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與「孤獨和焦慮」同行,「MePlus AI」想成為人人都用得起的心理健康消費品,歡迎閱讀。
作者 | 吳思瑾
編輯 | 王與桐
*
基于 LLM 創業的 AI 應用層項目越來越多,在近期舉辦的 "2023 雙子星 Al+ 人工智能創業大賽 " 裡,36 氪接觸到一家 AIGC+ 心理健康消費級產品型公司——上海梵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MePlus AI)。
LLM 的價值是将自然語言變成行動中樞,各家公司将中樞與具體行業和場景進行結合,衍生出手和腳的能力,于是 LLM 的價值得以進一步擴大。以心理健康領網域為例,目前國内的執業人員包括精神科醫生、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
一方面,在傳統的心理健康服務過程中,呈現專業人員缺乏、就診成本高、效果難量化等痛點,具體來說:
在最初尋求服務的階段,來訪者想要找到與自己最匹配的咨詢師往往需要經過數次嘗試。
一是因為不同心理咨詢師擅長的領網域和每位來訪者的心理問題成因不同,不匹配的資訪關系将不利于後續心理治療的展開;
二是 2017 年國家取消了心理咨詢師資格證考試認定至今,心理咨詢師的認定和監管機制暫處于模糊地帶,因此心理咨詢師的專業水平不一導致行業混亂;
三是來訪者的試錯成本居高不下,動辄每小時數百元的治療費用使多數人望而卻步。
在後續治療階段,患者往往傾向于約同一位醫生復診,這也意味着患者需盡可能遷就醫生的出診時間,這為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安排帶來不便。另外,由于心理治療類的藥品種類較多,不同患者對于選擇何種藥物或幾種藥物聯合使用的有效性不同,前期難免會經歷試錯階段,直接影響患者就診動力。
另一方面,我國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人群卻越來越多。中國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多機構聯合發布的《2022 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顯示,我國有 3 億多人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焦慮和抑郁等情緒問題是最普遍的心理健康問題;但每 10 萬人均擁有精神科醫師卻不足 4 人,上百萬心理咨詢師僅有不足 10 萬人在專職或兼職從事對口工作,除心理健康服務資源匮乏之外,還存在資源主要分布于省市級,而基層匮乏的情況。
在這樣的背景下,近年來我國心理健康服務的數字化企業正在快速發展,并籠統地分為 " 互聯網平台類企業 " 和 " 數字療法產品類企業 "。簡單來說,前者更像是類似鏈接醫生 / 咨詢師和患者的匹配型平台,通過互聯網打破地網域限制,提高咨詢或就診效率;後者偏向于自助或半自助的心理健康服務工具,通過将過往的專業經驗產品化來降低服務價格,後者面向的人群門檻更低、更廣。在產品類企業中,又分為消費級工具和醫療級工具;醫療級側重于心理疾病的預防、治療和管理,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偏重臨床驗證的效果產出,消費級更注重因心理問題引起的情緒和行為緩解與改善。
現在,該領網域的企業都在探索如何借助 LLM 的自然語言能力對現有業務進行更新迭代,「MePlus AI」就是這波浪潮中的一家初創企業,其瞄準日常心理疏導陪護的缺口,推出了一款基于 iCBT 療法開發的消費級數字療法產品,現階段以小程式形式呈現;用戶可以選擇 AI 或平台匹配的第三方真人咨詢師進行咨詢或陪護,在每次溝通結束後,都将收到相應報告,見證自己的成長歷程。
CBT(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指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來改變不良的認知,以消除負面情緒和行為的具有短期性的心理療法,因為這種療法十分具有邏輯性和标準化,因此可以通過互聯網(i,Internet-based)的方式進行結構化處理,并最終形成了 iCBT(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ICBT),iCBT 分為自助式和治療師指導式。在 MePlus AI 中,分别對應 AI 和真人咨詢師。
MePlus AI 接入了 ChatGPT3.5-Turbo,當用戶選擇 AI 陪護模式時,MePlus AI 将實時監控情緒指标變化并依據 iCBT 療法進行半自動化心理幹預;當 MePlus AI 識别用戶情緒異常時,即刻轉由人工進行幹預和處理。此外,MePlus AI 還有各類自測問卷、冥想類情緒調理等輔助功能。
據悉,MePlus AI 采用線下真實脫敏心理咨詢對話數據作為訓練數據語料庫,并從用戶使用過程中產生的脫敏對話數據中進行上下文學習;同時,還會在專業心理咨詢師的監督下和指導下通過 AI 自生成模拟數據進行補充,最終形成 MePlus AI 微調後的私有心理健康語料數據庫,并反饋在下一次陪護用戶的過程中。
接入 ChatGPT 的優勢在于,可以基于一個被驗證過的療法與用戶進行溝通交流,不僅解決了場地、時間和溝通效率問題,比起費用高昂且不确定專業水準的咨詢師來說,這種模式或許還顯得更加全面、科學和普惠;對于消費級產品來說,即便 ChatGPT" 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也不會出現風險與合規的生死線問題。
但 ChatGPT 也有着明顯的短板——沒有長期記憶,對于這種相對需要個性化服務的心理健康陪護場景來說顯然是不夠的,對此,MePlus AI 向 36 氪介紹說:" 在心理健康服務領網域,數據監管的嚴格程度遠高于其他行業和場景,因此從合規角度出發,用戶在 MePlus AI 的使用路徑主要是以單次陪護需求為主,用戶可以選擇随便聊聊、解決問題或是需要陪護等場景模式。其中,解決問題背後又分為不同的子模塊,對應不同的程式路徑。"
MePlus AI 主要面向 18-35 歲一線 / 新一線城市中具有孤獨、焦慮等心理情緒的輕度亞健康狀态的人群,他們一般只是暫時受困于輕度心理問題,更容易恢復和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态。雖然這類目标人群很多,但強需求人群往往更注重療效,因此醫療級產品甚至是診療平台或許是更好的選擇;弱需求人群又有多種陪護渠道和方式;因此如何從同質化的產品和服務中脫穎而出,考驗的是 MePlus AI 的產品能力和市場能力。
對于初創企業來說,ToC 的流量打法顯然門檻和成本都很高,MePlus AI 的計劃是同步拓展高校心理社團和企業渠道,比如以 MCN、Call Center 等為代表的匯聚了某類容易因職業特性引發心理健康問題的企業。
目前,MePlus AI 陪護的月度訂閱費為 29.99 元,相比動辄數百上千元的咨詢費的确普惠得多;其他收入來源還包括第三方真人咨詢師陪護服務抽成、自測問卷 9.99 元 / 次、冥想類情緒調理功能 19.99 元 / 個。
MePlus AI 的核心團隊成員主要畢業于紐約大學,蔣晉陽和王一凡共同負責產品設計,蔣晉陽偏市場運營和推廣方向,王一凡是前微軟軟體工程師,偏運營方向;心理技術總監孫之君有紐約心理治療師從業證書,負責為人工智能提供心理學技術指導;人工智能技術總監陳東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有着 15 年計算機行業經驗,曾負責多家企業的人工智能軟體開發和更新。
LLM 的出現的确創造了各行各業大洗牌的機會,但想要脫穎而出,還需評估在整個業務模式裡,企業自身的核心能力有多少,基于 LLM 的能力有多少,如果企業自身能力壁壘不高,在這瞬息萬變的 LLM 浪潮中,将很難應對下一次 GPT 迭代更新的風險。
對 MePlus AI 來說,現在從 0-1 的階段可以毫無包袱的在技術變革過程中順勢而為,但就像 ChatGPT 不能替代擁有從業資格證的專業理财師為給客戶規劃财產配置一樣,ChatGPT 也不能為用戶帶來專業心理治療師才具備的療效,如何在用戶規模和產品效果中創造收入,MePlus AI 道阻且長。
據介紹,MePlus AI 處于產品籌備期,小程式正在進行限号内測,目前公司已經完成種子輪融資,正在進行天使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