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褪去浮華 回歸價值,歡迎閲讀。
4 月 23 日開幕的上海車展上,沒有了追求流量的狂熱,也沒有了誇張宣傳的喧嚣,倒是有一些企業沒有來參展,拒絕 " 湊熱鬧 "。相較于近幾年國内大型 A 級車展的場面,此次上海車展的規模依然盛大,但也展現出了冷靜和理智的一面,這是汽車行業發展回歸正軌的積極信号。
此次上海車展的冷靜局面,直接原因在于近來政策層面的連續糾偏:針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安全問題,工信部發布了要求 " 不起火、不爆炸 " 的 " 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 ";針對駕駛輔助亂象,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召開會議明确要求 " 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 "" 不得進行誇大和虛假宣傳 ";在 3 月底舉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國家發改委、國務院國資委、工信部三部委的負責人均表态将整治汽車業内卷。
強力的政策約束,在此次上海車展上有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就輔助駕駛宣傳而言," 高階智駕 "" 自動駕駛 " 等充滿誤導性的詞語已從車企的 PPT 中消失,車企高管在發言中也特别強調輔助駕駛的安全底線。
此次上海車展可謂汽車行業的一次集體反思行動。過去幾年的 " 内卷式競争 ",讓汽車行業陷入巨大的惡性循環:市場端價格戰不斷—企業盈利能力下滑—消費者得不到好的產品和服務,這一局面已經嚴重困擾行業的進步。更有一些汽車品牌铤而走險,在一些不涉及根本的產品層面大力包裝和營銷,甚至不惜以犧牲消費者的利益為代價。這些不良的苗頭都及時得到了遏制。
除了政策約束的原因,單從市場競争角度看,當下也到了中國汽車行業放棄盲目自信并糾正錯誤做法的關鍵時刻。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多年,幫助中國本土車企斬獲一系列市場成績,也建立起在技術和產業鏈方面的體系化競争優勢。但現在還不是高深無憂的時候,過去在輿論中一直被忽略和唱衰的外資車企,已悄然醖釀一場大反攻。
回顧兩年前的上海車展,諸多跨國車企的高管時隔三年重新來到中國,他們震驚于中國汽車在新能源、智能化方面的巨大變化,感嘆已與中國汽車之間有了 " 代際差 ",若不加快轉型将會被淘汰。在危機感的驅使下,跨國車企在随後的兩年裏向中國市場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以推進轉型并實現對中國企業的追趕。
此次上海車展,成為跨國車企展現轉型成果和展現自信心的場所。奔馳、寶馬、奧迪等豪華車企拿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新技術、新產品、新生态。大眾、通用、豐田、本田等企業也全面出擊新能源,且以燃油、混動、純電的 " 全路徑 " 方式與中國車企一決雌雄。" 在中國,為中國 ",跨國車企将這一口号變成了現實,它們所展示的新產品已很難再被稱為 " 落後 "。
反觀中國自主車企,吉利、長城、奇瑞、長安、上汽、廣汽、北汽等傳統大廠,實際上與跨國企業一樣奉行 " 多路徑 " 發展模式。包括比亞迪在内,其一直堅持混動和純電同步發展。真正面臨壓力的是新勢力玩家,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幾年的新勢力車企承受着巨大的增量和盈利壓力,單靠純電動已經難以幫企業擺脱困境,因而它們中的多數已切換到插電混動、增程混動等技術路線上來。
如果説車企對于采用哪種驅動形式還存在顯著的争議,那麼對于智能化發展,大多數車企都表示支持。智能化大潮下,汽車的座艙、底盤、駕控,正在從純機械結構走向軟硬體一體化融合。此次上海車展上,不論是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所有展出的新車都不同程度地實現了智能化," 彩色電視機、冰箱、大沙發 " 成為顯性标配。
另一大行業共識是,中國汽車只有走向全球市場,才稱得上最終成功。上海車展上,比亞迪、長城、奇瑞等中國車企邀約其海外客户和經銷商前來參展,車展上大量的 " 外國面孔 " 成為中國汽車全球化發展一個側面寫照。參與全球競争是一場馬拉松比賽,跨國車企已經完成全球化,它們當下的挑戰是怎麼做好中國市場,而中國車企則面臨同時做好中國市場和完成全球戰略的任務。中國車企的挑戰難度更大。
中國汽車產業能有今天的進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能源政策的扶持和智能化技術環境的加持,但在全球市場,中國車企怎樣發揮這兩大優勢還存在不确定性。從這個意義上,中國汽車行業如果盲目自信、舍本逐末,無疑将走入發展歧途。此次上海車展上,中國車企回歸低調,是一次重新尋找自身價值坐标的難得的契機,也是整個中國汽車行業的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