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看章子怡陈凯歌狠狠骂这群演员,爽了,欢迎阅读。
《演员请就位 3》的热闹,我当然第一时间围观了。
从杨子的我是个好演员,到刘梓晨的白发相柳,再到几位风暴中心人物轮番上阵,这已经不是单纯吐槽乐子了,简直是不疯魔不成活竞技真人秀现场。
本来还想吐槽一下怎么这个人也能来,结果一看正片,这些演员们也是把内娱演员乱象凑全了。
Ta 们真的都是演员吗?
说起来,《演员请就位 3》的炸裂阵容早在开播前就喜提过不少热搜了。
但正式开播后," 话题量 " 极高的演员阵容无疑是近些年内娱演员种类一览:
有童星出道如今正是上升期的年轻演员,节目里来了蒋依依和演过《小欢喜》的刘家祎,他们也算初始口碑好感度的第一梯队。
还有来跨界的喜剧演员,锤娜丽莎和白凯南虽然在喜剧综艺上看他们更多,但这一类演员也算这类节目的跨界刚需。
抛开两个常见的,也有些内娱流行但让人腦门打问号的:
比如爱进军内娱影视圈的热门网红,已经演过不少短剧的千万网红张百乔,还有粉丝数和瓜数量齐飞的刘梓晨,就是这一类。
除了网红,爱豆转型也是内娱这几年的常态,节目里也是男团女团成员全都有,好巧不巧,来自 into1 的张嘉元,和婧的许佳琪。
还都是我追过的秀人。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些种类之模糊,让人很想疑问,他们为什么要来的?
像代表了素人被资本买股类型的张婉莹,就是之前于正在微博大肆炫耀的那位。如今一个播出作品也无,也上节目来 " 学习 " 了。
看完这个演员阵容,很难不问一句这些人真的都能算演员吗?
也不怪有偏见,我还是抱着相对包容的心态看节目,有一个环节是群戏初印象,所有人在一个大场景里演自己设定的角色,随机应对导师们的路过筛选。
结果不少人把考核变成笑料,上面 cue 到的张嘉元演一个丢狗中学生,和导师互动不成直接四处疯跑,还把头埋进道具菜框里。
陈导:" 我发现年轻演员好多都对演疯子情有独钟 "
杨子也极其逆天,他演西门庆,对着导师就是一段 " 你好美你好香你能上我家坐坐 " 的表演,或者说为 " 骚扰 " 更合适。
诚邀大家品一品,他觉得自己已经演出了西门庆百分百滋味的超绝演技。
但最好笑的,我一定要颁给演相柳的刘梓晨。
他宛如一个设定好的 npc,在每个导师路过的时候,如同程式运转一样开始插自己一箭,然后毫无感情地背词,最后往草垛那么一倒,表演一个干巴巴地死亡。
吴镇宇都忍不住笑出声。
只能说,看完这段群像戏,能忍住不和吴镇宇一起翻白眼,不和章子怡一起喊完了真的完了的人,真是个人才。
朽木不可雕,演贝尚可教?
第一期就给我看这些人乱七八糟的演绎,问题也来了,那这节目想干啥?总不至于就是为了给大家增加点吐槽笑料吧?
我仔细琢磨了一下,觉得节目呈现这些演员之乱象,颇有点 "你们天天都骂内娱完了,那我就把你们骂的点通通如实呈现 "。
为啥这么说,因为最能代表节目立场和态度的导师们,对这群人完全没有任何找补,一点都无。
举个例子,在还没开始演技考核之前,导师杨晓培和惠英红就提了一个极度敏感的问题:哪位演员是整过容的?
在导师们看来," 动过脸 " 的演员会降低观众的代入感,对于角色的适配度也会大大出戏。最后只有刘梓晨勇敢地站了起来。
" 表演之城 " 考核的标准,是演员在已有的街区场景中自备道具、妆发、剧本自由发挥,导师也是随机观看,对于满意的表演,导师会收走号码牌,而导师收号码牌的标准定得非常高。
没有故事情节的不收,没有具体人物的不收,导师抽查接不上的也不收。于是有些取巧的演员:演猫的、演國劇的、演扫大街的统统被导师忽略。
他们自以为是的小聪明,暴露的其实是自己临时编排剧本能力和临场反应的缺失。
群像戏初考核那里,不少演员犯的错都是我们之前常常在内娱电视剧里吐槽过的。
像觉得好演技就是情绪上的大开大合,于是演出来就是又吵又闹,又哭又笑,自以为在演绎复杂情绪,实际上一通乱演。
陈凯歌遇到这种,只有单字箴言 " 假 "" 装 "" 演 ",眼神都不愿多给。
还有些呢,就是容易陷入所谓的角色固定模版里。
章子怡就遇到了这么一个演霸总的小可爱,把短视频的霸总描写 " 女人你在惹火 " 那一套拿来在章子怡面前摆弄,结果直接被气场碾压。
虽然被油到冒泡,子怡还是愿意给他机会让他演段说真心情话的戏,结果小哥依旧霸总附体,情话说成油话,直接被 pass 路过。
锤娜丽莎的表现是比较吸引导师的,有人物、有故事感也有爆发力,导师也好几次给予她钩子想把她往戏里带,可惜锤娜丽莎没把握好机会,章子怡的点评是:爆发力强,但表演单一,始终在一种人物状态里。
他们这些蠢、傻、呆、单薄的直接反应,节目组如实呈现,导师犀利吐槽,诶,真有了点看内娱演员乱象被大佬们重拳出击的感觉。
但我觉得,节目组不只有现乱象的想法,这些演员们目前在节目里宛如一群朽木演贝,几刀下去都雕不出个小花。
按一般想法,直接通通 " 发卖 ",竞技嘛,换好的演员来就好啦。
但节目组给出的思路,是有教有类,这群人其实基础不一,有科班的有临时转行的,有经验丰富演戏十几年的,也有一部作品都无的,有已经有代表角色的也有还没上道的。
既然如今在第一关就天崩开局,那干脆通通打回新手村,从最基础的走,不要求多的,就先演好一个品类,也就是节目里说的 " 赛道论 "。
选取热门的角色标签,让大家自己选,这就是他们在节目里的攻克目标。
你看,对于很多尚未开窍的演员,有时从 " 坏 " 到 " 好 " 或者只是差了一个合适的赛道,而只要沉淀下来把一个赛道演好,这群本身被标记为朽木的演员们,也会变得尚可调教。
而且他们的选择,有些看来其实也很合理。
比如张嘉元选了清爽男大赛道,确实是和他本人在年龄、气质、外形上最贴合的,也是演绎难度没那么大的,对他来说不算不能完成的目标。
杨子选全能赛道,行不行我暂时不予置评,但这膨胀的自信心和对他自己的高度相信,确实也是他自恋人格的又一体现。
唯一选中古偶赛道的刘梓晨,这自我认知,确实也符合不少人看古偶时觉得 " 不如我上 " 的心态,反正敢选,也证明他对自己的脸确实是很认可。
合理的选择能让他们在节目里少走弯路,不合适的选择也很快会有导师们教他们做人,这个我以为本来是闲笔的环节设计,突然间显得有几分深意起来。
其实说实话,和导师们一起对演员们一通骂固然爽快,但骂完还能找到一个出口,一条路去走,才真正显得这个节目有意思起来。
挖宝到 " 扶贫 ",演技类综艺的行业转型
这种思路的转变,我觉得其实也和演技类综艺的行业转型有关。
我们最初看到的那些演技类综艺,当时的节目思路是 " 挖宝 ",是通过节目挖掘那些在内娱因为名气不足,不被大众熟知但业务能力其实很优秀的演员。
相当于给他们一个面向观众和行业的視窗,告诉大家,他们其实很行。
不少人其实也正是通过这样的综艺出头,牛骏峰当初拿下第一季冠军,他演的《海洋天堂》里的自闭症患者大福,至今令我印象深刻。
那时候,虽然也有人演技烂,在舞台上表现差,但他们最后仅仅成为烘托好的反面例子,是竞技赛制里很快被淘汰掉的炮灰。
但这几年,我们看多了各种内娱演员的乱象,在被行活无数次伤害之后,我们逐渐明白,在如今的环境里挖宝就是一种撞大运,想挖出一个哪儿哪儿都好的好苗子更是难上加难。
如果挖不出要怎么办?这是行业无法避免,需要去考虑的问题。
那这个时候,有没有一个门槛较低但成效不错的方式,去帮助这些离演员二字尚有距离的演员预备役们,去打破困局,走到 " 合格 " 这条路上呢?
这就是这季《演员请就位 3》的思路,也是我所谓的 " 扶贫 "(其实这个词也不是特别准确,他们并非都是贫瘠的演员,有些人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从群像戏的选人,已经能看出导师们的思路,他们摒弃了所谓表演的技巧之类的道,反而看重那些能在混乱大环境里专注,能演好基础情绪,有真诚表达的人。
这些并非是科班才能做到的东西。
比如宋伊人,她其实也算是古早网红出身,在群像戏考核她演一个卖身葬父的小乞丐,明明卖身的招牌上字都写错,却不被这种错误干扰,坚定、执着地沉浸在角色应该有的情绪里。
于是挑剔的章子怡,也愿意拿走她的牌子,就为这份沉浸和专注。
张百乔也是如此,他演一个卖豆腐的腦瘫患者,是因为他把腦瘫患者这份特殊演得有多惟妙惟肖吗?
我觉得不是,只是他在自己构建的这个角色里,所有言行是自然的,自洽的,便显得可以提升。
挑中底子尚可调教的只是第一步。
还记得我们上面提到的 " 赛道论 " 吗?一个底子不赖,又找到合适赛道的演员,再在章子怡陈凯歌这样的大佬点拨下,不可能毫无进步。
这就像课外补习,虽然都是不合格但也要先摸底看看你是个啥水平,找出学生里面肯坚持的或者有点子悟性的,专攻优势(相对好)学科,以达快速提分效果。
演戏是触类旁通,多少人演着演着就开窍了,也有人如顽石一般干混多年。
如何在现在的大环境下 " 点石成金 ",把石头疙瘩变成一个可用的演员之砖。专攻垂直赛道就是一种可供实践的方式,合适比蛮劲重要,点拨比苦练重要。
这也是节目,对于整个行业和一些演员发展来说,做出的更新参考。
E 姐结语
我时常在想,演技在现在的内娱还重要吗?
普通观众可能更在乎剧情,一些细微末节的演绎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粉丝就更不用说了,自从我见识过人脸上按区分析表情证明演技的神图之后,我对他们的鉴赏水平敬而远之。本来应在演技奖项上的重要性,也因为奖项本身的注水显得更加无用。
但不应该这样,演技对演员来说是重要的,是观众应该在意的恒定指标,我可以接受一个演员尚且表现不佳,但我无法接受他持续性地摆烂和躺平。
《演员请就位 3》就是那一记应该响起的警钟,是导师们毫不留情地批评,是观众们群情的讨论,是对演技这件事的一再强调和珍视。
只有这样,才会在本就糟烂的内娱里,做出有效选拔,才能告诉演员们,不要停止进步,业务能力永远是最后绝地翻身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