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要变天?合资车企集体到期,通用、本田还会续约吗,欢迎阅读。
曾经叱咤风云的合资车企,已经有分道扬镳的前兆了?
最近很多业内人士都在关注广汽本田和上汽通用的动向,广汽本田 1998 年 5 月成立,当时双方签订的合资期限是 30 年,也就是说,现在距离到期仅有 3 年多时间;而上汽通用成立于 1997 年 5 月,合资期限同样为 30 年,2027 年 6 月到期,真的只剩下一坤年。
这两家合资车企加起来年销量高达 164 万台,在行业内有着举足轻重地位,但它俩到现在还没有传出成功续约的消息。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汽车产业是需要提前布局的,提前七八年就做产品规划,然后建设工厂制造对应的零部件,再造汽车本身的产线。而广本和上汽通用居然能拖到这个时候还不续约,着实让人担心。
之前长安铃木临近 2023 年的合约期限,也是迟迟不续约,后面干脆散伙了;另外一家合资企业,东风悦达起亚,也是 2022 年即将到期时发生了剧变,东风直接退出。
难道说,合资车企的大溃败真的要来了吗?
首先,从销售端的表现来看,合资车企确实越来越不行了。2014 年时,合资品牌市场份额超过 70%,是绝对的统治地位,当时大家都觉得,不管德系美系,还是法系韩系,只要别是华系就行。但 2019 年时,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已经降至 50% 左右,到 2023 年时,合资品牌市场份额降至 38.1%,反被自主品牌压制。短短十年,彻底变天。
销量下去了,企业的组织架构和战略肯定要进行大幅度调整。之前扩张期的时候,有些品牌干脆搞了一南一北两个合资公司,长马 / 一马,一丰 / 广丰,一汽大众 / 上汽大众,广本也有个兄弟,东本。这种双合资公司的布局,两家产品往往高度重合,有些车甚至就只是拉了个皮换了个壳。在销量大幅下滑的困境中,走这种路线不仅会徒增成本,还会白白内耗,可能外方会开始考虑,好像留下一家就够了?
而且政策环境也发生了变化,2018 年开始,我国就取消的新能源车企的股比限制,外方可以独资,特斯拉就是这样建厂的,到 2022 年,干脆取消了所有类型合资车企的股比限制,换句话说,就算没有续约,外资也可以单干。
麻烦的点在于,失去政策保护之后,中方车企自身的实力又不足以与外方势均力敌,也很难反哺外方,有点失去利用价值的味道。
虽然我们说了很多年的 " 市场换技术 ",但这些合资企业的中方享受着高额的利润,往往没有什么破釜沉舟搞研发的动力,经常是把外方的一些落伍技术直接拿来用,竞争力低下。其结果是,在自主品牌销量榜上靠前的,全是没参与合资或者合资不太强势的车企,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长城 …… 都是如此。那些拥有合资品牌的车企,反倒是表现不佳,排名靠后。
没有保护、没有实力,就没有主动权。南北合资车企合并也好,直接解散退市也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也罢,主要还是看外方的意思,中方车企只能被动应对。
具体到广本身上。广本和东本的产能利用率,都在 50% 到 60% 之间浮动,不算是特别健康,已经接近了盈亏线,去年广本直接裁掉了 7% 的员工,今年又有 1700 人自愿离职。你要说两者合并,也确实是有可能的,但东风本田的合约时间还有很长,2033 年才到期,所以广本必须先面对这场危机。
上汽通用的情况可能稍微好一点,首先通用在华只有一个合资伙伴,而且旗下的几大品牌严重依赖中国市场,凯迪拉克超过六成的销量都在中国,而别克甚至有八成的销量都由中国消费者贡献,如果合资车企出现什么变数,那么这两个牌子会当场咽气,通用应该是不敢豪赌的。而且通用本土的研发能力已经持续衰退,反倒是上汽和通用联合打造的泛亚研究中心,承担相当多的开发任务,GL8、科鲁兹、君威等拳头车型,都是泛亚的手笔。
通用和上汽现在拖着不续约,讨价还价的成分比较多。因为销量不尽如人意,不久前上汽通用传出了即将重组的消息,外方必然想以续约为条件,在重组时拿到更多的控制权,在生产运营方面获得更多自由,方便后续的改革。所以通用一边狂拖,一边放话说:" 中国业务对于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而言都是优质资产!",给大家吃定心丸。
这样的极限拉扯,未来我们还会不断见证。一汽丰田这家合资公司,到期时间为 2030 年,北京现代的合约,只签到 2032 年,北京奔驰的合约,则是 2033 年到期,还有广汽丰田,2034 年合约结束。也就是说,在最近几年,他们会陆续进入续约谈判阶段,谈崩了,就可能分道扬镳。
说来也是感慨,有的车企,啥都没有,从 0 开始,现在却能卖的红红火火,让老外都眼馋他们的技术,甚至还出海建厂。
有的车企含着金汤匙,在过去几十年还靠着合资品牌赚到了大把的利润,却始终止步不前,一失去政策保护,就让外方掌握了主动权。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转载自懂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