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老师,你会教整本书阅读吗?,欢迎阅读。
想象一下,你的阅读课堂变成了一个充满创意和活力的舞台,学生们对文学的热爱在这里被点燃,他们的思维在这里得到超乎期待的拓展。
这又不只是一个想象,而是即将在 2024 儿童母语教育论坛上,由著名儿童文化学者朱自强教授带来的专题演讲《论整本书的不同艺术形态及其阅读教学方法》中,为您揭晓的秘密。
朱自强老师将带领我们解锁文学教学的新维度,深入探讨整本书的艺术形态,将文学的美学价值融入日常教学中;展示如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让教学活动既有趣又富有成效,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情感共鸣的能力。
在这次论坛中,我们将学习如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力,通过识别和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在朱老师的启发中,构建一个全面的框架,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意和活力。(论坛更多精彩看点,点此了解)
在今天荐读的这篇文章中,朱老师探讨了整本书共读的概念和阅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区分了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反复故事和成长故事的差异,分享了如何通过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来指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一起来看 ~
◆ ◆ ◆ ◆
老师,你会教整本书阅读吗?
文 / 朱自强
朱自强
儿童文学理论家、语文教育专家。中国海洋大学名师工程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行远书院院长、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格林奖得主。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著有《朱自强学术文集》(10 卷)以及《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等。
整本书共读是教师常常提到的概念,什么样的作品是 " 合格的整本书 ",老师要如何指导整本书深入阅读?一节阅读课又该怎样设计?
1
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的区别
儿童故事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在写法上不一样。我们对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各自的写法有所了解,对我们在设计阅读课的时候有直接帮助。
关于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的区别,我想借鉴英国小说家福斯特的观点。他在《小说面面观》这本书里提出了个概念:一个叫作事件,一个叫作情节。这两个是福斯特是在小说文体内部来讨论的,但是对于我们理解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有直接启发性。
福斯特认为,事件和情节是不一样的,然后举例子。比如 "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 "。这句话就是一个事件,因为这里面只有时间的顺序。但是 "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伤心而死 " 这句话。几乎是一样的话,但是里面有王后死因的交代:王后为什么死?是因为国王死了,她很伤心,然后也死了。福斯特认为这句话显然属于 " 情节 "。
为什么他认为是情节呢?因为这里面有因果关系。小说中还有更复杂的情节,他也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 " 王后死了,死因不详,后来才发现她因为国王去世,伤心过度而死 "。这句话你去找里面的时间顺序,几乎就找不到了,这里面能找到的主要是因果关系,但是时间仍然蕴含里面。
我们知道写小说有插叙、倒叙等叙事手法,这就是所谓情节的表现方式。在福斯特看来,情节会把时间顺序打乱,然后充分地重视事情之间的因果联系。在我看来,小说就是要写这样的事情。
儿童故事是事件优先。它按照时间的顺序,一步步发生、发展,最后高潮,会把事件放在前面。比如说我写《花田小学的属鼠班》《属鼠蓝和属鼠灰》,在构思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写什么样的有趣的事,要把这个事编得有趣,要利用各种偶然性、巧合、歪打正着把故事写得有趣,把事情写得有趣。在写的过程中,背后有没有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呢?背后也是有的,但是在前台上是那个事件的流动。
而小说里的情节就是人物优先,不是事件优先,写那些事最后都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事件的发生开展都由人物性格决定,所以人物优先。
二者的人物形象也有所区别。儿童故事里的人物,在福斯特《小说面面观》里面称之为 " 扁平人物 ",扁平人物就是单一的、类型化的人物,这种人物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格林童话》,里面的人物性格也是固定不变的,再如儿童故事中的经典《青蛙与蟾蜍》《小淘气尼古拉》《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这一类无一例外的都是扁平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 ,好小说就会写出原型人物,所谓原型人物是立体的、丰满的、复杂的,他是属于典型人物,这和我刚才说的扁平人物类型化的性格完全不同。
2
整本书的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
我们看问题一定要看细部去,不要笼而统之,笼统化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问题,和整体思维还不是一个概念。所以我们看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的时候,它也有各种存在方式,比如在儿童杂志上的小说和故事是单篇的,今天我们教学的是整本书的儿童故事和儿童小说。认知它的时候,需要导入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反复故事和成长故事。
反复故事的人物性格没有大的发展,每个故事和每个故事之间人物往往都是相同的,主角在各个故事中都会反复出现,但是故事之间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这是反复故事的一个特征。《属鼠蓝和属鼠灰》《花田小学的属鼠班》,包括《城南旧事》,我认为都是反复故事。
成长故事要表现主角性格的发展变化,常常表现少年的自我意识追寻和建构,比如《表》《一百条花裙子》《你是我的妹》《纽约少年》等等小说,也可以叫长篇小说。人物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会面对生活的困难和障碍,他要超越过去,故事有发展的动力情节,在发展过程中一波三折,有一条主线向前推动,这样的故事叫成长故事。
打个比方,成长故事就像项链,用一条线把所有珠子串起来,如果这条线的某一处断了,所有珠子都会散落在地,它的结构就不成立了。但是反复故事也是个项链,但它线上有很多钩子,在每个钩子上挂珍珠,把某颗珍珠摘下来,其他珠子也不会散落在地。
3
整本书的深入阅读问题
从基本的条件来看,我个人认为反复故事和成长故事相比,要进行深入阅读更有难度,要找到整本书里面一个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这需要有逻辑能力,有洞察力。语文老师都应该训练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我在论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阅读模式时候,第一条就是指向理性能力的培养,如果老师的阅读课不能指向小学生理性能力的发展,那作为深入阅读的课就有问题。老师如果没有这样一种能力,我们怎么面对?你看今天的课堂怎么驾驭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透彻分析,所以我觉得这种深入阅读模式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反复故事要做深入阅读有更大的难度,比如《城南旧事》,比如《属鼠蓝和属鼠灰》,但是这些相对独立的故事怎么深入阅读?要有提炼的、概括性的分析,每组故事有什么共同点?是风格上的特点?还是写法有哪些共通之处?这样的阅读指导就很难了。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不一定找所有故事的共性,可以选取一部分故事来归纳,比如它利用了歪打正着,利用故事的偶然性,保持着诙谐幽默的风格等等。
对小学中低段的孩子可以这样教吗?这就涉及教法的问题,老师的理性走在前面,把这些建构起来划分出来,在讲的过程中用细节启发学生思考,在背后其实要解答这样的问题,是要运用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的分析、猜测、判断,最后下结论。我这里说的是反复故事要做深入阅读有难度,但是依然做得到,我们可以努力。
长篇的复杂小说有更复杂的结构,更错杂的人际关系,复杂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物心理和性格,特别是往往和深层心理学有关,是自我意识的建构,这是和深层心理学、哲学都有关联。老师要看到这样的复杂作品内在的东西,要形成所谓深入阅读的模式,其实需要更高的功力。
在这个方面,我一直期待能看到老师将成长小说做成一个个精彩的课例。现在很多所谓整本书教学,实际上拿来的常常是所谓的反复故事教学,这样的作品作为整本书阅读质感其实是不强的,那作为深入阅读的一种教学来说,我觉得质感更强的还是成长小说。【END】
>延
伸
阅
读
1
成尚荣:黄昏后起飞的 " 大先生 "
>打破学科界限,以语文为媒介实现知识的整合与创新。
2
穿越千年的六堂课:敦煌壁画与丝绸之路的跨学科探索
>深入探究敦煌壁画的丰富内涵,以艺术为桥梁,重塑学习方式,打开新视野,探索新领網域。
点亮小星标 ★ 精彩不错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