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怎么又说她塌房了?,欢迎阅读。
几乎是个铁律——
国产剧里,但凡大女主开始谈恋爱,就离 " 人设崩塌 " 不远了。
比如《一念关山》的任如意,武力、谋略、美色通通顶配,大杀四方的时候爽值拉满。
当她跟宁远舟出双入对后,争议开始出现。女人是花还是树的比喻,也引发了一系列讨论。
任如意独立女性人设崩塌了吗?我不觉得。
首先,这话是于十三说的,花花公子有这种类比一点不奇怪。
当然,这个地方若加一处任如意的反驳,姿态看上去会更明晰一些。
低头、喝水,能看出任姐是有些无语的
其次,任如意这个角色,在《国产剧中的独立女性》谱系里不乏突破。
她出身白雀,谙熟男女之事,毫无情欲羞耻;
在男女关系里是主动把控节奏的那一方;
即便可以舍命救男主,也并不意味着会因为他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
这些,在古装背景下植入了相当现代化的女性主体意识。
但争论并非毫无来由,一直以来女性角色创作的尬与痛正在于此——
观众心里有一个理想化的独立女性,电视剧似乎只能呈现一个妥协版的独立女性。
两者之间的偏差和龃龉,或许正是 " 独立女性 " 目前在现实中面临的尴尬处境。
无数人在这四个字身上投射自己的欲望与恐惧,吵得不可开交。
都市情感剧里,姐姐们人到中年,被出轨、抓小三、打离婚官司几乎成了开场三件套。
生活一地鸡毛,烂醉几宿发个疯,立马就可以收拾人生,中间还得邂逅一下新人。
最后的救赎永远是事业勇攀高峰,出现更好的男人。
如果说亦舒女郎是:男人靠不住,我选择挣钱;那么如今的女性剧是:钱和爱,我都要。
观众眼里,钱和爱的正当性则更加重要。
编剧必须要让她们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幻想。
于是眼里揉不得沙子,恨不得拿独立女性行为准则去套人物的一言一行。
不说国产剧重灾区,就算一些经典作品或者口碑佳作中,也纷纷被扒出女性角色不 够 独 立的 bug。
新世纪观众看《老友记》,十年分分合合修成正果的双 R 恋,已经感动不了一点。
分手期间出轨、做事没有担当、长得也不行的罗斯,性缩力爆表。
为了这样一个男的,放弃去巴黎当高管的工作机会,瑞秋不是恋爱腦谁是?
二次元也逃不掉。
豆瓣 8.7 的《蓝眼武士》,难得以女性视角出发的复仇爽漫。
幕府时期,混血种阿水裹上束胸,扮作男人,日月苦练逆袭成顶尖剑客。
公主明美为了自由,不惜流落妓院,以掌控男人欲望的方式摆平险境。
不同阶层的女人,一样被践踏被交易的命运,最后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手段弑父重生。
但即便如此,评论区还是不缺" 男凝 "和" 媚男 "的批评声。
女主为男跟班招妓,crush 霸凌过自己的男人,大尺度裸露戏等,成了推翻这部作品立意的避雷点。
仿佛暴露性征、流露欲望、爱上男人就毁掉了女主的主体性,沦为男凝的客体。
但其实,我觉得有男人在场的戏份,反而更能表达女性作为第二性的觉醒时刻。
比如阿水与男人有段男耕女织的生活,当她某天暴露出更高强的剑术时,对方不仅破防,还反手就是一个举报。
明美的旧情人不再执着于荣耀想要回头寻找幸福,以前一心想要嫁给他的公主却宣告:我想成就伟大。
在这些时刻,她们真正斩断 " 妻子 " 的退路,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同样一部剧,有人能看到进步,有人觉得内核陈腐。
女性应该独立到哪个程度,观众内部也是有分歧的。
独立女性不仅不好当,也非常不好写。
我想关键就在于,独立女性越来越成为宣扬某种意识形态的载体,而不是一个有着独特生命经验、复杂而鲜活、自成体系的人。
周轶君的女性圆桌节目《第一人称复数》,有一期就聊到了独立女性的话题。
不仅一阵见血地戳穿国产剧拍独立女性的套路,也提及了她们眼中不那么千篇一律的女性形象——
比如树木希林,是枝裕和的 " 御用奶奶 "。
大银幕上将传统日本家庭主妇演得惟妙惟肖,私下却过着离经叛道的人生。
人生 A 面是乐观抗癌的朋克影后,人生 B 面是爱渣男爱到死的纯爱战士。
她的生活态度极度潇洒,却在爱人这件事上极尽狼狈。
但谁说这种爱不算一种生命力呢?
女人当然可以不爱男人,但是并非只有通过不爱男人才能显示自己的独立自我。
女权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一辈子时尚精致,也谈过很多恋爱。
好笑的是,她会用背名牌包的方式对付骚扰自己的文艺男。
这样利用 " 女性刻板印象 " 的聪明狡黠,打破了我们对女权 | 斗士的固有想象。
脱口秀巨星黄阿丽,为了躺平吊金龟婿,结果喜提 " 为哈佛老公还学贷大礼包 ";
被婆家要求签订婚前财产協定,导致怀孕期间都不得不拼命工作,结果自己打拼成了钻石王老五 ……
她的婚姻故事,本身就是最高级的段子。
无论树木希林、上野千鹤子还是黄阿丽,这些亚洲女性身上,有一种不被定义的女性力量,旁逸斜出的生命活力。
她们对男人,不是一味对抗,而是爱或者利用。
在谈性别自由之前,或许我们应该先学习类似的性别自如。
圆桌上几位女性,同样是国产剧拍不出来的独立女性样貌。
她们中有人做过战地记者,有人做过影响深远的女性访谈《半边天》,有人办过女性主题脱口秀专场,也有 " 为人民看烂片 " 的影评人。
言语交锋,风趣如刀,身上充满中性感的职业女性特质。
其中,骂烂片闻名的影评人毛尖老师,曾因为中性的写作风格收到大量女生情书。
后来有男读者见到真人后,发现她居然是一个 " 贤妻良母 ",不禁大感失望。
在他想象中,毛尖应该是法国女作家萨冈的样子才对——美丽、反叛、纵欲、挥霍一生。
这个插曲,赤裸裸地反映了人们热衷于对独立女性产生一厢情愿的投射。
作为中性化高知女性,四位也反思了一个问题:
" 拒绝性感 " 是否也始于一种刻板成见?
胸大无腦、金发女郎诸如此类的形象符号,本身就是对女性特质的污名化。
或许女性要做的不是切除女性特质,而是为它赋予更美好的内涵。
就像《芭比》那样为 " 粉色 " 抢夺定义权,爱男人也可以是因为女性本身拥有更强大的爱的能力。
独立女性之所以动不动 " 塌房 ",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流动的概念。
女性处在新旧性别观念的夹缝中,时时刻刻面临向左走、向右走的问题。
缺乏经验和实操,女性主义很容易沦为拧巴的口号与教条,被强加到女性角色身上。
过去,女性身披各种道德枷锁,如今这些枷锁变成了强大、清醒、独美等漂亮到不可能的姿态。
反观那些能召唤出我们内心力量的女性形象,往往没有任何光环可言。
大龄普女如陈嘉玲告诉我们:
与其塑造一个 " 应当如是 " 的范本,不如呈现 " 如何是好 " 的挣扎踌躇;
要不要回老家躺平?要不要因为年龄焦虑结婚?要不要进入母亲的身份?
她懦弱逃避、怨天尤人,可笑又笨拙地迎接人生一个又一个风暴,和雨后天晴的风景。
也未必需要各个细节去佐证独立女性的合格性,漫长平庸的人生里,一次出走、一次告别反而更有力量。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两个大男人断指绝交也摆脱不了生存的苦闷,反而是饱读诗书的妹妹,勇敢而轻盈地离开了这座世代居住的封闭小岛,开启新生活。
她们每个决定,不是为了鼓励什么,而是呈现人类身上的某种本能冲动、情感的幽微复杂之处。
她们,首先是那个人物本身,而非独立女性。
所以你看,独立女性不是一种模版,而有一万种样貌。
独立女性最强大的魅力,不是拥有男人拥有的一切,而是能对自己选择的人生负责,甚至赋能。
在残酷和困顿的命运面前,哪怕姿态不优雅,也要活出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