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打工人能喝上9.9元一杯的咖啡,多亏了昆山,欢迎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道风物 (ID:didaofengwu),作者:伊森,题图来自:AI 生成
文章摘要
昆山短短 7 年内成中国咖啡产业之都,推动廉价咖啡普及。
• 昆山成为中国第一咖啡产业之都,市场份额占 60%
• 临近上海,昆山借力交通便利和低仓储成本发展咖啡产业
• 昆山用七年打造千亿咖啡产业链,展现强大适应与计划能力
当牛做马苦作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每一个早晨和中午,各大城市的写字楼附近,咖啡店的桌面上总会站满踩着白色凭条的咖啡,等待前来认领的打工人。我拿着一杯红色 logo 的冰美式匆匆走过,你浅喝了一口绿色 logo 的拿铁不停回看手机上的消息,他着急催问蓝色 logo 的 952 号卡布奇诺怎么还没好。完全不搭界的三个人,仅有的交集除了身上的班味,就是手里这杯咖啡了,因为它们有极大的可能性来自同一个地方——江苏昆山。
昆山最响的名头是" 中国第一县 ",连续 19 年位居中国百强县(市)第一名。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昆山如今还是" 国际咖啡产业之都 ",拥有全国 60% 的咖啡生豆烘焙量和 60% 以上的生豆进口量,也就是说全国每卖出三杯咖啡,差不多就有两杯来自昆山。做到如此规模,昆山人仅仅用了——7 年时间!?
一、从 " 中药汤 " 到打工人必备,咖啡是如何走进昆山的?
左手拿饼,右手拿铁。这是昆山早餐的配置之一。饼是蛋饼,可卷万物,有荤有素,丰俭由人,曾经作为一种便捷早餐,喂饱一众中学生空虚的胃口,现今成了排队才能买到的网红美食。很多人现在会选择买一杯咖啡来配蛋饼,用咖啡的苦和香,来中和蛋饼的甜辣和油炸物令人满足的罪恶感。两者结合,别有一番风味。
对今天的人来说,咖啡就是种饮料,想怎么喝就怎么喝。而最初咖啡进入昆山,还不是这样随意。
1986 年春节,一位挪威工程师来到昆山,当地一家企业为了招待客人,让对方感到宾至如归,特意从上海买来咖啡。服务员不知道这东西怎么喝,直接冲了一盆端上了桌,看起来大概就像是一盆中药汤,一桌人都傻了眼。昆山人和咖啡的相遇有点尴尬,而当时的昆山人也更不会想到,这种稀罕物会在日后变成打工人的刚需饮品。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昆山共有 500 多家各类咖啡馆,咖啡随处可得。不少咖啡店用的还是本地烘焙的咖啡豆。柴王弄、聪明弄、县后街,这些最本乡本土的街巷里,几步就是一家咖啡店,体感上店铺密度堪比上海最 city 的地方,还有连续几家店铺都是咖啡店的 " 盛况 "。走在这里,总能看到三三两两陷在露营椅里喝咖啡的人。
变成" 大咖 " 城市,昆山的咖啡馆也有了各种各样的形态。有的咖啡馆开在航天科普馆里,有的咖啡馆开在陶艺馆里,有的咖啡馆顶着一个茅草屋顶,有的咖啡馆开在侨乡的红顶西式建筑里 …… 位于千灯古镇的歇马桥村,更是变身 " 咖啡村 "。
走在江南的古村中,刚刚下过雨,脚下的青石板青色更浓,显得斑驳的白墙愈旧,树梢未经修饰,胡乱压在黛瓦上,完全一副放松的样子。小河还是像以前一样那么流,只是背景音多了几种,豆子哗啦哗啦落进机器,研磨发出嗡嗡的声音,水蒸气 " 呲 " 的一声,热水随之冲过咖啡粉,引出丰润的油脂,香气溢出,融进湿润的空气中。
江南,咖啡,看似遥远的两种事物因全球贸易紧密结合在一起,也让在昆山喝一杯咖啡,成为咖啡爱好者的盛宴。
去一趟咖啡展,仅仅喝杯测(试饮)就足够喝到凌晨三点还瞪着眼睛。一场咖啡展会上,可以看到来自各地的五百多家咖啡企业同时亮相,展台上摆满不同品类的咖啡豆。毕竟,昆山已经与巴西、菲律宾、哥伦比亚等 15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咖啡生豆贸易关系,来自世界各大洲咖啡主要产地的各类咖啡豆在昆山都可以找到。
咖啡生豆在这里褪去生涩,由黄中泛青变为肉桂色或者棕褐色,由一味的青涩,衍生出香水月季、蓝莓、橙子、坚果、巧克力、焦糖、丁香等等不同的风味,好像把一座植物园塞进了一颗豆子里。咖啡豆在昆山走了一遭,才最终奔赴各地,灌进打工人的 " 发动机 "。
包括中国首个以咖啡豆为主题的展会在内,这里有各式各样的咖啡活动。一年一度的昆山咖啡文化节上,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咖啡师一展身手。
同时,咖啡还和昆山的传统非遗昆曲结合在了一起,不仅现场上演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的剧中形象还印上了咖啡杯。
一面是传统与本土,一面是现代与国际,开放的昆山展示着自己融汇的姿态,背后则是一个" 昆山速度 "的故事。
二、" 中国第一县 ",怎么成为 " 中国第一咖 "?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视察昆山后,曾留下" 昆山有玉,玉在其人 "的评价。就好像每年秋天第一个吃螃蟹,住在阳澄湖边上的昆山人总是喜欢走在前面,咖啡产业 " 无中生有 " 正是体现昆山人那股拼劲和闯劲的最佳案例。
昆山历来和上海渊源极深,就连喝咖啡这事也不例外。昆山得名自小昆山,而这座山峰经历长期行政区划演变,如今属于上海松江,可见其关系之近。昆山得以成为世界咖啡之都,绕不开的一点优势就是临近上海。
上海,中国最早的国际化都市之一,1910 年的《上海指南》就已经将 " 咖啡 " 列为游沪必须体验的项目之一,咖啡可以说已经融入上海人的血脉。据《2024 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统计,2023 年,上海全市一共有咖啡馆 9553 家,数量全球领先,堪称全国第一 " 咖啡腦袋 "。上海作为经济中心,企业众多,有着足够大的咖啡消费需求。正是看到巨大的市场潜力之后,昆山决心入局咖啡产业。
上海还为咖啡豆的运输提供了巨大便利。来自世界各大产地的咖啡生豆,在上海港卸船装车,很快就可以运到昆山。在这里,一座储存量 5 万吨的亚太咖啡生豆分拨中心正在静静等待豆子的到来。这也是我国首个专业化恒温恒湿咖啡生豆储存库,昆山人凭此又静悄悄拿下一项第一。
昆山仓储成本相对低廉,这对于咖啡企业也充满了吸引力。在此之前,只有头部咖啡企业才有能力自建仓储,而亚太咖啡生豆分拨中心的投用,使得中小企业可以直接在当地交易生豆,成本大大降低。这无疑为吸引更多企业集聚,进而发展咖啡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临近市场,交通便利,仓储廉价,昆山就像是上海旁边一座巨大的咖啡馆,从储存、筛选,再到烘焙,一整条产业链,为咖啡爱好者提神醒腦。
上海是大市场,但不是整个市场,昆山人要做就做到最好,把咖啡产业做大做强。昆山咖啡就近销往上海,更借着上海便利的交通优势销往全国乃至全球。如今昆山已有 100 多家咖啡企业,既有国际咖啡大品牌,也有本土崛起的后起之秀。" 全球好豆汇聚昆山 " 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各种价位,各种口味,昆山都能满足你的需要。
从生豆交易开始,昆山的咖啡产业逐渐向咖啡设备、品牌销售、包装材料等上下游不断延伸。从一颗咖啡豆到一杯咖啡,围绕咖啡的所有环节,将来在昆山都会有产业落地。昆山的产业门类齐全,常常是一个产业园就是一条产业链,一座写字楼里面,上下楼就是上下游。昆山规上工业总产值已连续 3 年破万亿元,这样深厚的产业基础,也是昆山人敢于从零开始打造咖啡产业的底气。
产业兴盛,人的因素不可忽视。昆山经济崛起之路上,流传着一个筆記型電腦的故事。
当年,昆山招商引资的工作人员,为了建设筆記型電腦产业,特意拆开了一台电腦,所有零件摊在会议室桌子上,一个一个零件比对,哪个零件本地不产,就招商对应的企业,最后建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咖啡同样如此,昆山人从零开始,用七年时间打造一条千亿级咖啡产业链,既有面对商机的随机应变,也离不开这种超强的计划性,堪称P 人强适应能力和 J 人强计划性的结合体。
传统上,昆山是个农业大县,曾有 " 产量不高、贡献不小、收入不少、生活蛮好 " 的说法,说的就是靠农业禀赋,当地人就可以过得不错。比如阳澄湖大闸蟹,就是昆山最有名的特产。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苏南各地经济突飞猛进,昆山的小富即安逐渐开始落后,昆山人坐不住了。
周边县市,靠着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形成了 " 苏南模式 ",昆山不盲目照搬,而是走出了自己的道路,那就是依靠招商引资,搞外向型经济,这可以说是昆山今日可以形成咖啡产业的起点。P 人性格随机应变之后,J 人性格的计划性强开始发威。
缺乏支持,那就自筹资金办开发区,凭借自费兴建开发区的模式,借助东临上海的区位优势,昆山愣是打开了开放之门,有了之后的经济飞跃。昆山已集聚来自 80 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其中台资企业贡献了昆山进出口总额的 70%。大量台胞来到昆山安家落户,使得昆山形成" 宝岛又一村 "等各类其他地網域文化类型的街区。江南腹地,吴侬软语之中而今也有闽南话此起彼伏。
最近,昆山提出要在 2035 年成为中国第一个 GDP 破万亿的县级市。能够多年蝉联 " 中国第一县 ",还把一个产业从零开始做到千亿规模,昆山有这个底气。在昆山百花齐放的工业门类中,咖啡产业还是 " 小字辈 "。对昆山来说,小小咖啡豆,内有大乾坤,新的传奇未完待续。
数以吨计的咖啡豆由昆山启程,分赴各地,进入大大小小的咖啡店,陪伴打工人的清晨,午后,傍晚,甚至夜晚,帮你在寒风里暖暖手,在暑热里醒醒神。咖啡,牛马的工作伙伴,社交帮手,摸鱼搭子,生活调味,每个人都能喝出不同的滋味。
参考资料:
《2024 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
《一位从业者眼中的 " 昆山咖啡人 "》证券时报王一鸣梅双
《小小豆子成就千亿级产业,昆山:一座串 " 豆 " 成链的咖啡之城》扬子晚报张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