國對貨币布局的調整而增強。在這種情況下,美元與黃金之間關系也必然變化。
總結起來,黃金作為一種傳統意義上的、天然的貨币,如今其價值和意義正在被放大。而這種放大,是伴随着美元信用的下降而產生的:
美元背後錨定的,實際上是一個特定時期的全球治理與社會秩序——人們相信這個秩序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就自然會選擇這個秩序所匹配的貨币,但如今這種情況已經發生改變;
人民币暫時無法取代美元的地位,根本上不是在否定人民币的價值,而是在否定人民币背後的那個工業、貿易體系的前景和穩定性。因為在全球媒體和社交網絡年復一年的渲染之下,全球(包括很多中國人和中國投資機構本身)始終無法對中國形成一個客觀真實的評價;
全球絕大多數人也沒有選擇持有比特币或其他加密貨币。其根本上不是否定這些貨币的交易價值,而是否定了比特币或其他加密貨币身處的那個激進互聯網化的經濟、商業體系——線上始終無法成為絕大多數人的安身立命之所,這些打引号的貨币與人們的現實經濟生活幾乎是完全脱節的。
一邊是美元信用的下降,一邊是人民币、比特币等替代品因為種種原因還不成氣候。在這種情況下,世界貨币領網域的一場 " 大復古 " 應運而生,在所難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巨潮 WAVE",作者:小盧魚,編輯:楊旭然,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