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动察:极越在喧嚣中倒下,留给我们的一些冷思考,欢迎阅读。
极越的倒下,在最初的几天,各种信息真可谓井喷,目不暇接。当然,在事情炸雷的时刻,很多信息带着一些情绪,并没有办法看清全局。CEO 夏一平肯定众矢之的要背负主要责任,但责备他是容易的,多一些思考更有价值。现在我们可以一起冷静思考下极越的倒下,抛开种种喧嚣,从中总结一些经验和不足,对整个行业来说无疑也会受益。以下为笔者个人观点总结,起到一个抛砖引玉作用。
关于产品
谈到产品,我们知道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场,已经进入到一个非常白热化的竞争阶段。市场上的新车发布周期非常快,有的规格配置相当多,甚至行业内人士都会应接不暇。极越对于产品的打造,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做好:" 稳 " 的把控。那什么是稳呢?就是你的产品做为极越品牌从 0 走向 1 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起点,是要承当基石作用的。因此,在产品的细节方面,有一些创新要适当妥协于大众易用为准。无交流充电口、半幅方向盘、按键转向灯、螢幕换挡,这些设计如果放在有用户沉淀的品牌上,或许会有人接受。但是极越把这些功能直接推向了用户,使得用户有吐槽的声音。实际上,有争议的设计可以提前规避,设计实在要突出创新,以选配的方式提供给用户更好一些。所以说,在产品的一些细节上,做的不够稳,让一些用户犹豫,这使得其产品的销量爬坡曲线一直比较慢。
当然,对于产品的规划,在创业初期应该集中一点,确保基础销量,再去做其它支线产品的拓展。就在 11 月份的广州车展上,极越还发布了 ROBO X,号称是全球首台 AI 智驾超跑,首次将 AI、自动驾驶与超跑结合,集美学、AI 科技和性能于一体。当然,跑车看过去也特别美,对于品牌的高端形象有一定提升作用。但是对于从 0-1 过程中的极越,或许不应该去分心。另外,新出的极越 07 Passion 版运动轿车则是限量供应。这时候就难免让人着急,因为主线产品还没有走量,做支线就难免捉襟见肘。即便是小米汽车,刚开始也是集中做爆款单品,后面有了基础量才做别的版本。
就产品本身的综合素质来说,极越的用料和硬體堆叠不算差,这些也让一些车主感到认可。但是,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你要照顾到大多数的用户群,你需要在起步的时候先迅速将销量做起来,然后用口碑去传导价值。产品的一些细节没有处理好,产品路线没有对焦,使得极越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赢得用户。
关于营销
新能源车市场因为竞争白热化,在没有销量的时候,很自然就会对营销产生焦虑。这时候的营销焦虑来自多个方面,而极越则被带偏了,进入了偏线上营销的路线。这个路线运用的最有效果的,自然是小米的雷军。但我们一定要明白,雷军有今天在小米汽车的线上流量不是一下子就来的。他是有积累的,从小米手机一直维系到现在。极越夏一平在营销的巨大压力下,也进入到了直播等线上营销赛道。大家都知道这个赛道很拥挤,为了进入这个本来就很拥挤的流量赛道意图分一杯羹,就会占用大量的时间精力,成本自然也是不低。这就造成了极越的营销有点用力过猛,但真正通过实体渠道连接到用户的通路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当然极越也并非没有线下营销的想法,比如极越原本想举办 "Robo Camp " 线下活动以线下沙龙形式促进车主与产品专家互动交流,普及和培训智能化使用。但很可惜,还没执行,就已经无法落实了。一个车如果做的好的话,产品本身会说话,而无需通过各种通路去告诉人们这个东西好。
通过极越的销售量数据爬升曲线可以看到,其实到 9 月 -11 月,极越汽车销量分别为 2605 辆、3107 辆,2485 辆,如果三千部实现的时间点能够提前 3 个月达到,那么对于极越来说用后期临近春节的促销和国补,通过实体通路的连接,争取在年底前摸到 5000 辆每个月,那或许是另外一番景象。所以,极越在营销上犯了一些错误。
关于生存
生存是进入到新能源车行业永远摆在第一位的事情。极越之前,已经有好多家车企出现问题。因此,掌舵的时候,极越就应该将生存下去摆在第一位。汽车行业是个烧钱的行业,容不得半点闪失。在汽车的末端销量没有达到足够的现金补足速度之前,就要想方设法解决资金问题。
资金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当然夏一平后面的总结部分也提到了在融资方面存在失误,早期过于乐观,没有预见到资金问题的严重性。而实际上,在融资资金没有恒定和持续的情况下,产品运营推进过程中的成本把控也很关键。你需要在花钱和找钱,卖车回钱之间不断寻求平衡。如果你的花钱速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畴,在极越销量爬坡过程中,股东应该是可以看到希望的。正因为对生存的一些基本要素没有考虑周全,导致了股东对未来继续投钱失去信心。
极越自然想要尽快在市场获得认可,但粮草没有管控好,在军队最需要拼刺刀的时候,人马也在,但是粮草断了,有力使不出。此外,运营过程中也以为背靠大树会有自然风,钱自然会给到位,导致了战略上的错判。所以无论如何,想办法活下来是关键。
关于善后
善后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环节。极越的突然倒下来得太快,导致了员工,供应商,用户措手不及。好在后面吉利和百度做了兜底工作,保住了一些体面。对车主来说,车辆维保会由吉利负责,地图导航和 ASD 的维护由百度负责;对于员工的社保、工资、离职补偿也有了方案;而对于供应商欠款问题,也在推进中。实际上在决定停掉业务之前,极越应该在这中间提前把这些点沟通协调好,然后给与方案解决。
这里的善后指的是极越不应该以原本那样草率的方式结束掉,而应该更理智地做好收盘工作。极越还是有其被认可的地方,而对于上上下下的参与者来说,都需要一起把他收好,更何况对于背后股东的形象也是个补益。这些车主用户将来是会再换车的,吉利,百度都在车的行业里有所布局,起码要体面顾及口碑。
这里就不能不再次提起雷军,他曾表示其公司的账上必须留出来能发 18 个月工资的现金。而俞敏洪也曾说:" 无论什么时候,坚持账上留有现金,如果新东方倒闭,要能退还学生的学费并且支付员工工资。" 所以,如果在公司起步发展过程中,把善后这点置前考虑,多少也会对公司运营起到警醒作用,就不会做过大的消耗动作。
关于股东
吉利和百度刚开始走在了一起,使得极越有着金钥匙出生的美誉。百度有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路协同万物互联的技术积累;吉利在造车的零部件规模化采购、稳定的生产工艺、车辆研发上有储备。但是,做为股东在外界环境和竞争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对极越的想法发生了变化萌生退意,这也是最终导致极越失血原因之一。
吉利在极氪领克整合之后,成立极氪科技集团,力争通过两年时间努力,打造一个年产销百万级全球领先的高端豪华新能源汽车集团。这时候,极越对吉利来说并不那么重要,而且明年的汽车市场将会更加残酷,收缩战线应对明年的战局也是吉利要考虑的。
百度似乎在极越上的举棋更加摇摆,如果是人员出现问题可以更换;但显然极越在各种条件冲击下已经走不出大的规模销量,通过极越把百度的汽车智能化技术方案落地似乎有了一些危险,再加上明年局势更加复杂,极越如果想要提速需要更多的资金,让百度失去信心。
关于创业
如果把时间推回到之前的李想,就会发现李想曾经也在 MEGA 上犯过错误。当时 MEGA 推出之后销售遇到极大的阻力,李想认为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纯电战略节奏的误判。他表示 " 我们错误地把理想 MEGA 的从 0 到 1 阶段(商业验证期)当成了从 1 到 10 阶段(高速发展期)进行经营。理想 MEGA 和高压纯电,必须经历一个理想 ONE 和增程电动相似从 0 到 1 的阶段,无法像理想 L 系列一样,一上市就能拥有从 1 到 10 的经营势能 "。
而对极越事件,李想也发布了感言。李想表示,任何一个大行业从 0-1 的创业初期阶段,还是应该用比成熟大企业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深层的思考,去成为巨头们不太重视的细分领網域的小天花板,并对用户有巨大的价值,先做到让一部分用户选择和信任,进入从 1-10 的阶段,再去补齐短板,扩大地盘。
从 0-1 阶段最大的一个挑战是舆论会说你 " 没出息 "、" 没野心 "、" 没战略 ",然后拿出雷军这样的创业之神的极速增长案例来打击你。超大企业创造新业务的成功率都低于 10%,创业者不要太把自己神话,更不要把自己想象成创业之神的能力和号召力。反而应该绞尽腦汁、挖空心思、脚踏实地、亲力亲为的去完成从 0-1,去创造不可替代的用户价值,这是大部分创业者的必经之路,也是大企业创造新业务的必经之路。
李想的这个观点,也是是极越留给创业者最大的思考,是一笔财富,值得反复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