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求解“老外在華有錢難花”:除了補貼費率,還該考慮什麼,歡迎閱讀。
" 已經關注到外國朋友來華進行旅遊、拜訪、商務等活動,遇到移動支付困難的問題。"
在近日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央行副行長張青松在發言中大篇幅提到了外籍來華人員遇到的支付難題。聚焦該話題,國務院、央行也連續發聲。國常會指出,要聚焦老年人、外籍來華人員等群體支付不便問題,加強協同配合,加大必要的資源投入,多措并舉打通服務堵點。
央行明确提出了三點方向:
一是要求、指導支付寶、财付通優化業務流程,提高綁卡效率。
二是簡化身份驗證安排,使外籍來華人員在綁卡等一系列過程中更便捷辦理。切實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三是指導支付寶、财付通等主要支付機構将外籍來華人員使用移動支付的單筆交易限額由 1000 美元提高到 5000 美元、年累計交易限額由 1 萬美元提高到 5 萬美元。
稍早前," 提升境外來華人員支付服務水平 " 也被列入了中國人民銀行十大全年工作重點之一。" 老外在中國有錢難花 ",一度更是成為微博熱搜。
一位支付公司高管向钛媒體 App 表示," 去年成都大運會時期,海外人群入境時普遍遇到了外卡受理難題,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高層的關注。"
政策暖風頻吹之下,钛媒體 App 近期與發卡機構、收單機構、卡組織以及商戶等各參與主體進行了廣泛交流。可以直觀感受到境内外支付之間的鴻溝正在逐漸消融,而在這條產業鏈内部,仍然存在着等待破解的堅冰,單純的費率補貼無法解決長遠問題。
老外支付,難在何處
長期以來,中外支付習慣存在顯著差異——中國人習慣掃碼支付,外國人習慣刷卡支付,近三年來,西方國家的支付產業數字化同樣在加速更新,但中外差異并未彌合。
來自國際卡組織巨頭萬事達的數據顯示,在萬事達卡運營的超過 200 個國家和市場中,絕大部分市場已經在疫情期間完成了非接觸式支付(" 拍卡 ")的遷移——全球已經有超過 60% 的萬事達卡交易是由 " 拍卡 " 的形式完成的,而包括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澳門、馬來西亞、泰國等地區,超過 90% 的卡片都支持非接觸式支付。
所謂 " 拍卡 ",即無需插卡或輸入密碼即可完成支付。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的支付數字化更新仍然圍繞條碼支付,支持 " 刷卡 "、" 拍卡 " 的消費場景相當少見。據 2023 年萬事達卡重點商圈外卡調研,在北上廣深四個城市,零售餐飲商戶的外卡受理覆蓋率不足四成,非接觸式 " 拍卡 " 商戶覆蓋率不足三成,并且境外人士的消費主要集中在住宿(近七成)。
2023 年,上海市政府參事室課題組曾在上海開展一項關于提升入境人士境内支付便利度的調查。結果顯示,外籍遊客最希望用刷卡和現金支付,但 401 家調研商戶中安裝外卡 POS 機的僅 183 家,占 45.39%,不足一半。
此時的問題是,拓展支持 " 刷卡 "、" 拍卡 " 場景就需要讓商戶中安裝外卡 POS 機,而這一步存在諸多難點。
最顯性的問題是高費率,長期以來外卡刷卡手續費遠高于境内業務的正常手續費,前者的單筆費率普遍在 2.6-3.2%,後者的費率水平則由國家發改委定價,大致在 1 ‰到 2 ‰,微信支付寶等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對商戶的費率則通常在 3.8 ‰ -6 ‰之間浮動,均與外卡費率存在着巨大差異。
這筆外卡刷卡手續費主要由商戶來承擔,導致商戶往往并不願意安裝外卡 POS 機。
除了高費率之外,外卡刷卡在商戶端的體驗也與境内業務存在諸多差異,比如到賬時間慢、安裝特定的 POS 機是一筆新負擔、國際卡交易也可能面臨更高的欺詐和風險問題,拒付風險遠高于境内業務。
那麼,入境人士能否用上支付寶或者微信。此處的問題是,受限于資金鏈路長、隐私要求高等各方面的原因,長期以來這些第三方平台從注冊到綁卡均對入境人士很不友好。
高費率,誰的鍋
在上述的問題中,外卡刷卡手續費率高是最直觀的問題。
事實上,銀行卡產業各參與方收入來源非常復雜。卡組織、發卡機構、收單機構和商戶四者構成當前主流的四方模式,其中卡組織處于產業鏈的核心位置,負責制定和推行銀行卡跨行交易的業務規範和技術标準。
如上圖所指示,卡組織向發卡機構和收單機構收網絡服務費,發卡機構向收單機構收服務費,收單機構向商戶收取收單服務費,而手續費的源頭則是特約商戶。
業内人士告訴钛媒體 App,在 2016 年 "96 費改 " 前(當年發改委和央行對銀行卡收單業務的收費模式和定價水平進行了調整),發卡行、收單機構和卡組織三方大概以 7 ∶ 2 ∶ 1 的比例抽成,費改後雖有所調整,但這一抽成比例仍可以參考。
雖然卡組織的抽成比例不高,但是費率的制定與卡組織關聯密切。有支付業内人士告訴钛媒體 App,在中國,費率的設定通常由發改委負責,而國際上則主要受卡組織影響。
對于刷外卡費率較高的問題,一位國際卡組織人士向钛媒體 App 表示,将跨境刷卡手續費與境内刷卡手續費直接進行比較并不完全合理,兩種業務在風控水平、服務和技術方面有本質差異。跨境業務涉及的合作方多、流程復雜、溝通成本和服務成本也更高。匯率波動風險、盜刷風險更大。
" 比如一位巴西銀行的持卡人在中國消費,這不僅涉及到技術标準的差異,還包括了必須使用海底電纜和國際伺服器等成本較高的通訊和數據處理手段,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境外刷卡的風險及其控制成本相對較高。"
同時,該人士還強調,這些額外費用并不是由國際卡組織直接收取,大部分費用由發卡行收取,收單機構根據跨境交易的復雜性和成本來設定自身費率。
對此,也有支付業内人士表達了不同觀點," 從比例上看,卡組織所收取的費用相對較低,但不應忽視的是,卡組織從其合作的所有發卡銀行發生的每一筆交易中都能獲得收益,而單個發卡銀行僅從其自身客戶產生的交易中獲利。" 在上述人士看來,盡管單筆交易對于發卡銀行的費率看似較高,但從整體市場範圍來看,清算組織(卡組織)覆蓋的交易量更大,因此其總體收益也相對較高。
" 線下收單業務本來的利潤本來就很薄,如果進一步降低外卡費率将更加減少激勵。只有讓卡組織自己去與國外發卡行溝通,讓發卡方讓利,收單方才能有更大的空間來調整費率。" 該人士表示。
據钛媒體 App 了解,目前,人民銀行正在指導支付清算協會發揮行業自律組織作用,與 VISA、萬事達等主要國際卡組織協商推動降低交易費率,以減少商戶受理成本。
對此,上述國際卡組織人士表示,仍在與政府溝通協商中。
而即使降費能真正落地,也需要考慮一些新問題。" 比如,對于那些原本就已經承擔高費率的老商戶,如果國際卡的收單費率下調,是否要同步考慮調低這些老商戶的費率,對于卡組織來說也是一個問題。 " 一位業内人士表示。
改造成本,誰來掏
除了高費率之外,支付終端的購買和改造成本也是一個重要考慮因素。這涉及到誰來承擔這些成本的問題。
這其中有巨大的硬體市場短缺。據一位業内人士的估算,目前全國大約只有 10%-15% 的 POS 機硬體在技術上能夠處理外卡交易,實際上開通外卡服務的商戶可能不到 5%。
對于那些原本只有掃碼設備的商戶來說,接納外卡首先需要購置 POS 機。一位 POS 機公司高管向钛媒體 App 表示,近年來智能設備的價格出現了明顯的下跌,三年前一千多塊元的設備現在的價格為六七百元。
此外還要涉及老舊型号的 POS 機的改造适配問題。
一個大背景是,國内外的金融 IC 卡(即芯片卡)标準不同——國際通用的 EMV 标準、中國人民銀行推行的 PBOC 标準。這一标準差異一度成為國際卡組織進入中國市場,以及銀聯走出去的技術障礙。
上述高管表示,對于一些老舊型号的支付終端,可能需要進行硬體更換或進行固件更新(即 " 刷機 ")以滿足新的支付标準和需求。軟體方面,中國的支付标準 PBOC 與國際 EMV 标準在很多方面高度一致,主要存在一些細節上的差異。" 理論上,如果一個 POS 機支持 PBOC 标準,那麼它也能夠通過軟體更新來支持 EMV 卡的讀取,同時需要與銀行系統進行對接。"
" 從技術角度來看,将中國的 POS 終端更新以支持外卡刷卡是可行的。關鍵問題在于這種更新或改造需要一定的成本,而是否進行這種改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商戶是否願意承擔這些成本。" 上述人士表示," 不過,與前幾年幾百塊錢的改造成本相比,現在出現了明顯下降。"
國内銀行同樣需要進行相關适配。
" 除四大行外,部分股份制銀行以及地方性銀行之前并不太從事外卡收單業務,這些銀行要想打通這些流程、與國際卡組織達成合作的工作量是比較大的,并且需要支付服務費。" 上述人士表示,由于銀聯已經實現了與國際卡組織間的清算轉接,這些内地銀行如選擇與銀聯合作的效率會有提升,但同樣需要向銀聯支付一筆轉接費用。
同時,銀行大概率還要承擔換匯的成本," 客戶可能刷的是美元,商戶收到人民币。這部分換匯費用很可能也需要銀行承擔。"
多位業内人士均認為,考慮到保護經濟發展的大局,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成本壓力很難轉嫁給商戶,因此,這些更新或改造成本很可能需要由銀行承擔。
最先發聲的是中國銀聯,3 月 15 日,其宣布投入 30 億元資金,在政府主管部門牽頭組織下,聯合商業銀行、收單機構等,将資金用于重點場景完善布放受理終端、張貼受理标識、宣傳推廣等,加快改造與優化線下刷卡、非接支付受理環境。
左手貼費率、右手調模式
疏通刷卡渠道之外,兩大支付巨頭支付寶與微信支付是落實 " 小額掃碼 " 的主力,推出了 " 外卡内綁 " 和 " 外包内用 " 兩套方案。
所謂 " 外包内用 ",是指境外來華人員在境外支付用的錢包也可以在中國境内使用;" 外卡内綁 ",即将 Visa、萬事達卡等主要銀行卡組織發行的境外銀行卡綁定至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實現境外銀行卡與境内條碼支付的無縫銜接。
" 外包内用 " 方面,螞蟻集團方面向钛媒體 App 表示,通過其旗下 Alipay+ 跨境數字支付和營銷解決方案,已支持 10 個境外錢包入境掃支付寶二維碼付款,包括 AlipayHK(中國香港特别行政區)、Touch 'n Go eWallet(馬來西亞)、Kakao Pay(韓國)、mPay(中國澳門特别行政區)、HiPay(蒙古)、Changi Pay(新加坡)、華僑銀行(新加坡)、Naver Pay(韓國)、Toss Pay(韓國)、 TrueMoney(泰國)等。
微信支付的 " 外包内用 " 目前主要覆蓋香港地區用戶,其表示下一步預計拓展和馬來 paynet 的合作(支持馬來西亞多個錢包的消費)。
顯然,這兩家的 " 外包内用 " 業務進展尚局限在東亞、東南亞地區。一部分原因在于,東南亞受到中國移動支付的影響較深,習慣手機支付;而歐美外籍人士更習慣刷卡消費。
" 外卡内綁 " 方面,2023 年 7 月,支付寶、微信支付相繼支持綁定境外銀行卡。目前,兩大移動支付巨頭均已支持綁定主流境外銀行卡組織發行的銀行卡。
據支付寶官方介紹,境外用戶使用支付寶的流程與境内用戶一致。注冊過程中,只需要有一個可以接收到驗證碼短信的手機号即可,境内、境外手機号均可。微信支付方面表示,目前正在考慮推出新產品來 " 緩釋部分境外用戶的綁卡顧慮 ",境外用戶可以免綁卡,在一定額度内直接充值就可以使用微信支付。
有業内人士表示,由于部分境外用戶排斥實名身份認證,一些支付平台正在與境外銀行展開合作,合作銀行成為驗證中介,實現銀行卡認證而非身份認證,以此協助完成外卡驗證。
事實上,實現看似簡單的 " 外卡内綁 " 背後有着相當曲折的過程。
前文提到,卡組織、發卡機構、收單機構和商戶四者構成當前外卡支付主流的四方模式,在 " 外卡内綁 " 的模式中,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扮演了商戶角色,其上下遊分别連接了真正的商戶和國内的收單銀行。
一位國際卡組織人士表示," 其優勢在于,對國内商戶而言,他們不需要區分内卡和外卡,都是微信或者支付寶支付,支付的手續費都是相同的。但潛在的問題是,當一名外國人在中國消費,他的發卡行收到的每一筆消費信息都是與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這兩家店的交易。這在以往的規則中可能會觸發盜卡或欺詐警報。"
在這一過程中,國際卡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其需要和發卡行溝通,向境外銀行做出解釋,同時又要向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溝通,雙方合作将真實商戶的中文信息,全部轉換成英文格式發送給發卡行," 否則在境外銀行的系統内顯示的都是亂碼,非常容易導致發卡行拒付。"
上述國際卡組織人士表示,此舉之後,國外發卡行的拒付率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下降。
但前文提到的高費率依然存在——根據國際卡組織等相關服務約定,用戶持外卡交易需要支付每筆 3% 左右手續費。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均表态承擔一部分費用:對單筆交易金額 200 元及以下的外國銀行卡交易,免收用戶交易手續費,由各自平台承擔;單筆交易金額大于 200 元時,用戶承擔 3% 的手續費,由平台代收。
由此,這一模式之下,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攬下 200 元以内的費率、商戶負責 3.8 ‰ -6 ‰的費率、200 元以上金融以上的費率由消費者承擔 3%。
一位支付機構高管表示,短期來看,支付寶和微信主動承擔相關成本可以視作一種營銷策略。長遠來看,如何将這種臨時性的營銷策略轉變為長期可持續的費率模式是一大挑戰。尤其是當交易量增加,單純依靠補貼的方式可能長期看來并不可行。
在他看來," 目前還沒有到考慮能否形成商業閉環的時候,當前還主要是‘築巢引鳳’。" (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蔡鵬程,編輯|劉洋雪)
更多宏觀研究幹貨,請關注钛媒體國際智庫公眾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