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谁在兜售“再不努力只能开BBA了”?,欢迎阅读。
" 再不努力工作,就只能开 BBA 了 " 可能只是一句营销忽悠。
真实的情况是,40-80 万的豪华车领網域里,新能源车型的渗透率呈现下降趋势,掌握着绝对话语权仍是 BBA 的燃油车。
2023 年,BBA 在这个价格区间的销量均在 30 万量级,其中宝马销量同比增长 5.7%,60 万起售的 X5 最高月销量近 1 万辆;奥迪更是以 24.4% 的销量增速一路狂奔。
奔驰高管甚至不屑于参与 40 万以下的新能源竞争:" 在价格更高的车型上,消费者仍然倾向于购买燃油车。"
反而是二线豪华品牌,蛋糕一步步被蚕食。
可以看到,去年一年,沃尔沃销量原地踏步;凯迪拉克直接缩水 14.7%;" 加价王 " 雷克萨斯,开始降价大促销。
与他们的销量不振相反,国产新能源车型在 40 万以下价格区间里的渗透率,却在持续走高。
事实一目了然——国产新能源替代的可能不是 BBA,而是二线豪华品牌。
这样的情形,显然和 " 不努力开 BBA" 论大相径庭。
复盘相关信息,我们认为一线豪华 BBA 的阶级隔离属性,问界、理想等新势力尚未攻破。而雷克萨斯、凯迪拉克、沃尔沃等二线豪华,它们差异化的竞争壁垒,已经快被追上或被瓦解。
一、瞄准 BBA,走雷克萨斯们的路
2021 年 4 月,一段沃尔沃 XC60 的安全测评视频,火遍中文互联网。
视频展示中,沃尔沃亚太地区总裁兼 CEO 袁小林,淡定地坐在头顶叠加 6 辆汽车的 XC60 中好几分钟,用一百多斤的肉身,为 XC60 的坚硬度站台。
如此测验令舆论 " 震颤 ",大开眼界的国内车主们,一时间对沃尔沃的安全性叹服不已。
然而这种 " 靠命 " 营销出来的效果,如今被问届新 M7" 用嘴 " 就实现了。
问界新 M7 发布会上,余承东亲自上场为车上装载的华为 AEB(自动紧急刹车系统)的安全性,摇旗呐喊。
汽车媒体们的各种测评,也一致指向:问届主动安全力压沃尔沃。以刹停速度为例,测试显示,问届新 M7 的最高刹停速度达 90km/h;相比之下,沃尔沃 XC60 的刹停上限在 60km/h 左右。
且不止沃尔沃,二线豪华们整体遭遇了 " 偷家 "。
如雷克萨斯 LS400 的拿手绝活——引擎盖上叠放香槟塔,测试驾驶稳定性,被蔚来 ET9 复刻,在 2023 NIO Day 上大秀出手,风头一时无两。
之所以会这样,在于电动化颠覆了燃油车的 " 豪华 " 定义,而新的 " 豪华 " 故事,恰好与老牌二线豪华们的发家史重叠。
燃油车时代,决定一款车好坏的根本在于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因为它们决定了耗油量、推背感以及平顺感等。
正由此,成立于一个多世纪前的 BBA 们,靠着强大的产品壁垒——各种 V12 和 W12 发动机、出色的变速箱、优秀的底盘质感等,稳居一线豪华地位。
而它们盘踞的一线 " 豪华路 ",其他玩家们很难走得通。
如初代宝马 7 原创性的对悬架应用了双球节设计,打破了 " 买菜车用麦弗逊,高端就得双叉臂 " 的悬架定律,让车辆稳定性大增。
凭借 " 科技 + 运动 + 豪华 " 定位,初代宝马 7 从诞生到 1986 年间售出 28 万辆,让宝马作为豪华品牌的影响力,在全球传播开来。
但这项 " 操控 " 技术,被宝马申请专利,握在手里 30 年,其他玩家根本没有 " 摸着其技术过河 " 的机会。
绕过他们搞新技术,也不现实:一方面,技术研发不是下地种菜," 埋头苦干 " 就能按期收果子的;另一方面,很多玩家如雷克萨斯、英菲尼迪,成立时间短,撑不起技术追赶上的突破。
技术 " 大道 " 走不通,其他玩家纷纷掉转方向,在别的地方做文章。
比如,沃尔沃瞄着 " 汽车安全 ",把 " 总裁 " 测试,做成了祖传技艺:
为证明自动刹车系统的安全,让 CEO 站在车前等待车辆 " 自动刹车 ";为突出自家卡车的离地间隙,把总裁埋在沙漠里,只露出一个头,任凭卡车从头顶呼啸而过。
靠着一众总裁 " 冒着生命危险 " 的亲测营销,沃尔沃树起了汽车行业的安全标杆。
雷克萨斯主打一个 " 跪 " 式服务、宾至如归。如早期在北美市场,当顾客到雷克萨斯店里购买汽车时,雷克萨斯的销售人员会跪在地上,用手拍顾客的脚,感谢顾客的购买,以表达对客户的重视。
不止 " 个性化 " 的尊享体验,这些挑战者们在定价上,也很有魄力。
以中型轿车为例,用买 BBA 34C" 毛坯房 " 的钱,可以入手车身更大且顶配的凯迪拉克 CT5,甚至座椅加热、通风、按摩等功能,都是标配。
雷克萨斯的首款 LS400,也是一上来就各种指标拉满,但定价却大约只有同类产品奔驰 W126、宝马 E32 的一半。
" 独特 " 尊享体验叠加性价比打法,既赢得了 " 觉得 BBA 太俗,想与众不同的小众群体 " 的喜爱,也俘获了一众想 " 面子里子 " 兼顾的群体,让各家在 BBA 之外的二线豪车层级里,成就了各自的 " 辉煌 "。
然而进入新能源时代,豪华品牌竞逐风云再起。
电动机的功率,可以轻易超过配有 16 缸引擎的布加迪;而当后驱下沉到不足 20 万的新能源车时,纵置后驱这个曾经的豪华车护城河也不再稳固。
也就是说,电动化让 BBA 的(燃油车)技术壁垒 " 不攻而破 "。而没有了技术枷锁的新能源车企们,冲击豪华市场的姿势,和当初的二线豪华 " 不谋而合 "。
可以看到,盯上沃尔沃安全标签的,不只问界新 M7。何小鹏嘴上喊着 " 友商讲了 AEB,我认为 99% 是假的 ",实际却在 OTA 更新中大搞 AEB 优化;理想也悄悄做了同样的事情。
甚至行业一窝蜂内卷下,安全功能已经从二线豪华的个性化标签,变成了新能源的共性标签。
性价比方面的情况,也一样。座椅加热、通风、按摩、电吸门等豪华配置,几乎是 20 万以上车型的标配;跨级竞争更是被玩成常态。
比如,以前 30-40 万,只能买到中型 SUV。现在同价格区间,新能源车企推出了中大型 SUV 甚至 MPV。
复刻二线豪华车的路线,还比他们更会营销、更能堆料,影响在所难免。如下图,二线豪华品牌的主流中型 SUV,近两年的销量都有明显下滑。
面对这样的局势,二线豪车们相继化身 " 价格屠夫 ",抵御竞争冲击。如曾经的 " 加价王 " 雷克萨斯,连王牌车型 ES 都狂降 6 万。
二、宁愿为 BBA 的标 " 踮脚 ",也不愿将就低头的二线
然而对二线豪车们的低姿态,用户并不全盘接受。
如下图,频繁降价的凯迪拉克,2023 年除了主力车型 CT5,其余车型的销量依然呈现下滑趋势。
可反观同样降价不休的奔驰,除了奔弛 GLC 受产品改款影响销量不振,其他主力车型 2023 年的销量,均有所增长。
截然不同的市场反响,核心原因出在品牌溢价能力上。
一年前的蔚来 NIO Day 上,被问到 " 中国品牌的豪华 " 问题时,李斌难得低调地表示," 我们真的不叫自己是豪华品牌,我们认为自己没有到豪华和超豪华,这个大家还是要客观一点。"
突然 " 谦虚 " 的原因很简单,豪华品牌的打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以奔驰为例,1951 年第一代 S 级轿车奔驰 220,就颠覆性实现了动力和车辆舒适性的平衡,但一次的惊艳,并未让其树立起豪华轿车认知。可以看到,彼时各国元首礼宾车多以美国车(如劳斯莱斯)为主。
之后经过多次车型和技术迭代,直到 1963 年奔驰 600 出世,其才声名远播——奔驰 600 被全球 100 多个国家作为礼宾用车,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侯赛因国王等也都将其作为专车使用。
自此,奔驰作为身份彰显,每一款豪华车都不乏非富即贵的车主。
比如,90 年代初 W140 虎头奔进入国内市场时,售价高达 300 多万,车主都是李嘉诚、何鸿燊、王健林等大佬级人物。
简而言之,BBA 们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有独特技术优势的豪华车型,加上持续的品牌故事积淀,让品牌有着极强的溢价力。
这些独特的豪华车型目前依然坚挺,继续支撑着 BBA 们的品牌地位。比如,迈巴赫 S 进口年销量仍维持 1.5 万辆左右。
毕竟当下的新能源行业,虽然都扎堆推出 80 万级别的车型,但同质化技术、堆料出来的高价车型,难称豪华,而且想要达到 BBA 那样的品牌认知塑造,需要一个长的周期。
但跟在 BBA 后面的二线豪华们,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可以看到,凯迪拉克和沃尔沃少有超过 80 万的车型;雷克萨斯和林肯虽然有高价车型,但在中国销量较少。
没有彰显产品力和身份象征的顶级豪华车型托举,单靠个性化标签和 " 堆料 " 形成的薄弱品牌溢价,在新能源建立起来的 " 新豪华 " 面前,显得 " 不值 "。
用一位用户的话说:" 今天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我们回头一看,过去一些豪车都是些什么烂瓜烂枣贴个标就敢收我几十万 "。
品牌溢价能力不同下,面对新能源市场冲击,一二线豪华的同时降价,在消费者眼里,释放的是截然相反的信号:
BBA 们降价是难得的 " 机会 ",踮踮脚就能买个 " 撑场面 " 的标,要赶紧跑步进入;而那些在用户眼里已经 " 不太值 " 的雷克萨斯们,价格越降,就越显得 " 不值 ",消费者越不情愿买。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二线豪车降价,对销量的刺激效果会越来越小。而消费端 " 降价难换量 ",成了渠道不能承受之重。
价格战打响时,在一线冲锋陷阵的往往是经销商们。可以看到,当下豪华品牌已经普遍出现批发与零售价格倒挂的情况。其中,没有豪华车型兜底销量和利润,几乎款款都降价的二线豪华经销商,亏损更严峻。
并且,二线豪华们经销商们在这轮降价里,也不像 BBA 经销们,有财大气粗的主机厂补贴,全靠自己硬刚,持续流血情况不容乐观。
而经销商亏损可能只是开始,若事态进一步恶化,最终可能会演变成退网潮,进一步影响品牌势能。此前二线豪华品牌 DS、英菲尼迪,就是这样逐渐没落的。
以英菲尼迪为例,巅峰时曾创下在华销量近五万辆的好成绩,但 2018 年起销量连年下滑,到 2021 年,终端销量只有 1 万辆左右。
门店亏损、销售人员流失、销量继续恶化、亏损加剧 …… 渠道端一步步进入死循环,引发经销商大规模退网——截至 1 月 16 日,英菲尼迪全国经销商门店仅剩 58 家,缩水近一半。
事实上,当下二线豪华人员流失的迹象正愈演愈烈。有媒体调研称,多个二线豪华品牌 4S 店的销售顾问跳槽到新能源品牌,其中不乏销冠。
小结
国产新能源与 BBA 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就像 Apple Watch 的诞生,并没有撼动百达翡丽和劳力士的地位,反而让它们越卖越贵一样,底蕴深厚、还拥有顶奢放量车型的一线豪华,短期内不会被新技术轻易颠覆。
反而是那些靠差异化和性价比支撑起来的二线豪华品牌,溢价薄如蝉纱,容易被新技术击碎。正如以 Swatch 为代表的瑞士中低端腕表,在 Apple Watch 问世后,深受冲击。
留给 BBA 的时间还有很多,留给雷克萨斯们的时间可能真的不多了。
本文来自:表外表里 ,作者:赫晋一 张冉冉 黑银轲,编辑:付晓玲 曹宾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