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褪去浮华 回归价值,欢迎阅读。
4 月 23 日开幕的上海车展上,没有了追求流量的狂热,也没有了夸张宣传的喧嚣,倒是有一些企业没有来参展,拒绝 " 凑热闹 "。相较于近几年国内大型 A 级车展的场面,此次上海车展的规模依然盛大,但也展现出了冷静和理智的一面,这是汽车行业发展回归正轨的积极信号。
此次上海车展的冷静局面,直接原因在于近来政策层面的连续纠偏: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安全问题,工信部发布了要求 " 不起火、不爆炸 " 的 "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针对驾驶辅助乱象,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会议明确要求 " 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 "" 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在 3 月底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工信部三部委的负责人均表态将整治汽车业内卷。
强力的政策约束,在此次上海车展上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就辅助驾驶宣传而言," 高阶智驾 "" 自动驾驶 " 等充满误导性的词语已从车企的 PPT 中消失,车企高管在发言中也特别强调辅助驾驶的安全底线。
此次上海车展可谓汽车行业的一次集体反思行动。过去几年的 " 内卷式竞争 ",让汽车行业陷入巨大的恶性循环:市场端价格战不断—企业盈利能力下滑—消费者得不到好的产品和服务,这一局面已经严重困扰行业的进步。更有一些汽车品牌铤而走险,在一些不涉及根本的产品层面大力包装和营销,甚至不惜以牺牲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这些不良的苗头都及时得到了遏制。
除了政策约束的原因,单从市场竞争角度看,当下也到了中国汽车行业放弃盲目自信并纠正错误做法的关键时刻。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多年,帮助中国本土车企斩获一系列市场成绩,也建立起在技术和产业链方面的体系化竞争优势。但现在还不是高深无忧的时候,过去在舆论中一直被忽略和唱衰的外资车企,已悄然酝酿一场大反攻。
回顾两年前的上海车展,诸多跨国车企的高管时隔三年重新来到中国,他们震惊于中国汽车在新能源、智能化方面的巨大变化,感叹已与中国汽车之间有了 " 代际差 ",若不加快转型将会被淘汰。在危机感的驱使下,跨国车企在随后的两年里向中国市场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以推进转型并实现对中国企业的追赶。
此次上海车展,成为跨国车企展现转型成果和展现自信心的场所。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车企拿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新技术、新产品、新生态。大众、通用、丰田、本田等企业也全面出击新能源,且以燃油、混动、纯电的 " 全路径 " 方式与中国车企一决雌雄。" 在中国,为中国 ",跨国车企将这一口号变成了现实,它们所展示的新产品已很难再被称为 " 落后 "。
反观中国自主车企,吉利、长城、奇瑞、长安、上汽、广汽、北汽等传统大厂,实际上与跨国企业一样奉行 " 多路径 " 发展模式。包括比亚迪在内,其一直坚持混动和纯电同步发展。真正面临压力的是新势力玩家,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几年的新势力车企承受着巨大的增量和盈利压力,单靠纯电动已经难以帮企业摆脱困境,因而它们中的多数已切换到插电混动、增程混动等技术路线上来。
如果说车企对于采用哪种驱动形式还存在显著的争议,那么对于智能化发展,大多数车企都表示支持。智能化大潮下,汽车的座舱、底盘、驾控,正在从纯机械结构走向软硬體一体化融合。此次上海车展上,不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所有展出的新车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智能化," 彩色電視機、冰箱、大沙发 " 成为显性标配。
另一大行业共识是,中国汽车只有走向全球市场,才称得上最终成功。上海车展上,比亚迪、长城、奇瑞等中国车企邀约其海外客户和经销商前来参展,车展上大量的 " 外国面孔 " 成为中国汽车全球化发展一个侧面写照。参与全球竞争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跨国车企已经完成全球化,它们当下的挑战是怎么做好中国市场,而中国车企则面临同时做好中国市场和完成全球战略的任务。中国车企的挑战难度更大。
中国汽车产业能有今天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能源政策的扶持和智能化技术环境的加持,但在全球市场,中国车企怎样发挥这两大优势还存在不确定性。从这个意义上,中国汽车行业如果盲目自信、舍本逐末,无疑将走入发展歧途。此次上海车展上,中国车企回归低调,是一次重新寻找自身价值坐标的难得的契机,也是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