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智能驾驶的“平权”革命,吉利“千里浩瀚”如何重塑行业竞争格局,欢迎阅读。
近年来,智能驾驶技术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竞争的焦点。从特斯拉的 FSD(完全自动驾驶)、小鹏的 XNGP(全场景导航辅助驾驶),到华为 ADS 2.0(高阶智驾系统),车企纷纷加码技术研发,试图在 " 軟體定义汽车 " 时代抢占高地。然而,随着技术迭代加速,行业逐渐显露出两大核心矛盾:技术普惠性不足与安全可靠性争议。
在此背景下,吉利汽车于 2024 年 3 月 3 日发布了统一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 千里浩瀚 ",提出 " 智驾平权 " 与 " 安全平权 " 双核战略,不仅展示了其在 AI 技术、算力基建、数据积累等领網域的全面领先,更试图通过覆盖全价位车型的智驾方案,重新定义行业标准。这场发布会的意义,或许不亚于当年福特 T 型车开启的汽车普及革命。
吉利 " 千里浩瀚 ":技术底座与安全理念的双重突破
吉利 " 千里浩瀚 " 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作为 " 全球唯一完成全網域 AI 智能化布局车企 " 的底气。从 GEA 智能新能源架构、雷神 EM-i 超级电混,到星睿 AI 云动力、AI 数字底盘,吉利已将 AI 技术渗透至整车架构、动力系统、底盘控制、座舱互動等全领網域。例如,其自研的 AI 数字底盘通过 4 毫秒级响应速度实现 " 自动控车避险 ",比人类反应快 25 倍;而星睿大模型与 DeepSeek、阶跃多模态模型的深度融合,则让车辆具备拟人化决策能力。
" 千里浩瀚 " 的 5 层级智驾方案(H1-H9),更是将 " 平权 " 理念贯彻到底。H1 层级标配 100TOPS 算力,支持高速 NOA 与记忆泊车,覆盖入门级车型;H9 层级搭载双 Thor U 芯片,支持 L3 级自动驾驶,且预留城区场景更新空间。这种 " 从低到高 " 的全覆盖策略,打破了传统车企 " 高端车型独占技术 " 的惯例,真正实现 " 油电平权 " ——无论用户选择燃油车还是电动车,都能享受同级智驾体验。
吉利对安全的执着,体现在三个维度。数据积累、技术冗余、沃尔沃基因。750 万辆 L2 级智驾车辆、百亿公里实际行驶数据,叠加 AI-Drive 大模型每小时生成的 " 万公里级 " 虚拟场景,构成全球最大的安全场景库;纯视觉与激光雷达双路径、有图与无图方案并行研发,确保极端工况下的系统可靠性;继承沃尔沃在 AEB(自动紧急制动)等安全技术上的百年经验,将 " 零伤亡 " 愿景融入智驾开发。
具体到功能层面," 千里浩瀚 " 的 AEB 刹停速度已提升至 135km/h,AES(自动紧急转向)可连续规避双车道风险;泊车场景中,系统甚至能应对暗光环境、30 厘米超窄车位等极端挑战。这种 " 安全无死角 " 的设计,直击当前消费者对智驾技术的最大顾虑——可靠性不足。
车企高阶智能的 " 攻守道 "
特斯拉凭借 " 纯视觉方案 " 和影子模式数据闭环,长期领跑智驾技术。其 FSD Beta 版在北美已实现城市道路自动驾驶,但受限于政策法规与数据合规要求,在中国市场进展缓慢。此外,特斯拉 " 车主承担风险 " 的免责条款,也引发公众对安全责任的争议。
小鹏 XNGP 以 " 无图城市 NOA" 为核心卖点,2024 年计划覆盖 200 城,但其算力平台(英伟达 Orin X)与吉利 " 星睿智算中心 2.0" 的 23.5EFLOPS 算力相比略显单薄;理想 AD Max 3.0 主打家庭用户场景,通过舱驾融合提升体验,但在极端工况下的算法鲁棒性尚未得到充分验证;蔚来 NOP+ 依赖高精地图与换电站网络,技术路线偏重基础设施协同,但成本高企制约普及速度。
华为 ADS 2.0 凭借端到端大模型和鸿蒙生态,已搭载于问界、智界等车型,其 " 全国都能开 " 的口号与吉利形成直接竞争;百度 Apollo 则以 Robotaxi 商业化运营反哺乘用车技术,但车企对其 " 技术供应商 " 定位心存戒备。
对比可见,吉利 " 千里浩瀚 " 的优势在于:全網域自研的技术可控性、全价位覆盖的市场穿透力,以及安全与普惠的双重承诺。而其他车企或受限于生态碎片化,或困于成本与法规,尚未找到兼顾规模与安全的平衡点。
智能驾驶的 " 三重门 "
当前智驾技术仍处于 " 单场景突破 " 阶段(如高速 NOA、自动泊车),但用户真正需要的是 " 端到端全场景连贯体验 "。吉利通过 " 世界模型 " 虚实融合训练,将智驾系统迭代效率提升 30 倍,这种 " 以虚促实 " 的路径,或成为破解长尾难题的关键。
2024 年工信部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指南》,明确要求车企不得夸大宣传智驾能力。吉利在 NOA 沙盒试点中 " 率先出盒 ",证明其技术合规性;而特斯拉 FSD 因未能满足中国数据本地化要求,至今未获准入。政策红利将进一步向合规企业倾斜。
智驾系统的高研发成本如何摊薄?多数车企选择 " 硬體预埋 + 軟體订阅 " 模式,但用户付费意愿普遍低于预期。吉利 " 千里浩瀚 " 通过 5 层级方案降低硬體门槛(如 H1 仅需 100TOPS 算力),同时以 750 万辆 L2 级车辆规模摊薄研发成本,这种 " 以量换价 " 的策略更具可持续性。
吉利的 " 阳谋 " 与行业变局
吉利 " 智驾平权 " 的本质,是通过技术普惠扩大市场份额。当多数车企将智驾作为高端车型溢价工具时,吉利反其道而行,将高阶功能下沉至入门市场,既可快速积累用户数据,又能构建 " 技术亲民 " 的品牌形象。这种策略与小米 " 硬體综合净利率不超 5%" 的宣言异曲同工——用规模换生态,用生态换未来。
近年来,多起智驾事故导致公众信任危机。吉利将安全定义为 " 平权 " 的前提,不仅是对用户负责,更是对行业责任的主动担当。这种 " 底线思维 " 或推动行业从 " 炫技竞赛 " 转向 " 可靠性竞赛 ",进而加速智驾技术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吉利仍需解决两大课题。如生态开放度:如何与华为、百度等科技巨头竞合,避免 " 闭门造车 ";还有全球化落地:依托 30 颗卫星的 " 天地一体 " 网络," 千里浩瀚 " 已具备全球覆盖能力,但需应对不同地区的法规与文化差异。
结语:一场重新定义汽车价值的革命
吉利的 " 千里浩瀚 ",不仅是技术方案的发布,更是一场关于汽车价值的宣言——智能驾驶不应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成为所有用户的 " 标配权利 "。在 AI 与汽车深度融合的浪潮下,这场 " 平权革命 " 或许将彻底改变行业格局:谁能让智驾更安全、更普惠,谁就能赢得下一个时代的用户之心。而对于整个汽车产业而言,吉利的探索证明了一条可行路径:以技术筑基,以安全立命,以普惠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