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亲子经验:初中卷翻了天,小学要不要卷自己选,欢迎阅读。
大家好,我是小半爸。
不知道大家是否关注了最近有关帝都名校的一条热点新闻,《人朝学子八问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分校校长》。
先简述一下新闻中学生们对学校管理制度的不满:
• 每天 12 节课,要求学生 7:10 到校早自习,晚上八点放晚自习。
• 晚自习实际安排是各科的小考,没有时间消化每天学习内容。
• 呼吸道病情肆虐期间,每个班都有学生缺勤的情况,还要坚持走班的课后服务,坚持让学生在寒风中 20:00 放学。
• 中午吃饭时间只有 40 分钟,食堂好多预制菜,午睡时间不足。
作为一名新初一学生的家长,看完新闻,我是感同身受,五味杂陈。孩子们说的情况,在很多中学就是倒差不差,只不过,被帝都的几个孩子摆到了台前传到了网上。
最近因为一直忙着准备新的直播专栏,没抽出时间发文。今天趁有点空,结合这个新闻反映出来的问题,就和大家聊一下我对儿子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些观察和给小学生家长的两点建议。
OK,我们开始!
初中真是翻了天
客观讲,小半学校的生活安排相比新闻中描述的情况要好很多,但学习要求方面则是七七八八,不相上下。总的看,初中就是各种卷,夸张点说就是卷翻了天。
小半的学校是早上 7 点半就开始自习,晚自习结束的时间要到九点左右,在校时间超过 12 个小时。
晚自习虽然没有安排小考,但完成作业基本也占据了晚自习的时间,留给孩子可支配的时间也不多。
刚开始,我觉得这可能只是个别学校的个体安排,但问了小半小学同学的家长,孩子们所在初中的情况基本类似,都是感觉,学科压力大了,作业多了考试难了,还有就是,在校时间都长了。
我们几个家长在群里讨论了一下,相比小学,初中的学习有三大明显的不同。
不同之一 有了升学压力
小升初的主要路径是大摇号,拼的是运气,虽然不可控,但确实让孩子六年的小学生活少了升学的压力。
初中则大不同,没有了小升初,中考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遇到的第一次升学考。
今年的高考录取率在 85% 左右,也就是说高考报名人数中会有 85% 的考生都能上大学。而一些省市的中考,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分流比例已经超过了 50%。
两相比较,你说初中孩子和家长们的压力能不大吗?毕竟学习了那么久,孔乙己都没脱下长衫去扭的螺丝,也不会是大多数家庭可以接受的选项。
不同之二 同学开始自鸡了
到了初中,不少孩子学习都很自觉,作业不但做得快,而且时间还抓得很紧。经常是午饭、晚餐刚吃完,就奔回教室,作业马上做起来。
刚开始小半还不以为然,后来看到老师在群里分享的几个同学的学习清单,也有了触动。
原来,这几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每日学习计划,除了完成学校老师的任务,他们还会给自己安排一定量的阅读时间、背单词时间、思考时间,而且都是在校时间就要完成的。
我嘴上给小半说没关系,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走就好。转过头也是感叹,上了初中总算也见识到什么是自鸡的娃了。
不同之三 学校和老师下场了
到了中学,其实是牛娃成就牛校。
小升初大摇号让优秀生源分布不再集中,之前的牛校为了不失去光环,教学要求比之前加严格了。
之前的普校因为也分到了一些好苗子,手上有牌可打了,也有了逆袭挑战牛校的动力,教学上也开始加码加量。
牛校普校一起卷,别的不说,小学阶段被减去很多的作业量、考试和排名,在初中就基本又加了回来。
所以帝都名校的热点新闻并不意外,很多中学就是在卷。真不卷的学校,也许孩子不闹,惦记着中考的家长们又有意见了。
另外,相比小学,初中老师的要求也要严一点,多一些。中考可不只是学生的一道坎,初中的老师也要面对升学率的 KPI 考核,压力同样不小。
这个冬季的甲流、支原体肆虐学校,病毒可是童叟无欺,孩子一个个病倒,老师也很多被感染。小半的语文老师有天来上课,手上还粘着留置针头,说是下了课还要继续去點滴,拼得不遑多让。
剧场效应不只是存在于家长、孩子之间,学校和老师之间也是有的。
小结一下:上面说到的三个不同中,学校和老师的下场,是决定初中孩子卷与不卷,卷到什么程度的关键因素。
和小学不同,初中学习的主战场是在校内,学校、老师、同学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而家长面对上了初中的孩子,在学习上能左右的事情并不多,主要角色更转向帮娃度过青春期,主打情绪疏导和后勤支持,到了高中更是这样。
小学卷不卷还有得选
初中卷翻了天,家长影响力减弱。
在小学阶段,家长能起主导作用。作业少,考试不公布成绩,不排名,课后的时间,基本都是家长和孩子的自留地。
卷不卷自己说了算,怎么卷丰俭由己,有选择是一种幸福,同时也是一种烦恼。
幸福在于,双减大摇号,没了升学考试,小学阶段的成绩较之前重要性弱了很多,主要也就反映一个学习态度。
没了成绩这个 KPI,这几年选择不卷的小学生家庭越来越多,确实也体现了减负的功效。
烦恼在于,虽然不卷的家庭多了,但一旦选择了卷的家庭比之前卷得更凶了。用群里家长们的说法,现在小学生牛娃有两种:
一种叫 " 遥遥领先 " , 就是在奥数或者信息学这两个竞赛跑道上是一路狂奔,小学基本上就完成了奥数初联的学习,或者信奥 CSP 达到了进阶组的水平,让普娃望尘莫及。
一种叫 " 全面领先 " , 就是说语数英三门,科科出类拔萃。典型标志是,语文作文引经据典,文采飞扬,数学至少超前学两年,英语的剑桥等级考试过了 PET 及以上。除此之外,文体特 tui 长也不落下,至少有一项高等级别证书在手,妥妥的 " 六边形战士 "。
简单说,选择不同了,差距也拉大了。
给小学生家长的两点建议
上了初中,回头看小学,孩子的时间相对多,和孩子说话的机会也多,忍不住又有两个建议给到小学生的家长朋友。
建议 #1 小学适当多学点
看过一个统计。
小学、初中、高中要学习的知识量比例是 1:3:30。
也就是说,小学阶段课内知识量占比 3% 左右,要用六年学习,占了整个 12 年义务教育的一半时间。
小学的学习知识量不大,主要是在培养习惯和打基础,语数外真正的学科起跑线是在初中。
所以在孩子不反感且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小学的时间又相对宽裕,我建议适当多学点。
语文
多阅读自然是需要的,但我这里要多强调一点:一定要多写,多落笔!字词要多听写,诗词要多默写,作文更是能多写就多写。
阅读理解考来考去,从小学考到高中,考的也就是对作者各种写法、表达的揣摩和解读,答题的套路也就几个,但只有会写的孩子,才有以己解彼的阅读理解能力。
到了初中,阅读理解难度升高一大截,能拿高分的同学,都是写作小能手。光读不写,用套路答题,打不中得分点,成不了高手。
这点切记!
数学
计算基本功一定要打牢固。小学把十进制、进退位 、大数乘法、分数计算搞清楚了,初中的因式分解,分式计算才能算得快,算得准。
另外,校内数学在前 20% 的孩子,从二三年级开始,可以接触一下小学奥数,就算不以竞赛为目标,小奥对培养数学思维和深度思考,依然是最好的途径。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多年小升初择优一直最看重小奥?就知道它依然是最体现学习能力的指向标。
到了六年级,选择摇号或者已经上岸,没有小升初压力的孩子可以提前学一下初中数学。六年级是 K12 阶段最有 " 松弛感 " 的一学年,可以为初中的学习压力分一下流。
英语
上了初中,和小学反差最大的学科就是英语。
到了初一,单词量要求高了而且还要考拼写,语法开始斗硬,完形填空、写作也是逢考必考,和小学校内英语的要求简直是两回事。
众所周知,学语言的敏感期在 12 岁以前,每次说到小学的英语学习,我都会建议,一定要以考代学,在小学阶段参加被普遍被认可的剑桥英语等级考试或者小托福。
为啥总是建议以考代学?
因为这是小半六年小学学习最大 bug。小学阶段英语学得不够扎实,到了初一,考试一斗硬就冒出各种小问题。
文章开头新闻中的孩子们八问校方,除了说明他们很有勇气之外,也反映出他们承受的学习压力有多么大。
抛开反映问题的方式不说,我是站在孩子们这边的,因为他们说的应该是实话。
只要中考这个升学关口的压力后墙不倒,整个义务阶段的学习压力总量就不会有太大变化,小学做减法少分了点,初中就得回补多分点。
反过来,小学力所能及多学点,初中的压力就会小一点。
建议 #2 最最重要的,永远是亲子关系
前面也提到,到了中学,家长的主要作用不是在管学习,而是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教育就是关系学,亲子关系就是家庭教育的前提。
秋天要能收获,春天就要早播种,用儿童教育理论来说,就是小学阶段要在亲子感情银行先存足了钱,到了初中才有本钱去消费。
趁和孩子还有很多在一起的亲子时间,尽量多和孩子做一些亲子活动,不论是共同读一些书,还是共同参与一些体育、艺术活动,都是给亲子关系加分的选择。
一方面这样可以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他们的一些想法。
另一方面,在过程中和他们一起面对一些挑战,共同得到一些收获,也可以增强相互的信任,打造更加稳定的亲情纽带。
著名教育家李查 · 伊凡斯说:" 孩子不会因为你供应的物质而记得你,他们会因你珍爱他的感觉将你牢记。"
在这里,我还要分享一个简单的准则,用来判断什么是良好的亲子关系,那就是看孩子是否乐意和你聊天。
理想的情况,不论事情的大小和好坏,不论事关学习还是八卦,孩子都愿意和你聊。
退而其次,孩子能和你交流一些重要的事情。例如,对某个同学有点好感、最近在学习上被老师批评了、和朋友发生冲突了,孩子愿意向你倾诉,想听听你的意见,也很难能可贵了。
EASTWEST
写在最后:
有朋友可能会说:小半爸,你最近的文章经常都是在回头看,拿初中和小学做对比。
是的,家庭教育对于我们每一位家长,都非常有挑战。
不管你在工作中多么善于管理,在生活中多么善于和朋友、同学和家人相处。
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孩子,在考虑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做事后诸葛亮,这也是我的很多分享都是在放马后炮的原因。
教育如苦旅,我亦是行人,我们一起共勉前行!
全文完,看到这的朋友,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点个赞和 " 在看 "吧,谢谢!
我的其他相关文章:
>>>>>>文章配图: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