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白酒教父”又搞了一把大的,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巨潮 WAVE,作者 | 孤城,编辑 | 杨旭然
一边是高端白酒企业强者恒强;一边是三四线企业日渐式微。在海水和火焰般的分化割裂中," 白酒教父 " 吴向东将旗下又一核心资产推向了资本市场。
4 月底,珍酒李渡正式登陆港股,总募资约 53.1 亿港。创造了今年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消费品 IPO,珍酒李渡也是7 年来唯一 " 闯关 " 成功的白酒企业,同时也是港股白酒第一股,酱酒第二股。
四年前,吴向东创办的华致酒行在创业板上市,成为 " 酒类流通第一股 "。手握两家上市公司,吴向东堪称" 投资人中最会做酒的,酒企最会玩资本的 " 企业家。
从 27 岁时和姐夫傅军创办中国第一家 OEM 白酒品牌金六福,到成立华致酒行并上市,再到四处收购十余家地方酒厂拼凑成珍酒李渡,54 岁时,又站上在港交的舞台。
在古老而又陈旧的白酒赛道里,吴向东硬生生闯出了一条新路。他玩资本、创品牌、搞经销,同时又亲自下场酿酒,俨然一个中国式的 " 帝亚吉欧 "。
01 袖珍版帝亚吉欧
" 我以前有个理想,成为中国的保乐力加、帝亚吉欧。后来我发现,这个理想在中国很难实现,因为民营企业不可能买下茅台、五粮液。"
多年前的一次糖酒会上,吴向东面对媒体曾如此感慨道。
作为世界级的酒类企业,帝亚吉欧、保乐力加一直是国内白酒厂商学习的对象。凭借不断的资本整合和跨国并购,两家企业成为高度国际化的酒业巨头。
在巨潮此前发表的《白酒狂热:新资本,黑历史,坐收渔利的卖铲人》一文中提到,帝亚吉欧成长做大的关键就在于并购,通过收购,其产品横跨蒸馏酒、葡萄酒和啤酒三大领網域,占据了全球洋酒 30% 以上的市场,旗下拥有尊尼获加、健力士、百利甜酒、酩悦 · 轩尼诗等顶级品牌,号称酒中 LV。
这一做法类似汽车界的大众,帝亚吉欧凭借众多优势品牌,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盈利能力,一度跻身世界 500 强。在中国市场还收购了水井坊、全兴。
" 争做中国的帝亚吉欧 " 一直是诸多企业梦寐以求的夙愿,尤其是切入白酒产业的跨界者。
靠金六福资本原始积累后,吴向东开始向上游延伸。但由于高端白酒多数为国有企业且体量巨大,民营资本很难介入。
因此,他将目光瞄向了二线梯队,特别是那些经营不善的老品牌。2001 年起,他陆续将湖南湘窖、陕西太白酒业、安徽临水酒业、贵州珍酒等十多个品牌收至麾下。
这其中,珍酒是吴向东酿酒板块的底座。珍酒源于国家领导人提出的 " 把茅台酒搞到一万吨,让老百姓都能喝上好酱酒 " 的想法。在抽调茅台技术骨干进行异地试制的基础上,珍酒最终问世,因此其还有 " 异地茅台 " 的称谓。
不过在激烈的竞争中,珍酒败落,资不抵债。2009 年,吴向东瞅准时机,以 8250 万元拍得珍酒,他当时喊出只会做 " 酱酒第二 " 的口号。此后十年向其输血数十亿资金,进行扩产、企业治理、品宣、重塑渠道等等,珍酒起死回生,成为近年来一批黑马。
2021 年,吴向东将酱香型的 " 珍酒 "、兼香型的 " 李渡 " 以及多香型的 " 湘窖 " 和 " 开口笑 " 合并,珍酒李渡由此诞生,今年四月成功在港股上市。
珍酒李渡覆盖了酱香、兼香、浓香三种香型,实现了 " 四品三香 ",而且产品价格带涉足高端、次高端及中端,在整个白酒上市公司中也是有且唯一。
吴向东将这种布局称作三级增长引擎,以名气最大的珍酒为第一引擎,以历史最为悠久的李渡为第二引擎,以区網域品牌湘窖及开口笑为第三引擎,提供差异化的产品。
如此一来,虽然体量上和世界巨头相差甚远,但吴向东已经以资本为纽带,拼凑出了一个白酒世界里的 " 袖珍版帝亚吉欧 "。
02 拼凑的价值
在近些年的酱酒热潮中,众多资本疯狂涌入,小小的茅台镇聚集了各地的资本大鳄。
然而在这场跌宕起伏的财富游戏中,白酒企业的资本之旅却并不平坦。由于白酒消费极为特殊,且并不符合资本市场支持高科技产业的思想。市场传言,白酒已经被纳入 A 股 " 禁止上市 " 行列。
此前,国台酒、金沙酒、郎酒、西凤酒等均计划冲刺上市,但都无疾而终。最近一次上市成功的案例要追溯到 2016 年 3 月的金徽酒,此后酒企上市戛然而止。这期间,也仅有岩石股份转型为上海贵酒。
而且,以香型而言,在 20 只白酒股中,纯正的酱香股仅有贵州茅台一家。珍酒李渡的上市,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上市的 " 酱酒第二股 "。
但拼装起来的珍酒李渡是白酒企业中的另类。一般而言,高端白酒极少进行资本整合,其主业已经足够 " 暴利 ",并购也难以保证口感和品质的一致性,因此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等遵循着简单的 " 生产 - 销售 - 扩产 - 业绩增长 " 的商业成长逻辑。
而跨界入局者基本上都是押注一种白酒,比如中粮入局酒鬼酒、天士力入主国台酒、宝德收购金沙古酒。复星也在舍得和金徽酒选择了前者,即便是华润,在诸多投资中也仅对金沙酒业和景芝白酒拥有控股权,对山西汾酒只是财务投资。
类似珍酒李渡涉足三家子公司、四个品牌、多种香型的企业极为罕见。不同于帝亚吉欧旗下的顶奢品牌,珍酒李渡四个品牌中,珍酒最多算是二线阵营,李渡在狭窄的兼香型市场也并不算头牌;而湘窖及开口笑只是湖南的本地品牌。
和其他产业极为不同,整合白酒几乎难以形成 "1+1+1>3" 的效果,除了规模上增大外,三家企业、四个品牌自成一体,且价格带涉足高端、次高端及中端。
不同市场、不同口感、不同品牌相互交叉,但无法融合成协同效应。比如,在营销策划上,由于历史渊源和文化流传大不相同,四个品牌只能各玩各的,无法形成合力。
试图用珍酒的知名度,带动其他品牌的销量,乃至反哺某一产品系列,作用也十分有限。极有可能陷入 " 办一件事,要花四份钱 " 的窘境。
如此一来,珍酒李渡的营销费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盈利水平。过去三年吴向东累计砸下 15.78 亿元的广告费;今年上半年,公司销售及经销开支就由去年同期的 6.82 亿元增加了 18.7% 至 8.09 亿元,增幅高于营收。
来源:珍酒李渡 2023 年上半年财报
作为公司的顶流,珍酒的毛利率还不如李渡,和区網域品牌湘窖相差无几。上半年珍酒 58% 的毛利率远低于茅台的 91.8%,甚至不及今世缘、酒鬼酒等二线品牌。
这种拼装起来的白酒上市公司,如同多元化企业一样,其估值水平也低于主打某一类的友商。目前,珍酒李渡动态市盈率不到 20 倍(以经调整净利润测算),远低于 A 股白酒板块的 30 倍。
03 吴氏打法
白酒的难题,资本来解。
在吨位决定体量的白酒市场,率先登陆资本市场,打通融资渠道的珍酒李渡,拥有了扩产的底气。这也是吴向东巧姐资本力量试图 " 冲击一线阵营 "、" 迈向高端化 " 的野心外露。
对于高端白酒而言,市场需求不是问题,由于制作流程极为复杂,最大的掣肘是供给。产能是限制企业成长的最大瓶颈。
而且,外采基酒一方面增加成本,且在保持口感方面一直也存在隐忧,因此自产基酒普遍用于最高端产品。
收购珍酒后,吴向东投下上百亿重资,持续扩充产能。目前珍酒基酒产能位居酱酒企业第四,贵州省酱酒企业第三。根据计划,2022 年珍酒下沙总产能已达 3.5 万吨,预计 2024 年再 1.66 万吨,摆脱外采基酒的困扰。
" 十五五 " 期间预计将形成酿酒 10 万吨、储酒 40 万吨的规模,这一体量将和茅台、郎酒、习酒一起,处于第一梯队。
与此同时,李渡郑家山 5000 吨基酒项目已进入运营,湘窖(江北)4400 吨基酒扩产项目已经启动。
当前的酱酒市场,茅台一家独大,且强者恒强,郎酒居于第二梯队。收入规模方面,珍酒只能算三梯队,且收入少于国台酒和金沙酒业。扩产是吴向东实现宏伟野心的重大工程,如果 2030 年能够实现 10 万吨产能,珍酒就拥有了和习酒、郎酒一决高下的底气。
吴向东还是唯一打通流通和酿酒两个最重要环节,并双双上市的企业家。既是投资人,又是经销商,还是白酒品牌创办者,这让他对产业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洞察。
在渠道端,吴向东的布局也颇为激进,去年逆势扩招近 2000 名销售人员。珍酒目前拥有 3000 人的销售团队,仅次于洋河、古井贡酒。
与矿泉水、奶制品等相类似,白酒渠道布局亦十分重要。靠着联销体模式,宗庆后让娃哈哈风靡全国,钟睒睒凭借下沉渠道登上首富的位置,而当下 "i 茅台 " 也在重塑着茅台的销售体系。
在珍酒李渡的收入中,经销商功不可没,贡献了近 9 成的份额。2023 年上半年,公司经销商数量上升到 6898 家。
管理经销商系统,吴向东深有体会。不同于其他酒企的 " 大商制 ",为掌握更强的控制权,珍酒的经销商数量繁多且体量较小。而且,为防止窜货、乱价等违规操作,珍酒李渡还研发了二维码系统、RFID 技术、" 掌上珍酒 "APP、" 渠道通 " 等技术手段。
应该说,吴向东过往 20 多年的代理酒品、创办品牌、做经销商的经历,为珍酒李渡未来的增长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他和其他白酒企业最大的不同。
04 写在最后
高端白酒,难逃周期宿命。
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2002 年 -2012 年的黄金十年,2012 年 " 八项规定 " 后遭遇重创,至 2015 年开始复苏后迎来白酒超级大牛市,2023 年又迎来新一轮调整……
从业 27 年,吴向东经历白酒产业多次起伏动荡。他自称从年轻时喝酒开始到现在是 " 小吴 " 到 " 老吴 ",而外界更喜欢叫他 " 白酒教父 "。
在谷底期,卖一瓶亏一瓶,在高峰期,他在牛市中暴赚。如今,他正试图用自己的方法穿越白酒周期。无论最终胜败如何,在中国白酒行业漫长的历史上,吴向东也可称是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