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舊日本海軍陸上攻擊機發展簡史(十七)發現Z艦隊主力,歡迎閱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戰史編譯 Author 淡青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節選自橫森周信著「海軍陸上攻撃機」(Land based Naval Attack-Bomber)全文略有删節,2024 年 5 月 13 日首次發表于 " 戰史編譯 " 公眾号,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文章僅作為學習交流之用,不代表譯者認同其原文觀點。
十一時四十五分,發現敵主力部隊
同來時一樣,為避開日軍布設的雷區,選擇沿阿南巴斯群島東側航線迂回繞行的英國艦隊于十日凌晨二時許,根據截獲的無線電報獲悉 " 日軍已于關丹登陸 "。
雖然後來查明這其實是一場虛驚,但當時并不知曉這一情況的菲利普斯司令官決心對關丹海網域活動的日本艦隊實施攻擊,于二時二十分下令将艦隊的航向變更為二百四十度(西南方向)、航速增至二十五節。
雖然此時日方并沒有察覺到英國艦隊的最新動向,但英國艦隊卻又再度闖進了日本潛水艇布下的水下監視網。
與伊六十五同樣位于北緯五度線西端一側待機的伊五十八号潛水艇于當日凌晨三時四十分,發現了英國艦隊的蹤迹,當即決定發動攻擊,向 " 反擊 " 号連續發射了五枚魚雷。
然而這些魚雷全部都沒有命中,伊五十八在上浮追擊無果後發電報告稱 " 四時三十五分、與目标失去接觸 "。
在發現目标之後浪費了将近一小時的時間,這是非常糟糕的。
另一方面,英國艦隊對于身邊埋伏的日本潛水艇、及其發動的水下魚雷攻擊亦是一無所知,完全沒有任何的察覺。
六時二十五分,元山航空隊執行偵察任務的九架飛機,由西貢基地起飛了。
雖然地面籠罩在一片淡淡的薄霧之中,但在天空中有無數閃亮的星星。
七時五十五分,當地時間五時二十五分(比日本時間早了兩個半小時)元山航空隊的攻擊隊由拂曉的西貢基地拔地而起。
元山海軍航空隊裝備的 96 式陸上攻擊機 21 型和 22 型
帶隊的指揮官是素來有 " 轟炸專家 "(爆撃の神様)之稱的中西(二一)少佐,在三個中隊共計二十六架的九六式陸上攻擊機當中,有兩個中隊(十七架)為雷擊中隊,每機均挂載一枚九一式改一航空魚雷,另有一個中隊(九架)為水平轟炸中隊,每機均挂載重五百千克的通用航空炸彈一枚。
十九分種後,鹿屋航空隊一式陸攻的巨大身軀亦出現在了位于西貢基地以北約十八千米的土龍木(譯者注:越語 th ủ d ầ u m ộ t)基地的跑道上,開始徐徐滑跑起飛。
鹿屋航空隊裝備的 1 式陸上攻擊機。該航空隊當年 9 月才剛剛換裝 1 式陸攻,因此此次作戰亦是該部隊首次以 1 式陸攻參加實戰。
三個中隊共計二十六架飛機的彈艙中挂載的是配備有陀螺穩定器,裝藥量亦相比于改一增加了五十五千克的九一式改二航空魚雷。
是最新銳的戰機加上最新銳的魚雷,所組成的強力的組合。
指揮官由宮内(七三)少佐擔任。
緊随鹿屋航空隊之後,美幌航空隊的九六式陸攻也分批從土龍木基地起飛了。
八時二十分,水平轟炸隊八架(各懸挂五百千克航彈一枚),八時四十五分,雷擊隊八架(各懸挂九一式改一航空魚雷一枚),八時五十五分,水平轟炸隊八架(二百五十千克航彈兩枚),九時三十分,最晚起飛的一個水平轟炸隊所屬的九架九六式陸攻也追随着各隊的腳步上起飛了。
雖然各攻擊部隊的航向,均由各部隊的指揮官自行掌握,但基本上所有的攻擊部隊都像是事先商量好了一樣選擇了一百九十度(西南偏南)附近方向上的航線,在等待着已方偵察機傳來發現敵艦的報告的同時一路南下。
在美幌航空隊的最後一個水平轟炸中隊于九時三十分由土龍木起飛的時候,腳程最快的鹿屋航空隊已經飛行了二百海裡以上,到達了北緯七度線附近。
此時此刻,執行偵察任務的那九架陸攻又在做些什麼呢?
負責偵察索敵的元山航空隊預計,發現敵人概率最大的地點,就在位于西貢到新加坡兩點間的這條直線之上,于是以此線為中心,按照扇形分配,在其西側部署了三架飛機、在其東側部署了五架飛機,雖然各機負責的搜索線的平均間距為七度,但負責第四道索敵線的是編隊指揮官牧野大尉座機,而位于其西側的三号機則由資歷排名第二的軍官帆足(正音)預備少尉坐鎮,同時将第三、四兩道搜索線之間的間距縮減到只有兩度。
形成了勢必要在這兩道搜索線之間将敵人發現的态勢。
本圖實線① ~ ⑨為日本海軍派出的陸攻偵察線路。扇形虛線為水上偵察機搜索範圍。
上午十時,距離出發時間已經過去了三個半小時。帆足少尉搭乘的三号機依舊一無所獲,只得繼續在晴空萬裡的海面上空默默飛行,然後,就在已經可以目視到馬來半島海岸線,距離命令所規定的搜索線還剩下約五十千米航程的時候,調轉航向沿海岸線朝東南方向飛去。
可是,在南下飛行了約一百四十千米之後,依舊還是一無所獲,什麼都沒有發現。
十時四十三分,對于發現敵軍已經幾乎失去信心的帆足機再度調轉機頭回到了最初的預定航向。
又飛了約一個小時,就在即将抵達最初預定的搜索航線的終點附近之時—十一時四十五分,在雲層的縫隙之間,突然閃現出了軍艦的輪廓。
小型三艘,大型二艘。
在以三千五百米的高度接近至其上空之時,突然間,大型艦的防空炮火開始一齊開火射擊。
是敵人!
" 十一時四十五分,發現敵主力。北緯四度,東經一百零三度五十五分,航向六十度 "
這封率先發現敵情的電報,後來作為吹響馬來亞航空戰光榮序曲的嘹亮号角而被廣為人知,而初登戰陣年紀輕輕,預備學生出身的帆足少尉也借此一舉成為了全國皆知的名人。
可是,原海軍中尉須藤(當時為鹿屋航空隊第一中隊所屬)指出,在這殊勳的背後也隐藏着巨大的問題。
首先,帆足少尉擅自變更了既定的搜索航線。
這種行為明顯是在違抗軍令,而且還讓本來按照預定航線飛行可以提前發現的敵情,遲了約一個小時才發現到。
這個責任可不輕。
第二,發現敵艦時采取的措施不夠妥當。
忘記了從雲層縫隙之間發現敵艦後,應第一時間拍發電報将 " 發現疑似敵艦蹤迹 " 的報告、和具體的方位和地點及時上報,這一對于執行偵察任務而言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當時敵方上空有護航掩護的戰鬥機、或者被最開始的那陣防空炮火所命中的話,那麼好不容易獲得的重大情報就很有可能會來不及發出去,導致敵人逃脫。
96 式陸上攻擊機 22 型 元山海軍航空隊 帆足正音少尉座機
雖然帆足機的這一失誤,後來被馬來海戰獲得的重大勝利所掩蓋,僅有率先發現敵情的功績被大肆宣揚,但是勝敗咱們暫且不論,這種戰術上的失敗事後沒有被作為經驗教訓及時汲取出來進行徹底的貫徹教育,導致在此後的戰鬥中,其他的機組成員們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復犯下了類似的錯誤,據說也被認為是此後戰況逐漸走向不利的一大原因之一。
第三是,其他的攻擊部隊雖然在接收到帆足機率先發現敵情後拍發的這封電報之後,都即刻轉入了攻擊态勢,但鹿屋航空隊卻未能接收到,直到将近中午十二時左右才通過基地發出的明碼電報,首次獲悉了敵人的具體位置。
在陸攻部隊的通訊系統中,被稱作為 " 甲電波 " 的作戰聯絡用重要通信用頻道與被稱作為 " 乙電波 " 的主要用于與基地通訊聯絡用的重要通信用頻道在頻率上是不一樣的,雖然兩個頻道分别由正副兩個通訊員負責,實施了嚴密的監聽,但是據說鹿屋航空隊在整個作戰過程中都完全沒有接收到過任何的甲電波信号。
這主要是因為電台調諧機構的調整工作存在重大過失,然而這個問題也被重大的勝利所掩蓋,導致事後忘記了追查造成過失的原因,須藤如此反省道。
命中 " 反擊 "
針對英國艦隊的攻擊行動,打頭陣的是美幌航空隊白井中隊。
白井中隊雖然是各部隊中倒數第二個從土龍木基地起飛的,但非常巧合的是其選擇的航線,幾乎可以說是正對着敵艦隊的方向。
因此拜運氣所賜,白井中隊在十一時五十五分接收到 " 發現敵主力 " 的電文之後,便立即朝報告的地點飛去,得以于十二時三十五分,率先抵達了戰場。
可是,往往有多少幸運肯定就伴随着多少黴運。
白井中隊不走運的地方是,按照預定計劃該中隊本應該在這一天的早晨對暹羅灣執行偵察索敵任務,直到臨起飛出發前的六時三十分,由于接到了伊五十八号潛水艇的敵情報告,不再需要對這一地區的敵情實施偵察,這才臨時被編入進了攻擊隊。
因此來不及補給彈藥,萬般無奈之下只能放棄五百千克航彈,搭載兩枚二百五十千克航彈起飛。
美幌航空隊裝備的 96 式陸上攻擊 22 型,由于事發突然白井中隊出發時每架飛機僅挂載了 2 枚 250 千克航彈。
英國艦隊的航向此時正由東北變更為東南方向,隊形以三艘驅逐艦齊頭并進為前衛,在其後方約一千米處附近為其一号主力艦,而在一号主力艦的右後方一千米處附近為其二号主力艦。
當時英國艦隊上空到處都是紛飛的片片斷雲。
白井(義視)大尉決定采取将各機搭載的兩枚二百五十千克航彈分兩次,每次每機各投放一枚的戰術,在敵艦上空實施兩次凌空水平轟炸。有信心以連續兩次、每次投彈數量最多可達八枚的密集轟炸準确命中敵艦。
突然,以近三十節的高速實施規避動作的五艘英國軍艦的防空炮火開始一齊開火射擊。
在令人頭暈目眩般的震動與颠簸中,編隊以右盤旋進入到與敵艦隊航行方向相反的投彈航線後,水平瞄準具的目鏡視野之内已經被無數高射炮彈爆炸產生的煙霧和 " 砰砰 " 炮像簾子一樣的灰色彈幕所遮蔽。
英國海軍輕巡洋艦以上級别大型艦艇上廣泛裝備的八聯裝 " 砰砰 " 高射機關炮(40 毫米口徑)
雖然射擊已經猛烈到了無法清晰地視認到目标的程度,但在不久之後擁有高聳艦橋的敵二号主力艦 " 反擊 " 号的身影便映入到了眼簾。
在五艘軍艦的全部對空炮火向着總數為八架飛機的一個陸攻編隊集中襲來的同時,白井中隊繼續依照投彈航線直線前進。
由于未來得及接收第二次現代化改裝,作為一艘一戰時期的老艦 " 反擊 " 号還裝備着早已經落伍的單管 4 寸(102 毫米)炮負責防空。
朝着正試圖以 "Z" 字形機動反復改變航向左晃右避規避日軍攻擊的 " 反擊 " 号投下的八枚航空炸彈,仿佛要被蔚藍色的海面吞噬掉似的快速落下。
緊接着 " 反擊 " 号從煙囪到接近艦艉附近的兩舷側便升起了巨大的水柱,其中位于正中央的一枚炸彈準确地命中了 " 反擊 " 号的後甲板,冒起了黑煙。
時間是十二時四十五分,舊日本海軍歷史上首次對航行中的主力艦實施的水平轟炸,取得了滿分的成績。
日本時間 12 時 45 分,美幌航空隊白井中隊投下的炸彈準确命中了 " 反擊 " 号,不過由于 250 千克炸彈威力不足,未能造成重大損失。圖中可見 " 反擊 " 号兩舷近失彈濺起的巨型白色波紋,以及艦體中後部炸彈命中產生的黑煙,圖片右上方為 " 威爾士親王 " 号戰列艦。
水柱消失之後在海面上留下了七個白色的圓形波紋,雖然有一枚炸彈偏離了目标有約一百多米,但包括命中的那一枚在内的其餘七枚,均在預定的彈着點範圍之内。偏離目标的那一枚,似乎是第三小隊三号機投下的,而這也是有原因的。
據推測該機在即将投彈之前被防空炮火命中,由于機身產生了劇烈的搖擺投彈手打了個踉跄,因此投彈在時機上出現了瞬間的延遲,再加之機身橫搖導致炸彈再投下前被施加了橫向滾動的力,因此導致彈着點出現了偏移。
日本陸攻配備的水平轟炸瞄準具
這架第三小隊的三号機受到損傷是整個編隊(合計八架)中彈受損的五架陸攻之中受傷最為嚴重的,燃料箱裂開了一道大口子汽油像噴霧器一樣的往外噴。
由于已經無望返回土龍木基地,因此只得在發出 " 我機準備迫降 " 的電文,脫離編隊。
後來查明該機在位于海軍基地最近的朔莊(Soc Trang)成功迫降。
另有一架陸攻,第二小隊二号機,在左側發動機附近嚴重受損的情況也不得不脫離了編隊,在抛棄了多餘的載重品後單機返航,好不容易才返回到了土龍木基地。
相比于現代化的 " 威爾士親王 " 号," 反擊 " 号還保留着不少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老古董,比如無論是防空反艦都沒有太大用處的三聯裝 4 寸副炮。而相對而言較為先進的 " 砰砰炮 " 則只配備了 2 座。
白井中隊長在心中挂念着中彈脫離編隊而去的兩架飛機的同時,毅然決定利用各機剩下的一枚航彈,再實施一次水平轟炸,剩餘六架陸攻在重新整理好隊形後,為躲避敵人的高射炮火在向右盤旋的同時将飛行高度提升到了四千米,再次以與敵艦航行方向相反的态勢衝向了 " 反擊 " 号。
然而,這次雖然編隊之中再沒有出現飛機中彈受損的情況,但是投下的炸彈也沒有命中目标。
果然對于航行中的艦艇實施水平轟炸的高度,還是不能超過三千米以上。
白井中隊對于 " 反擊 " 号的第一次轟炸,雖然精準地命中了目标,但遺憾的是二百五十千克普通航空炸彈的威力不足。
炸彈是在貫穿了水上飛機彈射器甲板及位于其下方的艙室後,在厚度僅有一英寸的水平裝甲板上方爆炸的,而且爆炸造成的衝擊波似乎也比較貧弱。
據說,就連坦南特艦長在最初向旗艦報告時也聲稱該艦 " 受近失彈攻擊,損傷輕微 "。
如果這是一枚八百千克的穿甲彈,或者至少也是一枚同其他部隊一樣的五百千克普通航空炸彈的話,恐怕就會直接貫穿水平裝甲,然後在位于其下方的鍋爐艙内爆炸,給予其重創。
僅從這一點來看,此次攻擊最大的受害者,倒不如說是投彈精準但卻并沒有取得什麼效果的白井中隊的隊員們。
—未完待續—
讀者朋友們好,本人與上海譯文出版社 " 讓歷史感同身受 " 叢書策劃人、著名譯者章和言老師、上海飛珥文化合作出品的有聲讀物《口述歷史:太平洋海空戰續篇》在喜馬拉雅 APP- 有聲集結号欄目上線了,目前限時免費中,大家如有興趣可點擊下方圖片二維碼收聽,感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