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1000万内最好的智能SUV”,车展上的“大嘴”语录哪个将成真?,欢迎阅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 SUV 大咖 ,作者肖小杰
此次上海车展上的新车可谓攒足了热度,而小编 · 关于新车的报道也已经写了几篇,今天我们关注一个另类些的话题,那就是上海车展期间那些大佬的发言。看看它们对现在形式的看法,已经对未来发展的预测。
"1000 万内最好的智能 SUV"
"xx 万以内最好的车 " 如今已经成了一个模板语式了,低调点的小鹏 G9 号称 50 万以内最佳 SUV,高端点理想 L9 自称 500 万以内最好的家用 SUV,而如今又来了一款号称 1000 万以内最好的 SUV,这就是问界 M9。
从产品力来看,问界 M9 为大型豪华车,定价 50 万 - 60 万元之间。其长为 5.23 米,轴距为 3.1 米,不仅内饰豪华,而且搭载了全铝底盘。
除此之外,华为智能汽车全栈技术解决方案进行全量上车,包括鸿蒙智能座舱、华为智能驾驶、华为百万像素智慧大灯、HUAWEI xPixel、HUAWEI AR-HUD、AI 大模型、传感联邦、HUAWEI SOUND 等最新黑科技。
从人设上来看,余承东向来被网友们戏称为 " 余大嘴 ",这也与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风格有关。而作为问界的旗舰 SUV,问界 M9 将在第四季度发布,目前也是造势阶段,因此才通过夸张的言论吸引关注度。
" 三四年后没新款燃油车 "
在前几年的时候,燃油车还占据着绝对的上风,网上对于新能源车也充满了戏谑,称其为 " 电动爹 "。然而如今新能源车的增速迅猛,今年第一季度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率达 26.1%,继续创造新高。
而作为新能源龙头的比亚迪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上海车展期间,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表示 " 据我们了解,燃油车厂家已经不会在纯燃油车方面进行新研发了,意味着三年四年以后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新款燃油车了。"
比亚迪 CEO 同样对新能源车的销量十分看好,其预计 2023 年新能源渗透率 40%~45%,销量规模可以达到 850 万辆 ~900 万辆。
巧合的是,在上海车展期间,本田宣布了 2027 年之后在中国推出的所有车型均为混合动力车型和纯电动车,不再投放新的纯燃油车型。并且在车展上还推出了三款全球首发的纯电动车,看得出决心之强烈。
其实早在两三年前,已经有不少品牌宣布了燃油车倒计时,例如福特、宝马、大众、通用等,只不过各家的时间进度不一样。而比亚迪预计三四年后没新款燃油车,算是一个比较激进的观点,可能性并不大。
" 价格太低伤害消费者 "
今年 3 月份时期,随着 "12 万买雪铁龙 C6"、" 买楼兰送轩逸 " 等促销兴起,国内各车企也纷纷推出促销活动,打起了价格战。这对于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个利好,但对于车企而言却是却恰恰相反,因此出来反对价格战的人也不在少数。
在上海车展中,不少车企高管都接受了媒体采访,也谈及了价格战这个话题。吉利总经理范峻毅称 " 低价值的价格战不仅对品牌的盈利性、溢价率等长期经营不利,最终受伤害的一定是买车的消费者,因为没有人再去研究产品,没有人再去研究用户体验。"
长安汽车副总裁王辉表示 " 我们接受长期主义,单纯为了促销形式的价格战,我们觉得是短期主义 ";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 CEO 也表示 " 对于大众汽车来说,我们不会参与价格战 "; 北汽新能源樊京涛 " 极狐不会完全借助价格战 "。
对于消费者而言," 价格太低伤害消费者 " 这句话就已经伤害了消费者,大家都希望汽车的价格能够更加亲民,而非多花冤枉钱。但从如今的趋势来看,这波价格战的热度和力度已经降下来了。
" 电车可以去珠峰大本营 "
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 李斌也是一位金句频出的大佬,以前比较经典的有 " 保时捷的工厂比不上江淮的工厂 "、" 想不通为什么现在还有人买燃油车 " 等等。而上海车展上,李斌再爆金句 " 燃油车去不了的珠峰大本营,开电车可以去 "。
而说这句话的前因,则是蔚来在上海车展上宣传其充换电体系。目前蔚来正在加速充电补能体系的建设,预计到 2023 年累计建成 24000 座充电桩,2023 年计划新增 1000 座换电站 52 座目的地加电路线。
因此,李斌说出 " 电车可以去珠峰大本营 " 的缘由,主要还是突出蔚来在服务体系上的优势。从真实性来看,这并没有太夸大其词,此前一位特斯拉车主沿着特斯拉 318 超级充电线路到达过珠峰大本营。
对于蔚来汽车而言,其服务体系确实是可以说道的地方,但今年蔚来需要解决的还是销量问题。蔚来今年一季度销量 31041 辆,已经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在服务体系大量烧钱的情况下,把车卖出去才是重中之重。
今年上海车展旗舰的大佬金句其实还有很多,当中除了一些正经的对未来形势的判断,还存在为品牌造势的夸张言论。当然了,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些言论大多都看个乐呵,真正买车的时候还是得看车型的产品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