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安徽85后,逆袭共享单车第一股,欢迎阅读。
奶茶、咖啡、酱油、保健品,拼命挤向资本市场。
一个昔日造成社会资源巨大浪费、玩家死伤无数的破碎风口,要卷土重来了?
投资家网获悉,资本快遗忘的共享单车赛道近日传出大消息," 共享单车第一股 " 永安行发布公告称," 公司实际控制人孙继胜正筹划股份转让事宜,作价 15 亿元。转让完成后,哈啰创始人杨磊将成为永安行实际控制人。" 而入股许久的蚂蚁集团,有望套现离场。
交易达成," 哈啰创始人杨磊买下永安行控股股权 " 也将成为 2025 年资本市场的一个 " 神奇 " 案例。创投圈,至今仍难忘记,共享风口火爆时的疯狂。哈啰曾与摩拜、OFO 并称 " 共享单车三巨头 "。但随着摩拜卖身、OFO 创始人跑路,泡沫破裂的共享风口退出了历史舞台。
哈啰则依靠 " 大树 " 蚂蚁集团,艰难活了下来。2021 年,哈啰计划赴美 IPO,但因全球资本 " 不看好只会烧钱的共享单车 " 使得哈啰的 IPO 美梦破碎。这次,哈啰创始人与永安行的交易,更像是共享单车的 " 曲线 " 逆袭。埋葬资本、拖欠押金的共享风口,有新故事了?
01
一位创投圈老媒体人直言," 共享单车称得上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的最大风口,没有之一。"
" 一排排废弃的共享单车在草坪上堆积如山。" 这一幕让深耕一级市场的 VC/PE 无比 " 内疚 "。 很多投资人甚至不敢回忆," 投了共享单车 "。风口破灭,则让 VC/PE 经历了惨痛大洗牌。" 那波太伤了,一批知名投资人消失,共享单车的头部玩家退隐的退隐,跑路的跑路。"
据说," 共享单车三巨头之一 OFO 拖欠押金的问题,仍未解决。" OFO 成立在共享风口未爆发的 2014 年。当时,资本还不懂 " 投硬科技 ",觉得共享单车会是个规模庞大的好生意。有投行人士算过一笔账," 中国有 10 多亿人口,如果每人骑一次共享单车,市场难以估量。"
一位 VC 投资人分析," 共享单车最大的优势是,弥补汽车等地上交通工具无法到达的场景,更关键的是,单车是低碳环保的绿色交通工具。" 那会,每次聊到共享单车 VC/PE 兴奋异常," 骑车还能健身,多好啊。共享单车不光会是最大出行风口,还与其它赛道紧密融合。"
2016 年,在 VC/PE 的 " 共同 " 造势下,共享单车替代 O2O 跃升第一大风口,掀起了 " 万物皆可跟风共享 " 的热潮。风口之下,摩拜、OFO 火得一塌糊涂。让老媒体人记忆犹新的是," 共享单车火的时候,一周能参加几场发布会。开发布会的频次,比大忽悠贾跃亭还多。"
共享单车发布会,发布什么?" 先交 299 元押金,单车骑回家。" 虽然,这样的要求是 " 霸王条款 "。可在共享单车火爆时," 大家是愿意付押金的,满大街骑着共享单车是潮流。"
资本看到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 一边收押金,一边赚骑行费用,更疯了。"摩拜、OFO 在创投圈更是缔造出 " 攀比融资、估值 " 的奇特画面。" 这边拿了腾讯、高瓴的钱,那边马上引入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小米集团。" 估值相互较劲,投不进来的 VC/PE,眼红了。
共享单车估值水涨船高,投不进去。资本想到了 " 万物皆可跟风共享 ",一时间 " 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汽车、共享电驴、共享伴侣等概念呼之欲出。" 原本不在共享风口的其它公司也眼红了。" 成人用品独角兽 " 他趣,尝试切入 " 共享伴侣 ",结果翻车了。
毫不夸张的说,当年共享风口资本炒作的夸张程度放在今天远不是其它风口能比的。
疯了几年,大厂扛不住了,共享单车繁花背后,亏得一地鸡毛。
02
" 除了烧钱和押金 " 共享单车的租车模式根本支撑不了不断扩张的商业征途。
资本对应着扩张。资本入局行业越快,商业化越慢," 把钱花出去,先做第一,挤掉对手,再把钱赚回来。" 可共享单车的头部玩家,都是这么想的,但无尽烧钱较劲是不可能的。
2018 年,摩拜卖给美团结束了长达多年的资本、资源消耗战。这笔交易,美团花了 27 亿美元,赚大发了。2017 年,摩拜 E 轮融资投后估值近 40 亿美元,27 亿美元就 " 贱卖 " 说明,大厂、VC/PE 真耗不起了," 它们宁可血亏套现,尽快远离这个烧不出希望的共享风口。"
按理来说,超多资本加持的共享单车应该去二级市场找股民接盘。投了那么多钱,大厂、VC/PE 首先考虑的是 IPO。有观点说," 共享单车的拉胯业绩很难 IPO,A 股、港股、美股用脚投票。" 实际上,摩拜卖身时已是烂摊子,年化亏损超 30 亿元,累计负债超 10 亿美元。
美团若不是考虑多元化布局,拿下单车出行市场,不继续融资的摩拜估计就破产了。摩拜多少有个 " 圆满结局 "。长期较劲的 OFO 不太幸运。没大厂想接盘共享单车,OFO 欠了一屁股押金,创始人跑路美国。" 押金退还问题拖到 2025 年,用户等押金等的头发,快白了。"
一个卖身,一个跑路。共享风口在激愤中破灭,VC/PE" 谈共享色变 "。" 共享单车三巨头 " 倒下两个,最后一个哈啰低调求生。共享风口时代,哈啰很幸运,它们在杭州起家,完美避开了摩拜、OFO 的北上广大战。声势上不及摩拜、OFO 的哈啰,靠着蚂蚁集团、复星、深创投等 " 顶流 " 机构融资,坐上了 " 共享单车三巨头 " 第三把交椅,遥望 " 两个老大打架 "。
这里很有意思,蚂蚁集团投了 OFO,又投了哈啰。" 钱太多,没地方花?" 据一位曾经跟踪共享单车的媒体人透露," 阿里系的投资特点是,习惯派人入驻创业公司共同管理,OFO 创始人太个性了,完全不把投资人当回事。所以阿里系押宝了哈啰,主打一个创始人听话。"
安徽 85 后、哈啰创始人杨磊确实是个 " 听话 " 的人。资本不想哈啰卷入战争,他就带领团队老老实实的悄悄发展。杨磊明白 " 背靠大树好乘凉 "。多轮融资,蚂蚁集团当上了大股东。
哈啰接入支付宝,一路顺风顺水。其实在共享风口破灭前," 共享单车三巨头 " 之外的一家公司率先完成了资本化,它就是 "To G" 业务起家的永安行。同样是搞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三巨头 " 及共享风口走的是服务 C 端路线,永安行是让地方买单,这让它们偏安一隅。
2016 年,永安行靠地方部門采购,做到了中国超 50% 的市场覆盖。次年,永安行登陆 A 股,赶在 " 共享单车三巨头 " 之前 IPO,成为 " 共享单车第一股 " 亦是共享单车的资本绝响。
03
" 永安行上市了,共享风口完蛋了。"
后面的共享单车玩家,难有资本化机遇。
2018 年,上市一年的永安行故事就不好讲了。财报显示,永安行营收 8.45 亿元,同比下降 19.87%,净利润 1.19 亿元,同比下降 76.89%。
2019 年,共享风口破灭,同行基本销声匿迹,永安行又行了。 公司实现营收 9.36 亿元,同比增长 6.56%,净利润 5.01 亿元,同比增长 306.13%。但这仅是昙花一现。2020 年起," 全球黑天鹅 " 袭来及资本转向投硬科技,永安行交出了净利润由正变负的财报,亏损 3 年。
永安行苦中作乐,哈啰负重前行,蚂蚁集团不甘寂寞。投了 OFO、哈啰,蚂蚁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 " 上海云鑫 " 是永安行的股东。够热闹吧,蚂蚁集团凭借一己之力给 " 共享单车风口续命 "。别的大厂不玩了,蚂蚁集团支撑着共享单车梦。2021 年,永安行在 A 股如履薄冰,哈啰拾起 " 接力棒 " 把蚂蚁集团的共享单车梦寄托给美股,计划赴美 IPO,然后梦碎 IPO。
" 美股根本就不相信共享单车的故事。" 为何?美国本土最大短租共享出行平台 Lime,2025 年也没 IPO。 而且 Lime 共享单车的故事在美国早就讲不下去了,这家独角兽转型了共享滑板车、电动单车、共享汽车,但故事不好讲,Lime 的估值持续暴跌,坑惨了全球 VC/PE。
美股没机会了,回到 A 股、港股 IPO 难上加难。业绩方面 " 老大难 "。哈啰的招股书显示,2018 年、2019 年、2020 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21.14 亿元、48.23 亿元、60.44 亿元;同期净亏损分别为 22.08 亿元、15.05 亿元、11.34 亿元。招股书的数据有点老,可哈啰显然比永安行要艰辛许多。这样的数据,没资本、风口的加持,哈啰想顺利 IPO 简直难如登天。
哈啰是想办法上市,永安行是想办法转型变身 " 氢能单车第一股 "。 2022 年,永安行申请的 " 氢能自行车 " 专利获授权。永安行实际控制人孙继胜在江苏常州的一场活动上宣布," 永安行氢能自行车 Alpha 系列上市。" 该车是采用低压储氢和换氢技术的中国首款氢能单车。
这车是面向 C 端的,有人骑过没?2025 年,永安行预计 2024 年净利润亏损 5500 万元 -8000 万元。" 氢能自行车 " 的故事很大,永安行还没赚到钱," 大家坐不住了 "。最近,永安行发布公告称," 公司实际控制人孙继胜正筹划股份转让事宜,作价 15 亿元。转让完成后,哈啰创始人杨磊将成为永安行实际控制人。" 而入股许久的蚂蚁集团,有望套现离场。
杨磊终于圆了上市梦,共享单车泥足深陷的蚂蚁集团长舒一口气,可以安心搞 AI 了。 利好提振下,永安行斩获 " 四连板 ",市值 53.55 亿元。不过,永安行最新回应称," 目前及未来 12 个月内不存在筹划哈啰重组上市的安排。"也就是说,一年之内,永安行业务上不会和哈啰合并,两家公司各搞各的。让位永安行的孙继胜透露," 不会退出公司。" 他要拥抱 AI。哈啰也在拥抱 AI,搞出哈啰云平台。此外,哈啰还打造了 " 小哈换电 " 靠拢新能源。
"AI、新能源 ",风口破灭的共享单车,有了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