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汽車出海與歐盟反傾銷:第三世界,歡迎閲讀。
本文字數:1657 字
閲讀時間:15分鍾
"
世界太鬧騰,砌一堵圍牆吧!歡迎收看圍牆視界。今天要講的題目是《汽車出海與歐盟反傾銷:第三世界》
慕尼黑車展之後,汽車圈有兩種聲音持續發酵:中國震撼論和中國威脅論。
中國車企抱團兒參展,不但有整車,還有相當數量 " 三電 "、智能化零部件供應商,比亞迪展台面積超過了奔馳。這麼敲鑼打鼓、聲勢壯大,讓歐洲汽車業不淡定了。所以沒兩天,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要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實行反補貼調查。" 震撼 " 立馬變成了 " 威脅 "。
馮德萊恩原話是這麼説的," 全球市場現在充斥着更便宜的中國電動汽車。而巨額國家補貼人為地壓低了它們的價格。這正在扭曲我們的市場。"
她這話,前半句是對的,中國确實造出了地球上最便宜的電動車。但後半句肯定是錯的,比亞迪海豹在歐洲售價比國内貴了近一倍,5 萬歐元,40 萬人民币呢,它壓根不需要補貼,反什麼呢?
我一直説,單單自嗨是不行的," 卷到全世界 " 是中國車企的使命,新能源大變局要有全球視野,更要有全球布局。
中國車企好像一夜間強大了。" 包圍慕尼黑 "、" 攻陷汽車發源地 ",各種説法甚嚣塵上,顯然很不理智。
目前銷往歐洲的中國車有哪些?特斯拉中國工廠應該有一票,上汽 MG 有一定傳統影響力,吉利領克占了些細分市場,東風納米一款小電車叫達契亞春天,據説這兩年賣的不錯。其他國内主流的新能源車品牌銷量不大,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僅僅只是起步。喊中國電動汽車威脅論,完全扯不上。
那麼歐洲人怕什麼?比亞迪、上汽要到歐洲建廠,包括去年巴黎車展比亞迪拿到 10 萬輛歐洲租賃市場大單,這些消息大概足以擾動歐洲做為汽車工業母國的自尊。從 1886 年第一輛奔馳汽車誕生至今,畢竟過去 137 年,歐洲車企一直位居金字塔頂端,而中國車企在新能源賽道上建立的優勢,正在動搖他們的根基。
中國車企揚帆出海,本身是市場内卷和技術溢出帶來的正常邏輯。我們已經是全球新能源造車 " 高地 ",水往低處流,國内市場競争白熱化,卷成了花卷,轉而放眼全球市場,可以説到處都是金子。不論是產能過剩力求全球拓張的硬實力車企,還是希望出海 " 找食兒 " 的零部件供應鏈公司,或者僅僅是 " 找故事 "、" 找概念 " 的少部分車企,去歐洲都符合邏輯。
但歐洲的反應和姿态不可避免。反補貼調查啥意思?你做補充可以,不能當主角,你一時優秀可以,不能一枝獨秀。這種情況下,中國車企 " 出海 " 要更實際、更講究策略,不要硬幹蠻幹。到人家的主場上當陪練,打草驚蛇又樹敵過多,似乎并不劃算。如果重新校準出海方向,主攻目标應該是哪裏?
我認為,是中國身邊的東南亞。
首先,東南亞氣候温暖,很适合電動新能源車,續航、補能門檻不高;其次,人口超過 6 億,新興經濟體,發展方興未艾,文化上與中國同根同源,去年乘用車銷量 349 萬輛,增幅很快;最關鍵的,東南亞汽車市場霸主是日韓車企,本土品牌基本沒有存在感,中國車企擁有新能源技術先發優勢,用十年時間在東南亞 " 平替 " 日韓品牌,應該正當其時。
一個十八歲大姑娘和一位八十歲老奶奶,讓你選,你選誰?對中國車企而言,深耕東南亞,以此為橋頭堡,完成出海和新能源大轉型,進一步确立智能電動的技術領先和成本優勢,再輻射全球。這才是中國汽車出海的正路。
當年我們講 " 三個世界 " 理論,孤立第一世界,聯合第二世界,深耕廣大第三世界,這一直都是中國全球治理的重要經驗與路徑。今天,中國汽車出海,方向要準,步子要穩,要堅持漸進而不是突進、冒進的全球戰略,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只圖面子,要做長遠的生意,就要有長遠的打算。
去第三世界不是 " 新馬泰十日遊 "。你得本地化設計、生產、服務,都得接地氣,造工廠、造好車、造福當地用户,否則一錘子買賣肯定沒戲。中國車企還必須戰略協同,彼此配合,不冒失、不内鬥,腦子要清醒,千萬别像當年中國摩托敗走東南亞那樣,重蹈覆轍!
回過頭來,進入歐美市場真正的時機是什麼時候?應該是全球大勢已定,汽車新能源智能化革命落地,中國車企昂首挺胸,要代表第三世界去 " 站着把錢掙了 "。那時候,哪裏還有什麼反補貼、反傾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