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求解“老外在华有钱难花”:除了补贴费率,还该考虑什么,欢迎阅读。
" 已经关注到外国朋友来华进行旅游、拜访、商务等活动,遇到移动支付困难的问题。"
在近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央行副行长张青松在发言中大篇幅提到了外籍来华人员遇到的支付难题。聚焦该话题,国务院、央行也连续发声。国常会指出,要聚焦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加强协同配合,加大必要的资源投入,多措并举打通服务堵点。
央行明确提出了三点方向:
一是要求、指导支付宝、财付通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绑卡效率。
二是简化身份验证安排,使外籍来华人员在绑卡等一系列过程中更便捷办理。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三是指导支付宝、财付通等主要支付机构将外籍来华人员使用移动支付的单笔交易限额由 1000 美元提高到 5000 美元、年累计交易限额由 1 万美元提高到 5 万美元。
稍早前," 提升境外来华人员支付服务水平 " 也被列入了中国人民银行十大全年工作重点之一。" 老外在中国有钱难花 ",一度更是成为微博热搜。
一位支付公司高管向钛媒体 App 表示," 去年成都大运会时期,海外人群入境时普遍遇到了外卡受理难题,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高层的关注。"
政策暖风频吹之下,钛媒体 App 近期与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卡组织以及商户等各参与主体进行了广泛交流。可以直观感受到境内外支付之间的鸿沟正在逐渐消融,而在这条产业链内部,仍然存在着等待破解的坚冰,单纯的费率补贴无法解决长远问题。
老外支付,难在何处
长期以来,中外支付习惯存在显著差异——中国人习惯扫码支付,外国人习惯刷卡支付,近三年来,西方国家的支付产业数字化同样在加速更新,但中外差异并未弥合。
来自国际卡组织巨头万事达的数据显示,在万事达卡运营的超过 200 个国家和市场中,绝大部分市场已经在疫情期间完成了非接触式支付(" 拍卡 ")的迁移——全球已经有超过 60% 的万事达卡交易是由 " 拍卡 " 的形式完成的,而包括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区,超过 90% 的卡片都支持非接触式支付。
所谓 " 拍卡 ",即无需插卡或输入密码即可完成支付。
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的支付数字化更新仍然围绕条码支付,支持 " 刷卡 "、" 拍卡 " 的消费场景相当少见。据 2023 年万事达卡重点商圈外卡调研,在北上广深四个城市,零售餐饮商户的外卡受理覆盖率不足四成,非接触式 " 拍卡 " 商户覆盖率不足三成,并且境外人士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住宿(近七成)。
2023 年,上海市政府参事室课题组曾在上海开展一项关于提升入境人士境内支付便利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外籍游客最希望用刷卡和现金支付,但 401 家调研商户中安装外卡 POS 机的仅 183 家,占 45.39%,不足一半。
此时的问题是,拓展支持 " 刷卡 "、" 拍卡 " 场景就需要让商户中安装外卡 POS 机,而这一步存在诸多难点。
最显性的问题是高费率,长期以来外卡刷卡手续费远高于境内业务的正常手续费,前者的单笔费率普遍在 2.6-3.2%,后者的费率水平则由国家发改委定价,大致在 1 ‰到 2 ‰,微信支付宝等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户的费率则通常在 3.8 ‰ -6 ‰之间浮动,均与外卡费率存在着巨大差异。
这笔外卡刷卡手续费主要由商户来承担,导致商户往往并不愿意安装外卡 POS 机。
除了高费率之外,外卡刷卡在商户端的体验也与境内业务存在诸多差异,比如到账时间慢、安装特定的 POS 机是一笔新负担、国际卡交易也可能面临更高的欺诈和风险问题,拒付风险远高于境内业务。
那么,入境人士能否用上支付宝或者微信。此处的问题是,受限于资金链路长、隐私要求高等各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这些第三方平台从注册到绑卡均对入境人士很不友好。
高费率,谁的锅
在上述的问题中,外卡刷卡手续费率高是最直观的问题。
事实上,银行卡产业各参与方收入来源非常复杂。卡组织、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商户四者构成当前主流的四方模式,其中卡组织处于产业链的核心位置,负责制定和推行银行卡跨行交易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
如上图所指示,卡组织向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收网络服务费,发卡机构向收单机构收服务费,收单机构向商户收取收单服务费,而手续费的源头则是特约商户。
业内人士告诉钛媒体 App,在 2016 年 "96 费改 " 前(当年发改委和央行对银行卡收单业务的收费模式和定价水平进行了调整),发卡行、收单机构和卡组织三方大概以 7 ∶ 2 ∶ 1 的比例抽成,费改后虽有所调整,但这一抽成比例仍可以参考。
虽然卡组织的抽成比例不高,但是费率的制定与卡组织关联密切。有支付业内人士告诉钛媒体 App,在中国,费率的设定通常由发改委负责,而国际上则主要受卡组织影响。
对于刷外卡费率较高的问题,一位国际卡组织人士向钛媒体 App 表示,将跨境刷卡手续费与境内刷卡手续费直接进行比较并不完全合理,两种业务在风控水平、服务和技术方面有本质差异。跨境业务涉及的合作方多、流程复杂、沟通成本和服务成本也更高。汇率波动风险、盗刷风险更大。
" 比如一位巴西银行的持卡人在中国消费,这不仅涉及到技术标准的差异,还包括了必须使用海底电缆和国际伺服器等成本较高的通讯和数据处理手段,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境外刷卡的风险及其控制成本相对较高。"
同时,该人士还强调,这些额外费用并不是由国际卡组织直接收取,大部分费用由发卡行收取,收单机构根据跨境交易的复杂性和成本来设定自身费率。
对此,也有支付业内人士表达了不同观点," 从比例上看,卡组织所收取的费用相对较低,但不应忽视的是,卡组织从其合作的所有发卡银行发生的每一笔交易中都能获得收益,而单个发卡银行仅从其自身客户产生的交易中获利。" 在上述人士看来,尽管单笔交易对于发卡银行的费率看似较高,但从整体市场范围来看,清算组织(卡组织)覆盖的交易量更大,因此其总体收益也相对较高。
" 线下收单业务本来的利润本来就很薄,如果进一步降低外卡费率将更加减少激励。只有让卡组织自己去与国外发卡行沟通,让发卡方让利,收单方才能有更大的空间来调整费率。" 该人士表示。
据钛媒体 App 了解,目前,人民银行正在指导支付清算协会发挥行业自律组织作用,与 VISA、万事达等主要国际卡组织协商推动降低交易费率,以减少商户受理成本。
对此,上述国际卡组织人士表示,仍在与政府沟通协商中。
而即使降费能真正落地,也需要考虑一些新问题。" 比如,对于那些原本就已经承担高费率的老商户,如果国际卡的收单费率下调,是否要同步考虑调低这些老商户的费率,对于卡组织来说也是一个问题。 "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改造成本,谁来掏
除了高费率之外,支付终端的购买和改造成本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这涉及到谁来承担这些成本的问题。
这其中有巨大的硬體市场短缺。据一位业内人士的估算,目前全国大约只有 10%-15% 的 POS 机硬體在技术上能够处理外卡交易,实际上开通外卡服务的商户可能不到 5%。
对于那些原本只有扫码设备的商户来说,接纳外卡首先需要购置 POS 机。一位 POS 机公司高管向钛媒体 App 表示,近年来智能设备的价格出现了明显的下跌,三年前一千多块元的设备现在的价格为六七百元。
此外还要涉及老旧型号的 POS 机的改造适配问题。
一个大背景是,国内外的金融 IC 卡(即芯片卡)标准不同——国际通用的 EMV 标准、中国人民银行推行的 PBOC 标准。这一标准差异一度成为国际卡组织进入中国市场,以及银联走出去的技术障碍。
上述高管表示,对于一些老旧型号的支付终端,可能需要进行硬體更换或进行固件更新(即 " 刷机 ")以满足新的支付标准和需求。軟體方面,中国的支付标准 PBOC 与国际 EMV 标准在很多方面高度一致,主要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 理论上,如果一个 POS 机支持 PBOC 标准,那么它也能够通过軟體更新来支持 EMV 卡的读取,同时需要与银行系统进行对接。"
" 从技术角度来看,将中国的 POS 终端更新以支持外卡刷卡是可行的。关键问题在于这种更新或改造需要一定的成本,而是否进行这种改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户是否愿意承担这些成本。" 上述人士表示," 不过,与前几年几百块钱的改造成本相比,现在出现了明显下降。"
国内银行同样需要进行相关适配。
" 除四大行外,部分股份制银行以及地方性银行之前并不太从事外卡收单业务,这些银行要想打通这些流程、与国际卡组织达成合作的工作量是比较大的,并且需要支付服务费。" 上述人士表示,由于银联已经实现了与国际卡组织间的清算转接,这些内地银行如选择与银联合作的效率会有提升,但同样需要向银联支付一笔转接费用。
同时,银行大概率还要承担换汇的成本," 客户可能刷的是美元,商户收到人民币。这部分换汇费用很可能也需要银行承担。"
多位业内人士均认为,考虑到保护经济发展的大局,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成本压力很难转嫁给商户,因此,这些更新或改造成本很可能需要由银行承担。
最先发声的是中国银联,3 月 15 日,其宣布投入 30 亿元资金,在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下,联合商业银行、收单机构等,将资金用于重点场景完善布放受理终端、张贴受理标识、宣传推广等,加快改造与优化线下刷卡、非接支付受理环境。
左手贴费率、右手调模式
疏通刷卡渠道之外,两大支付巨头支付宝与微信支付是落实 " 小额扫码 " 的主力,推出了 " 外卡内绑 " 和 " 外包内用 " 两套方案。
所谓 " 外包内用 ",是指境外来华人员在境外支付用的钱包也可以在中国境内使用;" 外卡内绑 ",即将 Visa、万事达卡等主要银行卡组织发行的境外银行卡绑定至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实现境外银行卡与境内条码支付的无缝衔接。
" 外包内用 " 方面,蚂蚁集团方面向钛媒体 App 表示,通过其旗下 Alipay+ 跨境数字支付和营销解决方案,已支持 10 个境外钱包入境扫支付宝二维码付款,包括 AlipayHK(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Touch 'n Go eWallet(马来西亚)、Kakao Pay(韩国)、mPay(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HiPay(蒙古)、Changi Pay(新加坡)、华侨银行(新加坡)、Naver Pay(韩国)、Toss Pay(韩国)、 TrueMoney(泰国)等。
微信支付的 " 外包内用 " 目前主要覆盖香港地区用户,其表示下一步预计拓展和马来 paynet 的合作(支持马来西亚多个钱包的消费)。
显然,这两家的 " 外包内用 " 业务进展尚局限在东亚、东南亚地区。一部分原因在于,东南亚受到中国移动支付的影响较深,习惯手机支付;而欧美外籍人士更习惯刷卡消费。
" 外卡内绑 " 方面,2023 年 7 月,支付宝、微信支付相继支持绑定境外银行卡。目前,两大移动支付巨头均已支持绑定主流境外银行卡组织发行的银行卡。
据支付宝官方介绍,境外用户使用支付宝的流程与境内用户一致。注册过程中,只需要有一个可以接收到验证码短信的手机号即可,境内、境外手机号均可。微信支付方面表示,目前正在考虑推出新产品来 " 缓释部分境外用户的绑卡顾虑 ",境外用户可以免绑卡,在一定额度内直接充值就可以使用微信支付。
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部分境外用户排斥实名身份认证,一些支付平台正在与境外银行展开合作,合作银行成为验证中介,实现银行卡认证而非身份认证,以此协助完成外卡验证。
事实上,实现看似简单的 " 外卡内绑 " 背后有着相当曲折的过程。
前文提到,卡组织、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商户四者构成当前外卡支付主流的四方模式,在 " 外卡内绑 " 的模式中,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扮演了商户角色,其上下游分别连接了真正的商户和国内的收单银行。
一位国际卡组织人士表示," 其优势在于,对国内商户而言,他们不需要区分内卡和外卡,都是微信或者支付宝支付,支付的手续费都是相同的。但潜在的问题是,当一名外国人在中国消费,他的发卡行收到的每一笔消费信息都是与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这两家店的交易。这在以往的规则中可能会触发盗卡或欺诈警报。"
在这一过程中,国际卡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其需要和发卡行沟通,向境外银行做出解释,同时又要向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沟通,双方合作将真实商户的中文信息,全部转换成英文格式发送给发卡行," 否则在境外银行的系统内显示的都是乱码,非常容易导致发卡行拒付。"
上述国际卡组织人士表示,此举之后,国外发卡行的拒付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
但前文提到的高费率依然存在——根据国际卡组织等相关服务约定,用户持外卡交易需要支付每笔 3% 左右手续费。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均表态承担一部分费用:对单笔交易金额 200 元及以下的外国银行卡交易,免收用户交易手续费,由各自平台承担;单笔交易金额大于 200 元时,用户承担 3% 的手续费,由平台代收。
由此,这一模式之下,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揽下 200 元以内的费率、商户负责 3.8 ‰ -6 ‰的费率、200 元以上金融以上的费率由消费者承担 3%。
一位支付机构高管表示,短期来看,支付宝和微信主动承担相关成本可以视作一种营销策略。长远来看,如何将这种临时性的营销策略转变为长期可持续的费率模式是一大挑战。尤其是当交易量增加,单纯依靠补贴的方式可能长期看来并不可行。
在他看来," 目前还没有到考虑能否形成商业闭环的时候,当前还主要是‘筑巢引凤’。"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蔡鹏程,编辑|刘洋雪)
更多宏观研究干货,请关注钛媒体国际智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