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怎么,她单亲带娃上恋综也要嘲?,欢迎阅读。
以下文章来源于柳飘飘了吗 ,作者柳飘飘
比起口号式地鼓励单身中年人勇敢追爱,教会他们改变内耗思维更重要。
有些东西没必要一个人担着,更不是单选题。
再出发的终点,不一定是奔向另一段感情。但有时踏出新起点,就已经值得赢得掌声。
作者丨柳飘飘
本文授权转载自【 柳飘飘了吗】
微信公众号(ID:DSliupiaopiao)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这年头,恋综已经卷到中年人身上了。
最近新出了一档恋综《当我们遇见你》(下称《遇见》),糊是糊了点,但节目定位的几个 title 倒蛮吸人眼球——
中年人、离异、亲子同游。
你也可以理解为《七分熟恋人》+《春日再迟点出发》+《爸妈去哪儿》。
一般我们理解的中年人都是一副疲态:上有老下有小,被生活磨出了不修边幅的发福身材和无欲无求的麻木。
而节目里的都市中年人,正处于最稳定安逸的状态,对过去有沉淀,对未来有期待,状态个顶个的好。
女嘉宾们,纯萌、清冷、大气、明朗,呈现了熟女的多重打开方式。
男嘉宾们,有儒雅搞笑男、阳光潮男,还有学识型大叔。
在日渐同质化的恋综市场里,本来节目靠着这批 24K 纯素人和新颖玩法,博得了一波好评。
可最新一期却因为亲子部分篇幅增加,赶了一批客。
原来是披着恋综皮的亲子节目?
刚刷完四期的我,忍不住想替它辩几句:
如果把它单纯当恋综来看,未免小瞧了它。
这几组单亲家庭的真实写照,分明是情感节目里一个新样本嘛。
中年恋综的观感,跟以往其他年龄段的恋综有所不同。
老年相亲的硬核场面见过吧?
不搞那些虚头巴腦的,主打一个坦诚相见。
身体好不好,家产有多少,先交代得明明白白。
《相亲相爱》
更普遍的,是年轻单身男女的都市爱情片,谈的是暧昧拉丝的氛围感恋爱。
在初次见面的尴尬气氛里围笑营业,紧张到眼睛都不知道放哪,一个个把地面盯出个洞来,说话绕八百个圈子。
《心动的信号 2》
而中年恋综,恰好中和了老年相亲的实在和青年男女的拘谨。
许是被阅历磋磨出了某种社交使命,他们光自我介绍就懂相互抛梗,一点不怕冷场。
一位姓杜的爸爸自我介绍让大家叫他 " 阿杜 "。
另一位爸爸 cue 到同名歌手后,阿杜立马顺势接梗:
对,我在车底
似乎不让话掉地上,已成了他们条件反射式的本能。
才第一天认识就被咖啡厅老板错认作男女朋友,脸皮薄点的年轻人一般都会急忙否认吧。
但人家是直接上手搀着,打哈哈作势承认。
坐下后请他喝咖啡,还不忘打趣他:
" 我请我男朋友喝 "。
讲真,这种化解尴尬的做法真的很中年人。
带点游刃有余不得罪人的圆滑,挣的就是个体面。
概括起来,中年人的社交状态大概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松弛感。
而对离异父母来说,这种松弛可能是阅历累积的结果,也可能是当他们仅作为他们自己时,才有的状态。
虽说是亲子同游,但节目前两期,孩子们只作为观察室嘉宾,目的正是让爸爸妈妈们能暂时脱离父母的身份,做一回自己。
你会发现,当他们自己去社交时,表达方式更直球、肢体接触也更自然。
遇到好感的对象就大大方方主动出击,想挨着谁坐就挨着谁。
爬个山,直接手挽手搀一路。
他们比拘谨的年轻人更松弛,又比讲究实在的老年人更浪漫。
借着比手掌大小的名头自然而然贴贴,就能让观察室里的孩子们集体惊叫。
在孩子不在的场合里,讲点
骚话
土味情话,也无伤大雅。
- 我上次来没看到这样的风景
- 上次来是因为没有我们
- 对,因为没有你
原来脱离了父母身份,他们也想好好爱自己,对亲密关系有渴望。
就说几个妈妈里最开朗的邓春玲。
她的生活理念是,哪怕生活再窘迫,出门都要精致全妆。
她女儿评价她是个自带恋爱氛围的女人,还在她的自我介绍里写下这样一句话:
" 我希望当我 80 岁走进咖啡厅,人们仍然会认为我是来约会的 "。
自我介绍是孩子们帮自己父母写的
活脱脱一行走在国产爽剧里的都市丽人。
在孩子话题开启之前,节目呈现出单身爸妈们一种理想的社交状态。
但看下去才发现,这座中年爱情乌托邦,也终究不过是用现实的瓦块砌成的。
对于这群中年人,有人赞赏佩服,也有人觉得不够真诚。
因为除了双向奔赴的一对,其他嘉宾每天的选择结果都变化莫测。
要知道,这在恋综里可是一直被吐槽不够坚定的雷点。
落在这群中年嘉宾身上也一样。
节目才到第三期,杜一新坦言没有坚定选择的对象,只好博个体面的回答。
于是," 中央空调 "" 海王 " 和 " 渣老头 " 的骂声接踵而至。
被问到会不会担心下一段感情重蹈覆辙,他给出了一个保守但真诚的回答。
但在部分网友看来,对下一段感情不够坚定,这就是怂。
因此照样会被骂 " 没担当、不勇敢 "。
等等。
这不是脱离了嘉宾身份的无理指责嘛。
对于经历过破碎婚姻的他们而言,面对新感情时的犹疑,不见得是没担当,反而暴露了体面和松弛背后,藏着的枷锁和顾虑。
哪怕是一身轻的年轻人谈个恋爱,都得考量性格契合、异地与否、财富差距这些实际问题,更何况在此基础上还背负着社会压力和内心揪斗的离异中年人。
此前有一档专为离异人士而设的恋综《春日迟迟再出发》,嘉宾就分享过离异人士择偶的压力。
比如相亲对象嘴上说着不介意,却开始刻意保持距离。
甚至得知孩子之间也会暗自比较自家父母、存在婚姻状况的隐形鄙视链,因而不乏一些人会顾虑到孩子心理而变得拘束。
由于在传统的婚恋市场不占优势,离异群体其实或多或少带点本能的耻感。
能摆脱耻感向前看固然勇敢,却未必会得到真正理解和认同,甚至还会遭受隐形歧视。
比如这次《遇见》里经历过两段婚姻的邓春玲,非但没有笼罩在阴影里,反而依然相信爱情。
可在节目里表现得开朗主动,和男嘉宾侃侃而谈,立刻就有弹幕给她扣上 " 恋爱腦 " 的帽子。
似乎在孩子面前,妈妈就该被母职绑架,阉割掉自己的鲜活欲望。
就像《您好!母亲大人》里的单身母亲丁碧云。
和渣前夫离婚后,好不容易遇到了给她爱和光亮的梅众,她却以照顾孩子为由选择关上这扇窗。
当她双手抱住孩子,就只得放开爱人的手。
而这成了丁碧云一辈子的遗憾,也成了 CP 粉的意难平。
如果丁碧云在孩子的私心阻挠下依然选择和梅众去日本,不难想象也会被鉴恋爱腦。
但这种 " 伟大 " 牺牲是必要的吗?
单身父母面临的,必须是孩子和爱人二选一的选择题吗?
丁碧云的终身遗憾证明了,有时选择孩子放弃爱人,未必是最优选。
对自己如此,对孩子亦是。
比如单身了二十几年的聂爱国,因为担心再婚会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于是决定等孩子大学毕业后再找。哪怕孩子从小身体不好,他也没有想过找人分担。
离异对孩子本来就是一个伤害
我怕 我不敢赌
乍听是很难得和暖心,但有没有可能,孩子也未必接受父母这种单方面的牺牲。
这何尝不也是给孩子的生活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却没给过他们第二种选择?
发现没。
在许多父母心里有个误区,孩子 or 爱人,被看作一道无私还是自私的单选题。
本质都是在阉割自我感受。
选择孩子,看似无私无愧,但让渡了自我的欲望;
选择爱人,看似恣意洒脱,但自我谴责也逃不掉。
曾带着女儿再婚的邓春玲自责亏欠孩子
所以," 恋综 + 亲子 " 的设定若放在其他恋综难免多余,但对于想重新开启新感情的中年有娃离异群体,却很有必要。
因为嘉宾不再仅是 " 我 ",而是 " 我们 "。
这也是为什么我开头说这是情感节目的新样本。
在父母的婚恋里,孩子不该成为决定因素,但也是重要的变量。
跟帮忙把关的父母有所不同,《遇见》新增的孩子视角,难得呈现了离异家庭的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父母看来,离异是对孩子的伤害,但孩子自己却能视之为成长的契机。
你会发现,孩子有时比身处病态婚姻中的父母,更清醒和果断。
父母总以为不离婚才是为孩子好,因此宁愿忍受和凑合。
但孩子未必这样想。
姚爱芳离婚就是女儿主动提的,连他俩的离婚申请都是她上网学着起草的。
尽管内心挣扎,但比起强行拼凑装作圆满,她还是更希望父母的人生不被限制。
比起父母的所谓保护,孩子更愿意看到的,是离婚后变轻松的父母,和终于不再有争吵的平静生活。
可见,孩子的真实想法恰恰能帮助父母走出他们一直坚信的误区。
比如前面提到的聂爱国。
他害怕再婚让女儿受伤害毅然决然的 " 不敢赌 " 固然难得,但同时也导致女儿因母爱长期空缺而形成敏感脆弱的讨好型人格。
节目里几组家庭同游,邓春玲望向她时的一个温柔眼神、姚爱芳给她暖手这些无意间的小举动,都能瞬间触动到这个女孩。
对于从小被嘲 " 有娘生,没娘养 " 的她来说,这些真切的温暖让母爱不再只是一个概念,延迟填补了她一直以来的渴望。
反而是聂爱国因为自己一厢情愿的牺牲,封闭了孩子心声的出口。
当孩子表露对母爱的渴望,他拒绝接收,也不解释,不引导。
而只是一味用加倍的父爱弥补,等待孩子长大后自行理解。
即便他也知道,加倍的父爱根本填补不了孩子心理的空缺。
不过,聂爱国父女的例子倒指向了一种可行的解法——
沟通。
学会和孩子沟通,聆听和尊重他们的真实想法,往往可以避免让自己陷入内耗的误区。
或许也可以避免孩子因为父母的婚恋状况遭受心灵创伤。
节目里,邓春玲女儿大谷子就聊到继父的 " 虚假父爱 " 带给自己的阴影——
曾经承诺给她父爱,却等到他快跟母亲分开时才说出 " 我不是你爸爸 " 的真心话,这段被欺骗的经历也导致她因此不再相信爱。
但由于缺乏沟通,她没有主动跟母亲提起过。
直到借着节目的真心话环节说出来,才有了上文中邓春玲后悔莫及的自责。
所以,离异有娃人士开启新恋情,反而更需要孩子的参与。
这样的样本展现才对这个人群有参考性,而不是仅仅服务于想嗑糖的观众。
跟年轻人相比,中年单身父母的婚恋注定是更复杂的。
借节目里邓春玲女儿大谷子分享的一件事打个比方。
邓春玲有一回想去 KTV,但为了喂奶,她索性把孩子也带上了。
从父母责任看,可能有人会用 " 贪玩,没什么责任心 " 对她加以指责。
不如换个角度看——
这也是一个女性在有了母亲身份后,在追求自我满足上不得不做出让步。
尽管这个让步,无形中还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
说到底,这是客观存在的单身父母的一种社会身份困境。
不是强迫自己在喂奶(孩子)和唱 K(爱人)之间,二者选其一就能解决的。
那怎么解决?
要想两全其美,很难。
但邓春玲把孩子带去 KTV 喂奶的做法,其实就提供了一种解题方向——
既没有剥离父母这层身份,同时又葆有自我。
恋综大多向外寻找伴侣,但《遇见》更像单身父母的一场向内的寻找自我之旅。
给那些根本没必要为了孩子独自忍受名存实亡的婚姻,或者封闭地守着自己预设底线的父母,提供一些解放自我的勇气。
也给那些在寻爱中过度自责的父母,一些继续相信爱、拥抱爱的信心。
比起口号式地鼓励单身中年人勇敢追爱,教会他们改变内耗思维更重要。
有些东西没必要一个人担着,更不是单选题。
再出发的终点,不一定是奔向另一段感情。
但有时踏出新起点,就已经值得赢得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