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与「孤独和焦虑」同行,「MePlus AI」想成为人人都用得起的心理健康消费品,欢迎阅读。
作者 | 吴思瑾
编辑 | 王与桐
*
基于 LLM 创业的 AI 应用层项目越来越多,在近期举办的 "2023 双子星 Al+ 人工智能创业大赛 " 里,36 氪接触到一家 AIGC+ 心理健康消费级产品型公司——上海梵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MePlus AI)。
LLM 的价值是将自然语言变成行动中枢,各家公司将中枢与具体行业和场景进行结合,衍生出手和脚的能力,于是 LLM 的价值得以进一步扩大。以心理健康领網域为例,目前国内的执业人员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
一方面,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服务过程中,呈现专业人员缺乏、就诊成本高、效果难量化等痛点,具体来说:
在最初寻求服务的阶段,来访者想要找到与自己最匹配的咨询师往往需要经过数次尝试。
一是因为不同心理咨询师擅长的领網域和每位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成因不同,不匹配的资访关系将不利于后续心理治疗的展开;
二是 2017 年国家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考试认定至今,心理咨询师的认定和监管机制暂处于模糊地带,因此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不一导致行业混乱;
三是来访者的试错成本居高不下,动辄每小时数百元的治疗费用使多数人望而却步。
在后续治疗阶段,患者往往倾向于约同一位医生复诊,这也意味着患者需尽可能迁就医生的出诊时间,这为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安排带来不便。另外,由于心理治疗类的药品种类较多,不同患者对于选择何种药物或几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有效性不同,前期难免会经历试错阶段,直接影响患者就诊动力。
另一方面,我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人群却越来越多。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多机构联合发布的《2022 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有 3 亿多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是最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每 10 万人均拥有精神科医师却不足 4 人,上百万心理咨询师仅有不足 10 万人在专职或兼职从事对口工作,除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匮乏之外,还存在资源主要分布于省市级,而基层匮乏的情况。
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数字化企业正在快速发展,并笼统地分为 " 互联网平台类企业 " 和 " 数字疗法产品类企业 "。简单来说,前者更像是类似链接医生 / 咨询师和患者的匹配型平台,通过互联网打破地網域限制,提高咨询或就诊效率;后者偏向于自助或半自助的心理健康服务工具,通过将过往的专业经验产品化来降低服务价格,后者面向的人群门槛更低、更广。在产品类企业中,又分为消费级工具和医疗级工具;医疗级侧重于心理疾病的预防、治疗和管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偏重临床验证的效果产出,消费级更注重因心理问题引起的情绪和行为缓解与改善。
现在,该领網域的企业都在探索如何借助 LLM 的自然语言能力对现有业务进行更新迭代,「MePlus AI」就是这波浪潮中的一家初创企业,其瞄准日常心理疏导陪护的缺口,推出了一款基于 iCBT 疗法开发的消费级数字疗法产品,现阶段以小程式形式呈现;用户可以选择 AI 或平台匹配的第三方真人咨询师进行咨询或陪护,在每次沟通结束后,都将收到相应报告,见证自己的成长历程。
CBT(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指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来改变不良的认知,以消除负面情绪和行为的具有短期性的心理疗法,因为这种疗法十分具有逻辑性和标准化,因此可以通过互联网(i,Internet-based)的方式进行结构化处理,并最终形成了 iCBT(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ICBT),iCBT 分为自助式和治疗师指导式。在 MePlus AI 中,分别对应 AI 和真人咨询师。
MePlus AI 接入了 ChatGPT3.5-Turbo,当用户选择 AI 陪护模式时,MePlus AI 将实时监控情绪指标变化并依据 iCBT 疗法进行半自动化心理干预;当 MePlus AI 识别用户情绪异常时,即刻转由人工进行干预和处理。此外,MePlus AI 还有各类自测问卷、冥想类情绪调理等辅助功能。
据悉,MePlus AI 采用线下真实脱敏心理咨询对话数据作为训练数据语料库,并从用户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脱敏对话数据中进行上下文学习;同时,还会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监督下和指导下通过 AI 自生成模拟数据进行补充,最终形成 MePlus AI 微调后的私有心理健康语料数据库,并反馈在下一次陪护用户的过程中。
接入 ChatGPT 的优势在于,可以基于一个被验证过的疗法与用户进行沟通交流,不仅解决了场地、时间和沟通效率问题,比起费用高昂且不确定专业水准的咨询师来说,这种模式或许还显得更加全面、科学和普惠;对于消费级产品来说,即便 ChatGPT"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也不会出现风险与合规的生死线问题。
但 ChatGPT 也有着明显的短板——没有长期记忆,对于这种相对需要个性化服务的心理健康陪护场景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对此,MePlus AI 向 36 氪介绍说:" 在心理健康服务领網域,数据监管的严格程度远高于其他行业和场景,因此从合规角度出发,用户在 MePlus AI 的使用路径主要是以单次陪护需求为主,用户可以选择随便聊聊、解决问题或是需要陪护等场景模式。其中,解决问题背后又分为不同的子模块,对应不同的程式路径。"
MePlus AI 主要面向 18-35 岁一线 / 新一线城市中具有孤独、焦虑等心理情绪的轻度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他们一般只是暂时受困于轻度心理问题,更容易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虽然这类目标人群很多,但强需求人群往往更注重疗效,因此医疗级产品甚至是诊疗平台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弱需求人群又有多种陪护渠道和方式;因此如何从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中脱颖而出,考验的是 MePlus AI 的产品能力和市场能力。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ToC 的流量打法显然门槛和成本都很高,MePlus AI 的计划是同步拓展高校心理社团和企业渠道,比如以 MCN、Call Center 等为代表的汇聚了某类容易因职业特性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企业。
目前,MePlus AI 陪护的月度订阅费为 29.99 元,相比动辄数百上千元的咨询费的确普惠得多;其他收入来源还包括第三方真人咨询师陪护服务抽成、自测问卷 9.99 元 / 次、冥想类情绪调理功能 19.99 元 / 个。
MePlus AI 的核心团队成员主要毕业于纽约大学,蒋晋阳和王一凡共同负责产品设计,蒋晋阳偏市场运营和推广方向,王一凡是前微软軟體工程师,偏运营方向;心理技术总监孙之君有纽约心理治疗师从业证书,负责为人工智能提供心理学技术指导;人工智能技术总监陈东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有着 15 年计算机行业经验,曾负责多家企业的人工智能軟體开发和更新。
LLM 的出现的确创造了各行各业大洗牌的机会,但想要脱颖而出,还需评估在整个业务模式里,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有多少,基于 LLM 的能力有多少,如果企业自身能力壁垒不高,在这瞬息万变的 LLM 浪潮中,将很难应对下一次 GPT 迭代更新的风险。
对 MePlus AI 来说,现在从 0-1 的阶段可以毫无包袱的在技术变革过程中顺势而为,但就像 ChatGPT 不能替代拥有从业资格证的专业理财师为给客户规划财产配置一样,ChatGPT 也不能为用户带来专业心理治疗师才具备的疗效,如何在用户规模和产品效果中创造收入,MePlus AI 道阻且长。
据介绍,MePlus AI 处于产品筹备期,小程式正在进行限号内测,目前公司已经完成种子轮融资,正在进行天使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