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汽车出海与欧盟反倾销:第三世界,欢迎阅读。
本文字数:1657 字
阅读时间:15分钟
"
世界太闹腾,砌一堵围墙吧!欢迎收看围墙视界。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汽车出海与欧盟反倾销:第三世界》
慕尼黑车展之后,汽车圈有两种声音持续发酵:中国震撼论和中国威胁论。
中国车企抱团儿参展,不但有整车,还有相当数量 " 三电 "、智能化零部件供应商,比亚迪展台面积超过了奔驰。这么敲锣打鼓、声势壮大,让欧洲汽车业不淡定了。所以没两天,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要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实行反补贴调查。" 震撼 " 立马变成了 " 威胁 "。
冯德莱恩原话是这么说的," 全球市场现在充斥着更便宜的中国电动汽车。而巨额国家补贴人为地压低了它们的价格。这正在扭曲我们的市场。"
她这话,前半句是对的,中国确实造出了地球上最便宜的电动车。但后半句肯定是错的,比亚迪海豹在欧洲售价比国内贵了近一倍,5 万欧元,40 万人民币呢,它压根不需要补贴,反什么呢?
我一直说,单单自嗨是不行的," 卷到全世界 " 是中国车企的使命,新能源大变局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全球布局。
中国车企好像一夜间强大了。" 包围慕尼黑 "、" 攻陷汽车发源地 ",各种说法甚嚣尘上,显然很不理智。
目前销往欧洲的中国车有哪些?特斯拉中国工厂应该有一票,上汽 MG 有一定传统影响力,吉利领克占了些细分市场,东风纳米一款小电车叫达契亚春天,据说这两年卖的不错。其他国内主流的新能源车品牌销量不大,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仅仅只是起步。喊中国电动汽车威胁论,完全扯不上。
那么欧洲人怕什么?比亚迪、上汽要到欧洲建厂,包括去年巴黎车展比亚迪拿到 10 万辆欧洲租赁市场大单,这些消息大概足以扰动欧洲做为汽车工业母国的自尊。从 1886 年第一辆奔驰汽车诞生至今,毕竟过去 137 年,欧洲车企一直位居金字塔顶端,而中国车企在新能源赛道上建立的优势,正在动摇他们的根基。
中国车企扬帆出海,本身是市场内卷和技术溢出带来的正常逻辑。我们已经是全球新能源造车 " 高地 ",水往低处流,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卷成了花卷,转而放眼全球市场,可以说到处都是金子。不论是产能过剩力求全球拓张的硬实力车企,还是希望出海 " 找食儿 " 的零部件供应链公司,或者仅仅是 " 找故事 "、" 找概念 " 的少部分车企,去欧洲都符合逻辑。
但欧洲的反应和姿态不可避免。反补贴调查啥意思?你做补充可以,不能当主角,你一时优秀可以,不能一枝独秀。这种情况下,中国车企 " 出海 " 要更实际、更讲究策略,不要硬干蛮干。到人家的主场上当陪练,打草惊蛇又树敌过多,似乎并不划算。如果重新校准出海方向,主攻目标应该是哪里?
我认为,是中国身边的东南亚。
首先,东南亚气候温暖,很适合电动新能源车,续航、补能门槛不高;其次,人口超过 6 亿,新兴经济体,发展方兴未艾,文化上与中国同根同源,去年乘用车销量 349 万辆,增幅很快;最关键的,东南亚汽车市场霸主是日韩车企,本土品牌基本没有存在感,中国车企拥有新能源技术先发优势,用十年时间在东南亚 " 平替 " 日韩品牌,应该正当其时。
一个十八岁大姑娘和一位八十岁老奶奶,让你选,你选谁?对中国车企而言,深耕东南亚,以此为桥头堡,完成出海和新能源大转型,进一步确立智能电动的技术领先和成本优势,再辐射全球。这才是中国汽车出海的正路。
当年我们讲 " 三个世界 " 理论,孤立第一世界,联合第二世界,深耕广大第三世界,这一直都是中国全球治理的重要经验与路径。今天,中国汽车出海,方向要准,步子要稳,要坚持渐进而不是突进、冒进的全球战略,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只图面子,要做长远的生意,就要有长远的打算。
去第三世界不是 " 新马泰十日游 "。你得本地化设计、生产、服务,都得接地气,造工厂、造好车、造福当地用户,否则一锤子买卖肯定没戏。中国车企还必须战略协同,彼此配合,不冒失、不内斗,腦子要清醒,千万别像当年中国摩托败走东南亚那样,重蹈覆辙!
回过头来,进入欧美市场真正的时机是什么时候?应该是全球大势已定,汽车新能源智能化革命落地,中国车企昂首挺胸,要代表第三世界去 " 站着把钱挣了 "。那时候,哪里还有什么反补贴、反倾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