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旧日本海军陆上攻击机发展简史(十七)发现Z舰队主力,欢迎阅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战史编译 Author 淡青
写在前面的话:本文节选自横森周信著「海軍陸上攻撃機」(Land based Naval Attack-Bomber)全文略有删节,2024 年 5 月 13 日首次发表于 " 战史编译 " 公众号,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仅作为学习交流之用,不代表译者认同其原文观点。
十一时四十五分,发现敌主力部队
同来时一样,为避开日军布设的雷区,选择沿阿南巴斯群岛东侧航线迂回绕行的英国舰队于十日凌晨二时许,根据截获的无线电报获悉 " 日军已于关丹登陆 "。
虽然后来查明这其实是一场虚惊,但当时并不知晓这一情况的菲利普斯司令官决心对关丹海網域活动的日本舰队实施攻击,于二时二十分下令将舰队的航向变更为二百四十度(西南方向)、航速增至二十五节。
虽然此时日方并没有察觉到英国舰队的最新动向,但英国舰队却又再度闯进了日本潜水艇布下的水下监视网。
与伊六十五同样位于北纬五度线西端一侧待机的伊五十八号潜水艇于当日凌晨三时四十分,发现了英国舰队的踪迹,当即决定发动攻击,向 " 反击 " 号连续发射了五枚鱼雷。
然而这些鱼雷全部都没有命中,伊五十八在上浮追击无果后发电报告称 " 四时三十五分、与目标失去接触 "。
在发现目标之后浪费了将近一小时的时间,这是非常糟糕的。
另一方面,英国舰队对于身边埋伏的日本潜水艇、及其发动的水下鱼雷攻击亦是一无所知,完全没有任何的察觉。
六时二十五分,元山航空队执行侦察任务的九架飞机,由西贡基地起飞了。
虽然地面笼罩在一片淡淡的薄雾之中,但在天空中有无数闪亮的星星。
七时五十五分,当地时间五时二十五分(比日本时间早了两个半小时)元山航空队的攻击队由拂晓的西贡基地拔地而起。
元山海军航空队装备的 96 式陆上攻击机 21 型和 22 型
带队的指挥官是素来有 " 轰炸专家 "(爆撃の神様)之称的中西(二一)少佐,在三个中队共计二十六架的九六式陆上攻击机当中,有两个中队(十七架)为雷击中队,每机均挂载一枚九一式改一航空鱼雷,另有一个中队(九架)为水平轰炸中队,每机均挂载重五百千克的通用航空炸弹一枚。
十九分种后,鹿屋航空队一式陆攻的巨大身躯亦出现在了位于西贡基地以北约十八千米的土龙木(译者注:越语 th ủ d ầ u m ộ t)基地的跑道上,开始徐徐滑跑起飞。
鹿屋航空队装备的 1 式陆上攻击机。该航空队当年 9 月才刚刚换装 1 式陆攻,因此此次作战亦是该部队首次以 1 式陆攻参加实战。
三个中队共计二十六架飞机的弹舱中挂载的是配备有陀螺稳定器,装药量亦相比于改一增加了五十五千克的九一式改二航空鱼雷。
是最新锐的战机加上最新锐的鱼雷,所组成的强力的组合。
指挥官由宫内(七三)少佐担任。
紧随鹿屋航空队之后,美幌航空队的九六式陆攻也分批从土龙木基地起飞了。
八时二十分,水平轰炸队八架(各悬挂五百千克航弹一枚),八时四十五分,雷击队八架(各悬挂九一式改一航空鱼雷一枚),八时五十五分,水平轰炸队八架(二百五十千克航弹两枚),九时三十分,最晚起飞的一个水平轰炸队所属的九架九六式陆攻也追随着各队的脚步上起飞了。
虽然各攻击部队的航向,均由各部队的指挥官自行掌握,但基本上所有的攻击部队都像是事先商量好了一样选择了一百九十度(西南偏南)附近方向上的航线,在等待着已方侦察机传来发现敌舰的报告的同时一路南下。
在美幌航空队的最后一个水平轰炸中队于九时三十分由土龙木起飞的时候,脚程最快的鹿屋航空队已经飞行了二百海里以上,到达了北纬七度线附近。
此时此刻,执行侦察任务的那九架陆攻又在做些什么呢?
负责侦察索敌的元山航空队预计,发现敌人概率最大的地点,就在位于西贡到新加坡两点间的这条直线之上,于是以此线为中心,按照扇形分配,在其西侧部署了三架飞机、在其东侧部署了五架飞机,虽然各机负责的搜索线的平均间距为七度,但负责第四道索敌线的是编队指挥官牧野大尉座机,而位于其西侧的三号机则由资历排名第二的军官帆足(正音)预备少尉坐镇,同时将第三、四两道搜索线之间的间距缩减到只有两度。
形成了势必要在这两道搜索线之间将敌人发现的态势。
本图实线① ~ ⑨为日本海军派出的陆攻侦察线路。扇形虚线为水上侦察机搜索范围。
上午十时,距离出发时间已经过去了三个半小时。帆足少尉搭乘的三号机依旧一无所获,只得继续在晴空万里的海面上空默默飞行,然后,就在已经可以目视到马来半岛海岸线,距离命令所规定的搜索线还剩下约五十千米航程的时候,调转航向沿海岸线朝东南方向飞去。
可是,在南下飞行了约一百四十千米之后,依旧还是一无所获,什么都没有发现。
十时四十三分,对于发现敌军已经几乎失去信心的帆足机再度调转机头回到了最初的预定航向。
又飞了约一个小时,就在即将抵达最初预定的搜索航线的终点附近之时—十一时四十五分,在云层的缝隙之间,突然闪现出了军舰的轮廓。
小型三艘,大型二艘。
在以三千五百米的高度接近至其上空之时,突然间,大型舰的防空炮火开始一齐开火射击。
是敌人!
" 十一时四十五分,发现敌主力。北纬四度,东经一百零三度五十五分,航向六十度 "
这封率先发现敌情的电报,后来作为吹响马来亚航空战光荣序曲的嘹亮号角而被广为人知,而初登战阵年纪轻轻,预备学生出身的帆足少尉也借此一举成为了全国皆知的名人。
可是,原海军中尉须藤(当时为鹿屋航空队第一中队所属)指出,在这殊勋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问题。
首先,帆足少尉擅自变更了既定的搜索航线。
这种行为明显是在违抗军令,而且还让本来按照预定航线飞行可以提前发现的敌情,迟了约一个小时才发现到。
这个责任可不轻。
第二,发现敌舰时采取的措施不够妥当。
忘记了从云层缝隙之间发现敌舰后,应第一时间拍发电报将 " 发现疑似敌舰踪迹 " 的报告、和具体的方位和地点及时上报,这一对于执行侦察任务而言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当时敌方上空有护航掩护的战斗机、或者被最开始的那阵防空炮火所命中的话,那么好不容易获得的重大情报就很有可能会来不及发出去,导致敌人逃脱。
96 式陆上攻击机 22 型 元山海军航空队 帆足正音少尉座机
虽然帆足机的这一失误,后来被马来海战获得的重大胜利所掩盖,仅有率先发现敌情的功绩被大肆宣扬,但是胜败咱们暂且不论,这种战术上的失败事后没有被作为经验教训及时汲取出来进行彻底的贯彻教育,导致在此后的战斗中,其他的机组成员们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犯下了类似的错误,据说也被认为是此后战况逐渐走向不利的一大原因之一。
第三是,其他的攻击部队虽然在接收到帆足机率先发现敌情后拍发的这封电报之后,都即刻转入了攻击态势,但鹿屋航空队却未能接收到,直到将近中午十二时左右才通过基地发出的明码电报,首次获悉了敌人的具体位置。
在陆攻部队的通讯系统中,被称作为 " 甲电波 " 的作战联络用重要通信用频道与被称作为 " 乙电波 " 的主要用于与基地通讯联络用的重要通信用频道在频率上是不一样的,虽然两个频道分别由正副两个通讯员负责,实施了严密的监听,但是据说鹿屋航空队在整个作战过程中都完全没有接收到过任何的甲电波信号。
这主要是因为电台调谐机构的调整工作存在重大过失,然而这个问题也被重大的胜利所掩盖,导致事后忘记了追查造成过失的原因,须藤如此反省道。
命中 " 反击 "
针对英国舰队的攻击行动,打头阵的是美幌航空队白井中队。
白井中队虽然是各部队中倒数第二个从土龙木基地起飞的,但非常巧合的是其选择的航线,几乎可以说是正对着敌舰队的方向。
因此拜运气所赐,白井中队在十一时五十五分接收到 " 发现敌主力 " 的电文之后,便立即朝报告的地点飞去,得以于十二时三十五分,率先抵达了战场。
可是,往往有多少幸运肯定就伴随着多少霉运。
白井中队不走运的地方是,按照预定计划该中队本应该在这一天的早晨对暹罗湾执行侦察索敌任务,直到临起飞出发前的六时三十分,由于接到了伊五十八号潜水艇的敌情报告,不再需要对这一地区的敌情实施侦察,这才临时被编入进了攻击队。
因此来不及补给弹药,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放弃五百千克航弹,搭载两枚二百五十千克航弹起飞。
美幌航空队装备的 96 式陆上攻击 22 型,由于事发突然白井中队出发时每架飞机仅挂载了 2 枚 250 千克航弹。
英国舰队的航向此时正由东北变更为东南方向,队形以三艘驱逐舰齐头并进为前卫,在其后方约一千米处附近为其一号主力舰,而在一号主力舰的右后方一千米处附近为其二号主力舰。
当时英国舰队上空到处都是纷飞的片片断云。
白井(义视)大尉决定采取将各机搭载的两枚二百五十千克航弹分两次,每次每机各投放一枚的战术,在敌舰上空实施两次凌空水平轰炸。有信心以连续两次、每次投弹数量最多可达八枚的密集轰炸准确命中敌舰。
突然,以近三十节的高速实施规避动作的五艘英国军舰的防空炮火开始一齐开火射击。
在令人头晕目眩般的震动与颠簸中,编队以右盘旋进入到与敌舰队航行方向相反的投弹航线后,水平瞄准具的目镜视野之内已经被无数高射炮弹爆炸产生的烟雾和 " 砰砰 " 炮像帘子一样的灰色弹幕所遮蔽。
英国海军轻巡洋舰以上级别大型舰艇上广泛装备的八联装 " 砰砰 " 高射机关炮(40 毫米口径)
虽然射击已经猛烈到了无法清晰地视认到目标的程度,但在不久之后拥有高耸舰桥的敌二号主力舰 " 反击 " 号的身影便映入到了眼帘。
在五艘军舰的全部对空炮火向着总数为八架飞机的一个陆攻编队集中袭来的同时,白井中队继续依照投弹航线直线前进。
由于未来得及接收第二次现代化改装,作为一艘一战时期的老舰 " 反击 " 号还装备着早已经落伍的单管 4 寸(102 毫米)炮负责防空。
朝着正试图以 "Z" 字形机动反复改变航向左晃右避规避日军攻击的 " 反击 " 号投下的八枚航空炸弹,仿佛要被蔚蓝色的海面吞噬掉似的快速落下。
紧接着 " 反击 " 号从烟囱到接近舰艉附近的两舷侧便升起了巨大的水柱,其中位于正中央的一枚炸弹准确地命中了 " 反击 " 号的后甲板,冒起了黑烟。
时间是十二时四十五分,旧日本海军历史上首次对航行中的主力舰实施的水平轰炸,取得了满分的成绩。
日本时间 12 时 45 分,美幌航空队白井中队投下的炸弹准确命中了 " 反击 " 号,不过由于 250 千克炸弹威力不足,未能造成重大损失。图中可见 " 反击 " 号两舷近失弹溅起的巨型白色波纹,以及舰体中后部炸弹命中产生的黑烟,图片右上方为 " 威尔士亲王 " 号战列舰。
水柱消失之后在海面上留下了七个白色的圆形波纹,虽然有一枚炸弹偏离了目标有约一百多米,但包括命中的那一枚在内的其余七枚,均在预定的弹着点范围之内。偏离目标的那一枚,似乎是第三小队三号机投下的,而这也是有原因的。
据推测该机在即将投弹之前被防空炮火命中,由于机身产生了剧烈的摇摆投弹手打了个踉跄,因此投弹在时机上出现了瞬间的延迟,再加之机身横摇导致炸弹再投下前被施加了横向滚动的力,因此导致弹着点出现了偏移。
日本陆攻配备的水平轰炸瞄准具
这架第三小队的三号机受到损伤是整个编队(合计八架)中弹受损的五架陆攻之中受伤最为严重的,燃料箱裂开了一道大口子汽油像喷雾器一样的往外喷。
由于已经无望返回土龙木基地,因此只得在发出 " 我机准备迫降 " 的电文,脱离编队。
后来查明该机在位于海军基地最近的朔庄(Soc Trang)成功迫降。
另有一架陆攻,第二小队二号机,在左侧发动机附近严重受损的情况也不得不脱离了编队,在抛弃了多余的载重品后单机返航,好不容易才返回到了土龙木基地。
相比于现代化的 " 威尔士亲王 " 号," 反击 " 号还保留着不少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老古董,比如无论是防空反舰都没有太大用处的三联装 4 寸副炮。而相对而言较为先进的 " 砰砰炮 " 则只配备了 2 座。
白井中队长在心中挂念着中弹脱离编队而去的两架飞机的同时,毅然决定利用各机剩下的一枚航弹,再实施一次水平轰炸,剩余六架陆攻在重新整理好队形后,为躲避敌人的高射炮火在向右盘旋的同时将飞行高度提升到了四千米,再次以与敌舰航行方向相反的态势冲向了 " 反击 " 号。
然而,这次虽然编队之中再没有出现飞机中弹受损的情况,但是投下的炸弹也没有命中目标。
果然对于航行中的舰艇实施水平轰炸的高度,还是不能超过三千米以上。
白井中队对于 " 反击 " 号的第一次轰炸,虽然精准地命中了目标,但遗憾的是二百五十千克普通航空炸弹的威力不足。
炸弹是在贯穿了水上飞机弹射器甲板及位于其下方的舱室后,在厚度仅有一英寸的水平装甲板上方爆炸的,而且爆炸造成的冲击波似乎也比较贫弱。
据说,就连坦南特舰长在最初向旗舰报告时也声称该舰 " 受近失弹攻击,损伤轻微 "。
如果这是一枚八百千克的穿甲弹,或者至少也是一枚同其他部队一样的五百千克普通航空炸弹的话,恐怕就会直接贯穿水平装甲,然后在位于其下方的锅炉舱内爆炸,给予其重创。
仅从这一点来看,此次攻击最大的受害者,倒不如说是投弹精准但却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的白井中队的队员们。
—未完待续—
读者朋友们好,本人与上海译文出版社 " 让历史感同身受 " 丛书策划人、著名译者章和言老师、上海飞珥文化合作出品的有声读物《口述历史:太平洋海空战续篇》在喜马拉雅 APP- 有声集结号栏目上线了,目前限时免费中,大家如有兴趣可点击下方图片二维码收听,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