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被家长群“逼疯”的中小学老师,欢迎阅读。
" 怎么没有我的儿子?"
时至今日,海燕说起那次亲眼目睹一位班主任被家长大骂的情景时,还有些心有余悸。
36 岁的海燕是南方某二线城市的一位初中老师。当了 13 年老师的她,算得上见过不少大场面,但那样的家长她也是头一次见识," 那家长骂人用的字眼,我都不好意思和你复述。"
当时,海燕所在的班级要参加一次外出参观活动,班主任就把参加活动的学生名单发到家长群。这本来是常规操作,因为班主任默认全班同学都会去,只是告知家长有这么一件事情而已。
但有一位家长立刻在群里发飙了:" 怎么没有我的儿子?"
原来,这位家长的孩子是中途转学而来,班主任用的名单是之前的学生名单,一时疏忽没有把他添加上去。
班主任连忙解释和道歉,但这位家长不仅不买账,还腦补了一出 " 我的儿子被班主任带头霸凌,都不让他参加活动 " 的大戏,开始在群里疯狂辱骂班主任。
海燕作为任课老师,也在这个群里。她目睹了 10 分钟内,群里的信息一直不断刷新,都是那位家长在疯狂质问和辱骂班主任,班主任一开始还解释几句,后面干脆不出声了。
这件事对海燕有着深深的刺激,她不愿意向任何人复述当时那位家长的原话:" 他说的话真的特别难听,给人的压力和羞辱感特别强烈!"
那位家长不仅骂,后来还跑到学校想找班主任算账,只是被保安拦住才作罢。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家长微信群、钉钉群等成为了大部分学校教学的标配,老师们可以通过家长群发布学生学习情况、班级活动,家长也可以在群里及时和老师互动,双方交流变得便捷不少。
然而,这却是一把双刃剑,交流的便捷也意味着,家长可以随时向老师提出要求、表达不满,而属于老师的私人空间,也因为家长群的存在而被大幅度压缩。
一个极端的案例发生重庆。
" 都给老子滚 "" 滚远点!"" 想告就去告 "!最近,几张关于老师在 88 人家长群崩溃发飙的聊天截图,在网上疯传,据说发飙的是重庆西南大学附中的一位班主任。
西南大学附中是重庆最好的学校之一,师资水平非常高,发飙的这位班主任毕业于 985 高校华东师范大学,读书和工作期间获得过很多奖项,平时认真负责,备受好评。
有网友称,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学生充不上饭卡,家长联系班主任没有得到及时回复,家长就跑到学校把老师打了,还辱骂老师的家人;还有人说,学校为了避免事情扩大,不让老师报警,还要求老师向家长道歉,最后这位班主任崩溃失控,在微信群爆发。
对于外界的各种说法,10 月 16 日,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发布情况通报称:
" 涉事老师徐某某首次担任班主任,个人感觉日常工作压力大,因某学生饭卡不能正常使用,在和学生家长反复沟通后情绪失控,在班级微信群发表不礼貌言语。经与当事人双方进一步核实,不存在网传班主任被学生家长殴打的情况。学生饭卡使用问题当日已解决,徐某某老师已请假休息。"
过去几千年," 尊师重道 " 是刻在中国文化基因里的四个字,老师的地位甚至可以比肩父母,所谓 "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
随着时代发展,老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却趋于 " 矛盾化 "。表面上老师依然受人尊重,大家提起老师这个职业,普遍是 " 够体面、够稳定 " 的正面评价,但很多老师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却是疲累、质疑甚至屈辱。
" 当老师,真的越来越累,越来越没意思。" 一位老师说道。
让老师越来越累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家长群。
如履薄冰
27 岁的文奇是西南某省一个县级市的老师,家长群的存在让她不胜其烦。
一个班 60 人,每个家长都关注自己的孩子,想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一人说几句,加起来就是几百句。她作为班主任,要时时刻刻盯着手机,及时回复家长们的信息。
有好几次,在休息时间,由于她没有及时看手机,一位家长就在群里不停地 @她,等 20 分钟后她回复时,群里已经有一大串信息,她赶紧回复,这家长就冷冷地回应:" 及时回复真的很难吗?"
" 很难,真的很难。" 文奇非常委屈,作为老师,她的工作任务并不只是盯着家长群回信息。她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写教案、制作课件,有的时候还要应对学校里的各项检查、填写各种表格、准备各种课外活动。
但在很多家长眼里,他找你了,你就要立刻回复我,不然家长群的意义何在?有时候甚至到了深夜 11 点多,一些家长依然会不停在群里和文奇说话。
而且,不少老师都表示,家长变得越来越敏感,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说的哪一句话、哪一个举动,就会让家长们不满意,所以他们每天都如履薄冰。
25 岁的阮文在广东某地级市一个公立小学当语文老师,她说自己刚进学校时,因为经验不足,就被家长投诉了两次。
有一次是班里出去参加活动,她拍了几张活动照片发到群里,有家长就说 " 怎么没有我家孩子的照片?" 立刻就投诉到校长那里。
阮文从此以后学聪明了,以后拍照只拍大合照,确保所有人都在照片里面,这样也不会有人说她偏心,只对着谁谁谁来拍照了。
另一次是期末考试之后,她发现有几位孩子学习成绩退步了,她就在群里 @了几位孩子的家长,说让他们注意孩子成绩,谁知立刻有家长说,这是公开羞辱他们的孩子,又跑去投诉她。
海燕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师,她有这样一个观点:
" 作为老师,管理的一大难题就是,家长对于老师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我的孩子是否受了委屈。什么是非黑白对错,家长是完全不管的,只要自家孩子不开心了,就是不行。"
她认为,很多家长的着眼点其实很小,就聚焦于自己的孩子上,但老师是全班学生的老师,必须尽可能照顾所有人。
她隔壁班之前来了一位新学生,由于该学生原先学校的进度不一样,这位学生有一些知识还没学到,班里的任课老师认为,不可能为了这位学生,再讲一遍其他同学早已学过的知识,于是这老师直接讲新内容,准备课余时间再想办法帮新学生补课。
没想到在家长眼里,这位老师就是偏心,不顾自己的孩子,最后闹到学校,非要老师道歉。
海燕非常感慨,她觉得现在的家长往往不怎么跟老师沟通,只要家长觉得孩子受委屈了,就一声不吭跑去举报,老师完全没有解释的余地。
学校往往也不会站在老师那边,只要家长举报,学校首先就会让老师道歉。
老师没有犯错空间,自然谨小慎微,精神高度紧张。海燕之前有一位教数学的同事,当班主任带一个班,学生数学成绩很好,但其他科目成绩一般。
海燕觉得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没问题,学生其他科目考不好是有别的原因,但家长们却认为,肯定是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数学上,耽误了学生学习别的科目,于是联名写信要求学校换老师。
海燕对此哭笑不得,觉得主要是这位老师年纪大了,不太会和家长及时沟通,所以才导致家长误会了。虽然她也帮这位老师说好话,但最后的结果依然是,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被替换了。
有了同事的前车之鉴,海燕每一天都活得很卑微,很小心翼翼,她用 8 个字总结自己的老师生涯:"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谁来理解家长?
对于老师们的苦衷,很多家长并不是特别理解,而且在他们眼里,家长才是被 " 家长群 " 逼疯的那群人。
董强是一位 14 岁男孩的父亲,他对家长群怨言颇多。他觉得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监督作业是老师的责任,为什么还要家长还要参与监督?
所以,每天看到老师在群里分享当天作业,他就很生气,压根就不想回复。
有时候,老师说的一些话也让他非常不舒服," 各位家长要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当一回事,如果家长不当回事,就别指望老师当回事。" 对此他十分不解," 你听听,老师哪能这么说话啊?"
他还觉得,现在的老师真的没事找事,总是在群里发布各种任务,要检查作业、要填写表格、要观察孩子心理,一大堆事情要做。
他颇为不满地说:" 我们那个年代,哪里这样麻烦家长的,都是让老师随便管,老师该打就打。"
董强今年 42 岁,他的教育思维可能依然停留在自己小时候被父亲教育的样子。他说自己以前读书时,父亲带他去学校,在老师面前先扇了他一耳光,然后和老师说:" 我家孩子,你随便打,无所谓的,他皮糙肉厚。"
话虽如此,但他也不敢在群里公开表达不满,因为他有个朋友,觉得家长群频繁的信息影响他生活了,就在群里破口大骂,发了一通牢骚,但没有一位家长出来支持他。
自此之后,这位朋友在群里询问作业、询问班级活动安排,也没有一个家长回答他。朋友觉得自己被孤立了,就带着孩子转学离开了。
董强不想成为这位朋友的样子,所以时不时还是会看下家长群的信息," 不回复 " 是他仅有的表达不满的方法。
像董强这样对家长群不满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2020 年,一位来自江苏的中年父亲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个视频,情绪激动地控诉自己在家长群遭受的种种压力,自己要给孩子批改作业、辅导功课。
这位家长质问:" 整天不是让我去报补习班就是让我帮着改作业,改完作业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说实在的,辛苦什么?教是我教,改也是我改,到底是谁辛苦?"
最后,这位家长激动地说:"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这条视频迅速引起了热议,全国家长纷纷点赞,短时间就点赞超百万,甚至还上了央视新闻。央视也给出了 " 别让家长群变压力群 " 这样的锐评。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李臣,曾对某省 5 所小学的 450 位家长发布调查问卷,发现 95% 的家长认为,教师通过在微信沟通中,要求家长判作业并签字来转嫁自身教育任务。
当然,也有家长理解老师的行为,只是能力所限,实在没办法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
一位家长就说,她是开水果摊的,老公在外面给人盖房子,两夫妻读书都不多,她也知道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学业,但孩子学的内容深了,她压根就辅导不来,只能花钱让孩子上辅导班。
家长群的存在并没有原罪,本意也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增进家长和老师的沟通。但现实的情况却是,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对家长群并不满意。
老师的压力
其实,除了家长群,老师每天所面对的压力,还远不止于此。
来自广州某公立小学的志雄,是一位男老师,他这样描述自己每天的工作状态:
早上 6 点 20 起床,到学校吃完早餐大概是 7 点。然后开早会、上课,中午要看学生午休,下午上课,不上课就备课,下午学生下课后还有晚托,要照顾学生到 6 点。下班回到家是晚上 7 点,吃点东西之后,又要备课、改作业,还要写公众号、剪视频,到午夜 12 点才能睡觉。
入职 2 年多,他的生活基本就是这样一直重复。
除了教学任务,他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用来应付检查、填写表格和准备各种活动中。
他每个月要做 3 到 4 个表,包括午托晚托表、学生的校外培训表、心理健康表,每做一张表就要用半小时。
另外,还有种种活动,也需要他这个班主任去操心," 比如红色经典活动,校运会上也要出节目,还时不时带学生去参加垃圾分类活动。"
海燕被学校的 " 家校本 " 折磨得疲惫不堪。在这个本子上,学生每天要写上自己的学习情况、精神状态和个人感受,称为 " 日总结 "。
家长也要在本子上,对孩子状态进行评价,班主任每天就要批改这个家校本。她不是简单打个 ABCD,也不是简单写个 " 阅 ",而是要根据孩子和家长的感受,给出实实在在的批语,学校领导还会定期检查。
但班里几十个人,每天都要批改一次这样的家校本,实在让海燕觉得心力交瘁。
像志雄和海燕这样的经历并不是少数,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善槐从 2007 年开始研究教育,他和团队曾前往十多个省份调研,发现教师的许多精力耗费在课堂之外。
一个中部省份的县城教育局统计过,中小学教师需要承担的各类各项非教学工作有 36 项,什么师德师风督查,学生体质监测,安全检查 …… 除此之外还有扫黑除恶、防诈骗,甚至是破除陋习、殡葬改革等。
曾有老师戏言,除了畜牧局这个部门没有给学校布置过任务,几乎所有的部门都给学校布置过任务。
刘善槐教授认为,校园是一个能快速把通知传遍家长的系统,各位家长看在孩子份上,很多事情哪怕不愿意做,也只能勉强接受,各个行政部門减少了办事成本。
因此,上级倾向于把各种事情通过学校来推广,但这无疑是把管理成本转嫁到老师头上,大大增加了老师的负担。
除此之外,校长作为老师们的领导者,是否站在老师一边为老师着想,也会极大影响老师们的幸福感。
比如志雄,他所在的学校是新设立的,校长雄心壮志,想要带着学校闯出名堂,就给学校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和抖音账号,让志雄来负责宣传工作,每天至少要发布一条内容。
发布之前,志雄还必须把内容发给校长过目,如果校长不满意就必须一直修改,等到对方完全满意才能发布。
很多时候,志雄晚上 7 点下班到家,随便吃几口饭就开始写公众号、剪视频," 但一个学校天天就那些事情,哪里有那么多可以宣传的点啊。"
他没办法,只能绞尽腦汁去写,偏偏校长要求还特别高,就喜欢来回改,往往要到临近午夜 12 点,再不发就来不及了(公众号每天有发布条数限制),校长才会同意发布。
在这样的工作压力下,志雄的身体自入职之后,就频繁出问题,几乎把能生的病都生了一次。
咽喉炎、胃疼、干呕、失眠 …… 还经常无缘无故很想哭,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他有抑郁症状,给他开了一点帮助睡眠的药。
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他内心常常生出疑问:当老师这么累,为什么还是不被家长理解?
理想主义者
不过,即便遭受很大压力,绝大部分老师还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教书这个工作。
华北某二线城市的 00 后高一语文老师韦华所在的学校,在当地排名靠后,生源质量并不高。高一一次摸底考试,总分 150 分的语文卷子,整个年级 600 多人,最高分 105 分,平均分只有 60 分。
因此,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压根就不把教学质量放在眼里,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只是希望孩子有人看着,不要出事,至于孩子成绩如何,他们完全不在乎。
即便如此,韦华依然发现,她班里有几个同学还是很认真地想读书,就是不知道如何使劲,她打算集中精力在这几个学生身上,努力帮他们考上大学。
而海燕总觉得自己天生就适合当老师,她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点,自己作为老师就要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以及在家长群和家长交流时,她也总是会多夸孩子。她认为一个班级的态度应该积极向上,她也必须去引领这样的风气。
平时到学校,她总会观察学生的 " 三个表 ":表情、表达和表现。
一个学生的表情是木讷还是开心的,是活泼的还是阴郁的,只要她上课发现哪个孩子状态不对,蔫蔫的没精神,她都会第一时间联系家长。
" 我去测过性格,发现我是 ENFJ ,这种类型属于比较热情、愿意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其中有一个职业推荐就是老师,所以我觉得我挺适合当老师的。" 海燕说。
至于志雄,虽然他在学校待着不算开心,但他看着学生茁壮成长,内心也是充满了满足感。
" 最近我带着班里的孩子参加了区的一个比赛,还拿了一等奖呢!" 语气中是掩饰不住的自豪。
志雄认为,现在的老师或多或少是带点理想主义在工作的,他们发自内心地希望把学生教好," 不然为了这三瓜两枣谁当老师啊。"
海燕也说:" 每个老师都会有这个阶段,觉得学生怎么这么烦、这么讨厌、这么差 …… 但是我们把格局打开,我们把眼光放远,我们不盯着成绩看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孩子是有很多闪光点的。我觉得这个才是在做教育。"
还有几位老师都说,他们想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踏踏实实教书,他们获取认同感最直接的来源,就是学生成绩的提高。
但残酷的现实是,有太多别的事情,牵扯住老师的精力,让他们没办法集中精神去教学,甚至教学已经成为副业。
毕竟,老师的主业就是在课堂上教书,而学生上学的目的也是读书。
正如《光明日报》一篇社评说的那样:" 学生和课堂才是教师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的所在,就让老师心无旁骛地批会儿作业吧。"
(以上受访者均为化名)
部分参考资料:
[ 1 ] 《中小学老师为什么越来越累?》,公众号 - 人物;
[ 2 ] 《小学家校微信沟通现状调查及改善对策》,李臣;
[ 3 ] 《给老师减负吧》,《光明日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书单 SHUDAN,作者:唐一,主编:宋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