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量贩零食,还能怎么卷?,欢迎阅读。
量贩零食,变化巨大,给黑板君的感觉就一个字——快。
从去年中开始,各大量贩零食玩家,陆续从单纯的量贩零食赛道转型全品类的硬折扣超市。
所谓的硬折扣超市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早在 1913 年,德国 ALDI 就已经创立,优点是 SKU 简单,价格廉价。
可以叫它做 " 穷人超市 ",也可以理解为百年前的拼多多。
目前,量贩零食赛道呈现两超多强格局。
2024 年鸣鸣很忙集团销售额达到 550 亿元,门店破 15000 家;万辰集团量贩零食业务收入预计达到 300 亿元 ~330 亿元,门店近万家,另外还有零食有鸣、爱零食、零食优选等众多玩家。
为何他们不约而同地从量贩零食赛道转向硬折扣超市?
量贩零食,极速饱和
2017 年 3 月,零售很忙才在长沙开出第一家门店,花了 5 年才开出第 1000 家门店。
2023 年 11 月,零售很忙和赵一鸣零食战略合并,门店数达到 6500 家。
1 年后,这个数字达到了惊人的 15000 家。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万辰集团本来卖的是食用菌,2022 年 8 月才创立量贩零食品牌 " 陆小馋 "。
通过先后与 " 好想来 "、" 来优品 "、" 吖嘀吖嘀 " 合并整合,2 年半时间也快速积累了近万门店。
门店数量快速爆发的结果是,不少城市一条街就能挤进几家量贩零食店,加盟商的回本周期也从 1 年变为 2 年、3 年。
要知道,要加盟一家量贩零食店,成本并不低,以赵一鸣为例,非标门店要求 150 平方米以上,还有合计数十万的加盟费、保证金、装修费、设备费、首次进货费用,加上水电房租人工,总计要上百万的投入。
投入巨大,但量贩零食赛道的商品并没有多少壁垒,都是依赖 " 低价大品牌引流品 + 腰肩部品牌 + 白牌 " 的引流模式,用 1.5 元的可乐吸引顾客,卖大量的白牌商品盈利。
零食有鸣创始人李澍雨曾坦言:" 零食有鸣 15 个品类中,‘白牌’商品数量 77%,销售额贡献 73%。" 也曾有机构测算,单店日销售额一万左右的话,毛利润约为 15%-20%,很快能回本。
但随着每个城市有限的点位被占据,抢点、翻牌、插点等商战你来我往,加上不断的价格战,加盟商们的单日营业额快速下滑,日子越来越难过。
极限价格战倒逼到供货商,成本压力下产品质量也出现下滑。
据黑板君了解,某大厂饮料因为价格输给白牌饮料,后续拿白牌饮料去检测,发现了质量问题;搜索黑猫投诉,也不乏各家零食门店的产品内出现异物、发霉、" 鬼称 " 等问题。
据万辰集团 2024 年第三季度财报,营收 206.13 亿,净利润不足 1 亿,净利率仅为 1.67%,这样惨烈的财报也反映了量贩零食赛道已经快速变为红海赛道,不变的话难以为继。
行业也在发生变化,据艾媒咨询,2024 年中国零食集合店市场规模为 1040 亿元,同比增速为 28.4%,增速下降 46.6%;预期市场规模同比增速将持续走低,2027 年更可能降至 11.2%。
" 穷人超市 ",是条好赛道?
据黑板君向业内人士了解,加盟商的压力不小,某品牌在北京的加盟商大会,差点变成了打气大会。给加盟商画的大饼,就是硬折扣超市。
在鸣鸣很忙集团和万辰集团两大玩家全面 PK 时,中小玩家们顶不住了,率先转型。
2024 年 6 月,零食有鸣在成都开出首家批发超市,后面迅速突破千家;随后零食优选旗推出惠真批发超市,喜喜零食开出物小超批发部,来伊份开出首家仓储会员店。
万辰集团也在 2025 年 1 月开出首家来优品省钱超市,一个月后,鸣鸣很忙集团正式推出 " 赵一鸣省钱超市 "。
以鸣鸣很忙为例,除了零食,新增了百货日化、文具潮玩、烘焙、鸡蛋等多元化产品,还增设了鲜食和低温冻品专区,SKU 也从 1000 多猛增到 3000+。
不止如此,硬折扣超市也需要更大面积,超过 200 平方米;由于加入了水果生鲜、冷冻产品等,保质期管理和供应链更为复杂。
为何量贩零食玩家们要向硬折扣超市转型?
一方面,量贩零食赛道确实太卷了,价格战和密集的铺面,让零食需求的人群大大分摊,盈利压力增大。
而本质上量贩零食和硬折扣超市,针对的都是对价格敏感的人群,丰富的品类能吸引更多客流。
此外,量贩零食的成本优势本就来源于对供应链的高效控制,理论上能复制到同样成本敏感的硬折扣超市中去。
当然,品牌商也对突然暴涨的 SKU 进行了产品线区隔,鸣鸣很忙就在创立性价比高的 " 红标 " 系列和高品质的 " 金标 " 系列。
自有品牌不仅更能把控成本,也能打造护城河,而超市业态则带来更多品类的自有产品可能性。
综合分析下来,也就理解量贩零食赛道的玩家们,为何会不约而同转型硬折扣超市。
相比崭新的量贩零食赛道,硬折扣超市作为传统赛道高手如云,孰强孰弱还不好说。
硬折扣超市,也很卷
112 年历史的德国 ALDI,如今已经在全球 19 个国家和地区开出了 1 万多家店,是硬折扣超市的鼻祖也是强者。在它身上你会发现很多硬折扣超市的特质。
它在早期仅有 600 个 SKU,其中 90% 是自有品牌,更是直连制造商,减少中间环节,成本比传统零售商低 15%-50%。
门店设计也简单直接,你都能在如今的量贩零食赛道乃至电商赛道看到。
极致的成本控制,让 ALDI 的净利率只有 2~6% 左右。极致低价的 ALDI 让它横扫低端市场,却也难以冲击中高端市场。
中国版的 ALDI 是乐尔乐,早在 2011 年就开出了首家门店,如今已经超过 8000 家门店,商品价能做到比传统超市低 40%。
要做到这样的硬折扣,乐尔乐也是通过大规模采购达成供应链的協定价,自建仓库降低成本,同时运营方面也是极致抠门,甚至没有专门的保洁,由员工代劳。
量贩零食的对手还不止这些老牌玩家。
例如阿里的盒马,2021 年就开出盒马奥莱店,2023 年盒马鲜生全面转型折扣店模式,近期还不断推动主打硬折扣的盒马 NB 店;
此外,京东也推出了 " 华冠折扣超市 ",永辉超市则在推动 600 家 " 正品折扣店 " 改造。
本质上,硬折扣超市百余年来,玩法都差不多,都源自极致的成本控制和供应链控制,靠自有品牌赚钱。
相比早就经营超市业务多年的老玩家们,来自量贩零食赛道的玩家们还没显露出优势。
倒是新人特质明显:自有品牌比例率不够高,建店成本压力大,生鲜供应链体系化。
不过,如果从背后资本推动的节奏来讲,量贩零食企业注定压力山大,不得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