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樊纲:重视机会因素,化劣势为相对优势,欢迎阅读。
近两百年来,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变革,使得全球经济发展速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发达国家的光环下,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奋力 " 追赶 "。
在此背景下,发展经济学应运而生。作为一个特殊理论,发展经济学特殊在哪里?发展中国家应该怎样做到落后还增长得快,实现与发达国家的趋同?
在第六届中国与发展国际学术年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樊纲以 " 新兴国家的多重困境和发展之路 " 为题,深入剖析了发展经济学的特殊之处,以及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机会因素。
樊纲在现场解释道,发展经济理论以增长理论为基础,其特殊性在于要研究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他认为,落后国家在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已经没有比较优势,只剩后发优势。这一阶段,在模仿和学习的基础上,加入自主创新将可能进入更高阶段。
以下是樊纲此次演讲的全文:
现在的变化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改变我们的发展经济学,包括教学和研究。有哪些新的问题值得研究,所以我今天的题目是 " 新兴国家的多重困境和发展之路 "。
我们探讨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什么是发展经济学?为什么有发展经济学?发展的悖论是什么?第二,落后国家的相对优势;第三,发展过程当中的各种陷阱,也就是困境。
发展经济学特殊在哪里?
可能有老师讲发展经济学,同学们也学过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一开始讲的时候总会有一个纠结,我们有那么多增长理论,为什么还要有发展经济学?因为发展要有制度和技术进步,但是经济学本身就是把技术和进步包含在里面,经济增长理论本身就包含了制度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
在我看来,增长理论是一般理论,它对任何国家都起作用,比如要有增长的要素,资本、劳动、知识等等。发展经济学自然要以增长理论为基础,以一般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但是发展经济学是一个特殊理论,特殊在什么地方?研究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落后国家要在处处落后,要什么没什么的情况下增长,而且还得趋同,还得追上去,增长速度还得比发达国家快。这就是一个最重要的悖论。
怎么能够实现这个趋同?怎么能够落后还增长得快?这就是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发展经济学想要解决的问题。
发展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都是落后国家的问题。两百年前英国人均 GDP 还不如我们现在高,但英国那个时候不是落后国家,那个时候就是最先进国家,因此它没有现在的落后国家面临的问题,比如封锁或者各种竞争,市场上能力不够等等。
经济增长理论的鼻祖可以说是亚当斯密,而发展经济学的鼻祖是李斯特,德国人,他的理论就是落后国家的理论。欧洲人从亚当斯密那里得到的就是自由市场,而李斯特讲的很清楚,亚当斯密的理论很好,但现在不能实行。我们要像英国一样搞自由贸易的话,没有国家的作用,没有国家的保护,我们永远发展不起来。他创造了幼稚工业理论,政府的贸易保护措施,加上国民经济学,他的国民经济理论核心就是政府要起作用,起什么作用?发展国内统一大市场,他像孔夫子一样,周游列国,各国都有关税,贸易没法做,效率低下,他就四处游说,最后普鲁士和二三十个国家搞关税联盟,开始统一大市场的进程,一直到实行德国的统一,市场经济发展起来,他实行了贸易保护,使得德国发展起来。
我们如果和发达国家实行一样的经济制度也不行,你也发展不上去。
我们要抓住发展经济学的特殊问题,就是落后国家的问题。
第一个,李斯特的幼稚工业理论,这个和英国的工业化理论就不一样了,幼稚工业理论是落后国家的特殊问题。还有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我们称作为发展经济学的机会要素,这是特殊问题。
一般理论是什么?内生增长理论当中有关于知识外溢的理论。但中新古典增长理论没有讨论二元结构的问题。
还有福利陷阱,福利陷阱为什么是发展经济学的特殊问题?
早年欧洲发展的时候都没有社会保障机制,一直到 1900 年前后是德国人最先搞的,发展中国家像拉美为什么后来掉入陷阱?最重要的原因是欧洲人指导他们,学他们的社会保障体制,在人均 GDP2000 美元的情况下搞了人均 GDP20000 美元的福利体制,财政无法承受,各种危机就出现了,这就是典型的为了学习发达国家。
另一个是东南亚危机时表现出来的金融赶超,过早地开放等等。
增长的机会要素有哪些?
悖论怎么解决,处处落后怎么实现发展?这个时候就要重视机会因素。
有存在一种可能,你把现在的劣势转化为相对的优势,使得某些产业的某些成本得以降低,从而使在市场上获得一定的竞争力,从而有利润、有投资,能逐步增长。
所谓的机会因素就称为相对优势,包括几点:一是比较优势,要注意到的是,重点强调的是落后国家的比较优势就是初级要素的比较优势,初级要素包括资金来源,还有廉价劳动力。你处处落后很多,也可以增长,也可以取得比较快的增长速度。因为这个成本低,搞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源密集型产业,就会有较高的利润率、较高的投资、较高的增长,这是基本的逻辑。
二是后发优势,因为落后,所以学习,学习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模仿、走捷径,也就是胡永泰教授所强调的,技术知识的扩散,是落后国家能够有的后发优势。
三是本土优势,你在世界市场当中,你自己的市场是本土市场,在最初阶段,在本土市场上可能有特殊的文化、特点、文字、语言、特殊的生活习惯,像中国的軟體产业的企业多数都是从最初的汉化英文軟體发展起来的。
至少在最初的阶段相对比较熟悉,你知道中国的体系、政策、制度,最后销售成本可能低一点。
总之,可能有一个阶段,当然到了后面可能就少了,因为跨国公司可以雇本地人来获得本土的知识。当然,老干妈是我们的本土,茅台是我们的本土,好像还不可替代,但是这个作用不是特别大,不是主要的。
有的学者特别强调比较优势的作用,反复强调比较优势的作用,认为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可以一直用这个比较优势获得发展的速度,可以说小步快走,可以用这种办法可以实现驱动。
这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落后国家的比较优势的局限性的问题,这个关键的一点是在于你的比较优势,初级要素成本比较低的优势不是和发达国家比的,是和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比的。
你不是和欧洲比你的劳动力成本,你是和越南在比,和孟加拉在比,和印度和马来西亚在比,因为你没有别的比较优势。
如果再细说一点,特指要素的丰裕度的比较优势,也可以列出其他的比较优势,比如贸易的比较优势,比如当年两个国家的技术或者条件不一样,葡萄酒、棉花和仿制品可能不太一样,可能是技术等等因素。还比如规模,还有一些资源上的优势。
我们这儿讲的比较优势,特指生产要素丰裕度的相对优势,而落后国家只有初级要素的比较优势,而初级要素的比较优势的局限性在于当你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时候,你的收入水平比其他的落后国家高的时候,这时候不再有别的要素比较优势了。
资本发达国家比你更有优势,人力资本比你更有优势,技术创新能力比你更有优势等等。一旦丧失了初级要素的比较优势,就不能再有像过去那么快的速度持续增长,而这个时候发达国家反倒可以继续发挥他们的比较优势,继续高速增长,甚至出现技术革命,颠覆性的技术革命,把你再甩出去。
因此指望比较优势,就能持续增长,实现趋同,这是不现实的。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说的就是当到了中等收入的时候,在要素比较优势的问题上和其他落后国家不再具有优势了,而同时还没有能够超过发达国家的优质要素。
这个时候进退两难,就容易掉入陷阱。
因此,往往在中等收入阶段出现的问题是什么?
差距会拉大,发达国家可能更发达,趋同更加困难,所以如果只有比较优势,无法实现趋同。而且历史上多数的情况,如果只是靠着比较优势,而没有靠后发优势的话,一般都会被锁定在一些落后产业当中,最后跳不出来,不能得到发展。
这里想强调的就是后发优势。
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够不断地通过知识的演进、知识的进步使得更多地接近前沿,得以发展,使发展能力逐步提高。通过消化、吸收直接提升增长优质要素。
所有经济学家在讨论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为什么落后国家能够那么快的增长上去,主要原因就是技术扩散,引进技术。
保罗•萨缪尔森 2004 年当时发表了一篇文章,在美国经济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为这是一个最重要的主流经济学家第一次承认全球化可能对美国不利,用的词就是因为技术扩散使得落后国家成长了,可能对美国产生不利。
这个时候要注意一个情况,我们过去都说后发优势,但是后发优势从来没有一个理论基础,没有一个理论内核可以说明它,可以使得它在经济学当中得到巩固的地位。
这个让我想到了一点,新增长理论,也就是内生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知识存量理论,特别是知识外溢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核心的内容就是经济当中可以自动地生成新的知识,因为知识外部性,因为人们相互的交流,知识可以相互增长,技术可以内生增长,生产力可以内生提高,我就可以不断地增长,我不需要把这个知识、技术作为外生变量,可以内生增长。
概括为一个词叫做 spillover,但是他们的 spillover 主要讲的是企业发明的一些技术可能会扩散到产业内部的一些其他企业,通过职员之间的互相聊天、沟通等等。还有一个 spillover,是从其他的产业扩散到另外的产业,讲的是底特律的汽车城,底特律早年是造船的,船的那套东西被传递到了汽车工业,变成有用的知识。
这些经济学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研究这个问题不是为了研究落后国家怎么增长,他们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发达国家还在增长,为什么没有出现趋同?为什么发达国家的资本不到落后国家去,还继续在发达国家?
他们没有想着知识怎么到发展中国家去,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个理论接过来,非常重要的一个 spillover 是发达国家的知识外溢到了发展中国家来。通过各种渠道,包括胡教授刚才讲的四个渠道,贸易、投资、留学、交流等各种各样的传播渠道。
知识外溢能够解释落后国家哪个能发展,哪个不能发展。国家能够发挥后发优势,能够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包括学习能力,就增长了,就趋同。
如果这个国家也不发展教育,也不努力开放,也不能够引进外资,吸收各种知识,你最后就被锁定在一些低端产业里面不能自拔。
从理论发展的角度,我们应该把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增长要素,以前说生产要素、增长要素就是劳动和资本,后来慢慢加进来人力资本,后来加进全要素生产力的概念。
很多制度改进导致的生产力的提高也是全要素生产力的解释因素。内生增长理论里边概念还不是很清楚,但用了很多概念,人力资本、知识资本、AK 理论当中的知识存量、外溢效应等等。
用了很多不同的概念,但都指出了特别重要的一点,这些要素不是所谓的禀赋,这些是可以再生的,是由人们生产出来的,可以再生的、积累起来的资本。
物质资本是再生的、可积累的资本,知识更是人们生产出来的,包括通过研发有意识地生产,可以传递、可以累计的资本,这就是资本,这就是一个生产要素。
下一代的知识一定比上一代人多,这就是逻辑的过程,这就是资本的现象,是一个资本的概念,它是知识。如果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我相信我们的发展经济学可以得到更坚实的逻辑基础。
但是计量比较难。新增长理论是用太多的不可计量的因素去论证更多的不可计量的因素。
知识怎么计量?这是我们面对的特殊的问题。
但是,自然科学界很多东西,最初提出的理论假说都是没法计量的,都是通过后面的很多努力逐步地计量,相对论刚刚开始得以计量。
不同发展阶段怎么做?
分析两大相对要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怎么发生作用,它的作用形态是什么。
在初期阶段,显然比较优势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但这个时候同样有后发优势。
作为落后国家,怎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一些资本,引进一些设备,那些资本和设备本身都是多年发展起来的技术包含当中的。你最初搞的初期产业,它的技术本身也已经是多年发展起来的。比如纺织业,英国工业革命就是靠纺织业发展起来的,你可以直接用,本身后发优势就包含在里面。
第二阶段,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
学习、模仿包括扩大投资过程当中所面临的技术瓶颈问题,这个是特殊的问题。你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你挣了钱,你可以搞投资了,但是进入哪个产业,进入新的产业,不能搞原来的产业,到一定程度要投入新的产业,你也没有技术,这个时候怎么办?
要靠引进技术,设备和产品,这就是后发优势开始发挥作用了,包括这个时候继续学习、引进、投资等等,技术交流等等,技术模仿,模仿是重要的学习来源,是学习知识的过程。
到了中等收入阶段,比较优势开始衰减,在这之后你如果看到原来的产业还在搞,仍然具有一定优势的话,这个时候已经不完全是比较优势了。
这里已经包含着在过去这些年学到的东西,使你的能力得以提高。这个时候才能继续在中等收入阶段上还有点优势,因为过去的学习使得你的生产要素是中级要素了,后发优势起的作用更大了。后发优势起到最主要的作用,重要途径是高新技术设备和技术产品的引进。
到了第四个阶段,比较优势已经彻底没有了,这个剩后发优势了,加上这个时候可以自主创新,已经逐步接近前沿,开始自主创新。更高阶段,有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际分工的体系,如果全是自力更生,全都自我研发的话,最后连贸易都没法做,没得可买了,在国际研讨会就说,发挥自主创新是好的,但是都自主创新了,未来的贸易没法平衡,不能靠猪肉、黄豆来平衡贸易。
美国的遏制政策其实在一定意义上给了我们重大的启发。所有的遏制政策,全都是要切断你学习知识的途径,切断你技术扩散的途径。实际上,没有这一段,我们也想不到后发优势这么重要。
自主进步和自主创新,自身的进步也很重要,我们这些年不光只是学习、模仿,我们首先发展教育,我们搞研发,这些都对提升我们的知识要素,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诸多因素需要共同分析,但是发展的道路只能自己走,你不能寄希望于对方改变。我们得有思想准备,关键的问题还是怎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