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理财经验:陈锋:国内评级体系一致性不够 企业ESG投资仍缺乏参照,欢迎阅读。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雅洁 这一次,我们将目光对准上市公司,对准 ESG。今日,任何一家企业的竞争力都不再仅仅局限于财务因素。
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的非财务因素正在发挥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
但在国内,ESG 体系的构建,起步较晚。甚至有的企业这方面的意识也才刚刚觉醒。在采访中,一位国企人士依然充满疑惑:" 我为什么要做 ESG?"
今年 3 月至 8 月,几乎每月都有不同的部门出台或内部下发与 ESG 相关的新政和指引,而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也还在酝酿下一步推动 ESG 的政策檔案。
到 2027 年,包括财政部在内的国家部委,将陆续出台国内相关企业的可持续披露基本准则、气候相关披露准则。到 2030 年,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要基本建成。
自上而下的推动,也催生着 ESG 市场的火热。
我们会持续关注 ESG 的发展,邀请相关人士探讨关于 ESG 的真问题。
陈锋是国内最早探索央企 ESG 体系建设的人员之一。
身为中国公司治理 50 人论坛专家成员、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陈锋曾从事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近 20 年,在国务院国资委(下称 " 国资委 ")工作 10 多年,参与起草多项影响深远的企业社会责任指导檔案。
他认为,当前外部 ESG 评级体系还远远不够成熟,各种指标体系纷繁复杂,往往让企业无所适从。而且,由于 ESG 本身指标体系的复杂性,结合行业特点的各项指标,都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主观性较强,客观上做到科学分析也存在技术性挑战。
目前,对于企业而言,ESG 策略的实施往往受约于企业的发展阶段,也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监管水平息息相关。
陈锋还在思考,ESG 投资是否能带来超额回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企业究竟应如何衡量 ESG 投资成效这一问题。
在他看来,衡量 ESG 投资是否取得成效,至少标准包括,能否取得较好的投资回报,能够控制黑天鹅事件的发生,投资能否产生正向外部效应。如果 ESG 投资能达成上述效果,即便比一般产品收益略低,仍然值得倡导。
经济观察网:曾有央企疑问,究竟为何要在现阶段做 ESG 体系建设?您当年曾参与国资委相关檔案的起草,可以复盘一下,当时出于何种考量开始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陈锋:回顾 2008 年《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起草背景,应该说各个方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都已经存在迫切要求。从当时的情况看,外部而言,中国经济在全球影响力持续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 " 走出去 " 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在企业社会责任全球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企业应该响应全球趋势,在创造利润之外,提升多领網域的表现。
内部而言,当时社会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还较为浅显,甚至出现了一些偏离,比如一些企业将社会责任等同于做慈善、捐款,忽略了其他议题;企业暴露出压榨员工、偷税漏税等问题,一些基本底线都尚未守住等。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厘清概念、激浊扬清。
央企大多是国民经济的骨干和中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表率作用。国务院国资委作为中央企业的重要出资人和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部门,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上肩负重要职责。
《指导意见》出台之前,已经设立了一些重点课题,组织多方力量做了大量研究和调研,对当时企业社会责任领網域的趋势、现状、问题、重点议题都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正是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环境现状,明确了八个重要责任领網域,并提出建立责任管理体系、定期发布报告等管理要求,在推动实践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这也是第一次由国家部级机构出台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规范性檔案,第一次系统地对企业履责提出要求。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了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发展。
在广度上,由于中央企业渗透领網域较多,为提升自身表现,会将要求向供应链传递,产业链上的企业也会效仿,实践主体逐渐扩大。同时,中央企业本身作为中枢和骨干企业,其表率和示范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也会引起其他企业的跟进。
在深度上,许多机构加强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工信部、地方国资委、行业管理机构等也跟进出台一系列的意见和要求,对全国企业理解社会责任、开展实践起到了推进作用。
经济观察网:现阶段,国内企业推进 ESG 实践时,到底难在哪?卡在了哪里?
陈锋:随着 ESG 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多年发展,企业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但在实施 ESG 策略时,企业仍面临以下难题。
首先是对概念的认知依旧不够。对国内企业而言,如何认知 ESG 是个非常重要的起点。ESG 和企业社会责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多种演变,它们之间有各自的不同点,也有交叉的部分和相互影响的部分。
近年来,国内企业对 ESG 的共识越来越多,意识也越来越强化。从企业对外部的影响来说,相关企业逐步认识到企业经营应减少对社会的负外部性,不能以环境和社会的代价来获取自身的利润,不能以未来的资源来取得当前的发展。
企业运营过程中要充分考量环境、社会及治理多层面因素,在实践运营中融合,减少相关风险。尽管如此,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误区,比如一些企业依然停留在慈善捐赠的层面来理解 ESG。
第二,相关企业对 ESG 作用和功能的理解不够。客观来说,目前很多企业仅仅把 ESG 当作品牌传播的一个方式,没有提升到可持续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层面。ESG 更多地沦落为花瓶和一个指数排名评奖的游戏。这既有企业自身管理发展的一个阶段性局限,也受限于外部监管环境的完善。
ESG 本身需要一个强力良好的外部监管环境推动,不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比如,有的企业在环保或员工权益方面存在问题,但是未受到相应规制惩罚,产品销售比守规企业还要好,甚至获得了超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 机会主义 " 如果成为主流,企业对 ESG 的价值一定会产生怀疑,从根本上必定影响企业 ESG 策略的实施。
第三,ESG 指标体系和外部 ESG 评级不够完善。
当前外部 ESG 评级体系还远远不够成熟,各种指标体系纷繁复杂。由于 ESG 本身指标体系复杂,结合行业特点各项指标,各有侧重,主观性强,客观上想做到十分科学也存在技术性挑战。与此同时更值得思考的是评级评奖机构的道德风险和操守,评级评奖机构在相关评价结果上是否存在内幕交易?当务之急是要严格把评级评价业务与咨询业务严格隔离。
目前对于企业而言,ESG 策略的实施往往受制于企业的发展阶段,也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监管水平息息相关。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还有企业在思考 ESG 投资是否真的能带来超额回报这一问题。
其实,ESG 投资能否带来超额回报是一个争议非常大的话题。
许多实证研究表明,ESG 与财务价值正相关,也有研究说它与财务价值不相关甚至负相关。
共识比较多的观点是 ESG 与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正相关。至于 ESG 投资是否可以获得超额回报,从逻辑上分析,很难获得强有力的支撑。
例如,很多 ESG 投资产品采取剔除法,直接剔除一些相关行业,如赌博、烟草、军工、酒精等,这些行业往往是收益最高的行业,直接放弃这些高收益投资,很难证明这种情况下存在超额收益。
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种情况下也很难说 ESG 投资有超额收益。
从实证角度看,一些研究表明,国内一些泛 ESG 基金产品投资于新能源行业,取得了相对较高的收益,但受近几年权益市场波动影响,这类产品收益率并未呈现出超额特征。
国内这两年不少 ESG 产品规模锐减,也能说明问题。
例如,2022 年中证指数和上海环交所联合推出的碳中和指数,易方达、汇添富等七家头部基金公司追踪,形成 ETF 上市,起初规模高达 153 亿人民币,博时可持续发展 100ETF2020 年上市规模 14.7 亿,现在回顾来看,在一定阶段规模上都出现了剧烈波动变化。
经济观察网:一定时期内,泛 ESG 基金投资产品收益比一般产品收益高,其归因是不是仍存疑问,究竟是因为中国新能源行业当时发展的一个风口?还是真正的 ESG 因子所致?ESG 投资究竟如何影响估值?其因子对 ESG 绩效是什么样的传导关系?底层逻辑是什么?究竟有无超额收益?
陈锋:这又涉及到另外一点,一些 ESG 产品营销时必须注意,切不可过度夸大收益率。在不夸大投资回报的情况下,购买 ESG 产品的投资人还在乎 ESG 吗?还是更加在乎收益率?在这两者并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是否愿意以牺牲财务回报的方式来支持 ESG?
如何衡量 ESG 投资成效?想厘清这个问题,前提是澄清 ESG 投资的目的,究竟是纯粹获得投资收益?还是推动 ESG 基础上的投资收益?
既然叫 ESG 投资,首先是投资,那必须获得收益,不能舍本逐末;其次既然区别于一般的投资,那必定兼顾了一定的目标,应推动 ESG 发展。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衡量 ESG 投资的成效,至少有三方面:第一必须取得较好的投资回报,与一般产品相比,不应该落后于太多,相差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其次,它能够控制黑天鹅事件的发生,能够减少投资面临的风险。这与养老金行业投资非常相似,长期资金必须致力于稳定收益,坚持稳健发展。
第三,ESG 投资首先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什么样的钱应该赚,什么样的投资标的符合投资框架,资金不能投向脏的、罪恶的标的,哪怕利润再高也不行。
对于企业来说,用什么样的流程去赚钱,建立何种投资控制程式,甄别筛选相关 ESG 产品标的,在投后管理方面也应有完善的流程。
还要看投资能否产生正向的外部效应,是否推动 ESG 发展,形成良好的正循环。
如果 ESG 投资能够达成以上效果,即便比一般产品收益略低,都值得倡导。
经济观察网:企业应该如何做出精准的 ESG 投资决策?
陈锋:当企业进行 ESG 投资时,需要评估和管理与环境、社会和治理相关的风险。这实际是关于 ESG 投资制度和程式的问题。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企业要进行全面分析,不仅仅基于传统的财务投资信息进行分析,还要分析 ESG 的各个方面,涉及 ESG 指标体系的各项信息。
得益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许多研究机构提供了 ESG 研究报告,许多 ESG 评级机构提供了评级结果。从效率和成本的角度来看,这些为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在此基础上,企业再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将环境、社会以及治理的各方面因素都考虑进去。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企业要学会建立自己内部的投资决策框架和标准,决定采用哪些指标来追踪分析投资标的的 ESG 表现,什么样 ESG 表现的企业或产品可以进入投资标的池,以及对不同行业、不同区網域、不同规模的 ESG 标的采用何种风控标准。
当出现 ESG 风险后,企业还需要知道如何调整投资组合。
不同的投资机构在投资准入上的控制程式不一样,这实际上是一个技术性问题。
企业需要不断研发和完善投资系统,这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通过上述方式,企业才能更好地评估和管理与 ESG 相关的投资风险。
经济观察网:如何看待当前全球 ESG 投资的趋势,未来几年内有哪些可能的发展方向?
陈锋:未来,ESG 投资有几个比较显著的趋势。
首先,投资规模会不断增长。虽然某个时段可能出现波折,但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
ESG 投资是风险控制的重要工具,越来越成为全球共识。不符合 ESG 方向、达不到基本标准规范的企业将没有发展前途,ESG 投资规模将会不断增长。
其次,ESG 产品类型会更加丰富。目前 ESG 多为泛 ESG 基金,一般只限于某一个议题层面,尤其是 E 层面,其他 S 和 G 层面包括纯粹意义上的 ESG 基金较少。
ESG 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 S 层面的性别歧视、加班问题、招聘及内部晋升、供应链问题等等。
作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外部成本内部化的重要途径,ESG 投资在 S 和 G 层面应加强布局,开发更多相关投资产品。
将一个存在如招聘丑闻、内部繁殖等 S 层面负面因素的企业排除在外,通过坚守这样的价值操守和底线,才能真正推动 ESG 发展。
第三,投资机构的 ESG 管理策略将会越来越健全。
机构的 ESG 投资导向会更加明确,从追求极致利润,过渡到适度的、共赢的正向利润。从赚快钱短期的利润,过渡到追求稳健的可控风险的可持续利润。
与此同时,投资内控流程会更加健全。
目前国内很多投资机构都建立了绿色投资、ESG 投资委员会或小组,制定了相关制度,建立 ESG 产品投资策略,负责投资产品的分析、筛选、投资、投后、退出等。
未来,投资机构内部这一系列控制程式会越来越成熟,可以更好地促进 ESG 数据和 ESG 投资策略使用,也能够促进目前一些 " 漂绿 " 产品落地为 ESG 投资产品。
第四,法制和监管方面将会更加健全和成熟。
越来越多的国家相关法律和监管不仅注重倡导,而且着重解决问题。例如,欧盟的《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SFDR)把可持续投资产品抽成三类,第一类 " 第 9 条款 "(article 9)产品具有可持续投资目标,能帮助推动 SDGs、碳中和等目标实现,并从这个角度界定可持续投资产品的绿色颗粒度,对各类产品制订了相应的披露标准。
同时,为防范 ESG 基金的漂绿行为,SFDR 制订了罚则。在 SFDR 实施后,许多之前宣称有可持续投资目标的产品从 article 9 降级为 article 8,以免因名实不符受罚。
从国内方面看,至今并未对可持续投资产品做界定,也无披露要求,许多 ESG 投资产品其真正数量、发行后的规模变化、投资人偏好等议题则无相关监管规则。
很多产品名称带有 ESG 意味,但其数据基础不够充分,编制方法比较粗糙,策略使用要求不严,按照发行檔案真正落实 ESG 要求的不多,存在一定的 " 挂羊头卖狗肉 " 漂绿营销。
随着美国 SEC 对高盛、德意志银行等类似漂绿行为的处罚,全球相关监管的制度也会更加完善,处罚将更加严格。在此情况下,ESG 评级评选的道德操守和技术都会提升,ESG 评级与咨询的风险隔离,各 ESG 的绩效表现等也会提升,整体上 ESG 生态向好。
经济观察网:随着 ESG 的深入发展,如何平衡短期财务回报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陈锋:平衡短期财务回报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一个伪命题,这两者并不冲突。
提出这个问题,本质上反映出一些企业的抗拒心理。
在 ESG 推行过程中,很多企业认为这需要成本,影响了短期的财务目标。比如,进行相应的机构岗位設定、财务预算,包括对外沟通,参与各种评级,发布社会责任信息等等,都会产生支出。
实际上,这不是一个财务成本问题,而是企业运行的一个基本规则问题,无论短期财务汇报还是长期发展,这方面都不可或缺。
ESG 还是企业社会运行交往的规则。从社会角度看,ESG 是解决外部性的有效方式。基础资源、废弃物排放、环境影响等方面的投入,会随着时间变化和社会发展不断内化为公司成本。
如果一个企业认为环保支出和员工权益保护为成本,以对环境、员工和社会的伤害来赚取利润,这样的企业被淘汰符合自然选择规律。
ESG 还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工具之一。
在气候变化、劳工保护等 ESG 议题高度影响公司价值的情况下,要不要分析?要不要改善?如何改善?
ESG 可以全面诊断公司的风险收益特征,一方面能够进行风险管控,促进稳健发展;另一方面,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能创造价值,不涉及如何平衡短期财务回报与长期可持续目标的问题。总之,不做 ESG 就无法立足。
当前为什么出现影响短期财务回报的说法?因为确实有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在监管不够健全的情况下,有的企业通过侵犯员工利益、环境利益等方式,获得了一些成本上的节约,比一些 ESG 表现良好的企业利润率还高,这就是短期财务表现。
未来,这种机会主义财务回报会越来越少。
经济观察网:最后一个问题,现阶段的 ESG 评级,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有什么问题?
陈锋:作为第三方机构,ESG 评级是 ESG 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其根本作用是提高市场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让企业更便捷、更低成本获得直接、清晰的信息。
因此,评级机构为企业提供了指标框架,企业可以参考评级结果,进行对标分析并明确改进方向。对于投资机构而言,评级结果更是重要的参考因素。
但目前 ESG 评级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指标的科学性问题,现在不少对外宣称建立某种特色 ESG 指标或标准的说法,实际只是在通用模型上简单增删改,借 " 特色 " 幌子牟利。
指标针对性也不够强。ESG 评级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其指标設定应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痛点、堵点问题,引导企业改善绩效,从而提升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才是 ESG 评级的核心意义和根本价值。
比如在 S 层面,中国职场仍存在包括招聘晋升考核等方面一系列暗箱操作、裙带关系等问题,ESG 评级就应该有针对性的指标要求,利用 ESG 评级推动社会进步。
目前许多评级体系不体现甚至刻意回避当前中国 ESG 领網域的真问题,根据其评级体系得出的结果也不具备参考价值。
这里面是存在利益冲突的。
一些机构在进行企业评级时,也为企业 ESG 提供咨询服务,因此不排除在评级时存在道德风险。
对于这些情况,不同利益主体应有足够的认识,客观看待评级结果,更多关注评级机构的透明性,关注评价逻辑、指标、流程、方法、权重等。必须看到,正是由于评级 " 这把尺子 " 本身的不完善性,不应该过度依赖评级结果进行衡量,尤其不能片面采用某一家机构的评级结果,采取多家可能相互冲突的评级结果来综合衡量,应该较为科学的方法。
最重要的,要用好评级数据,更好改进推动企业自身的 ESG。此外,对于各类五花八门的评奖、排行榜,尤其是收费性质的此类行为,应该保持高度警惕。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内幕交易,评级评奖应该基于最大限度的客观,以促进 ESG 生态健康,而不是成为金钱加码上的奖牌贩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