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无招“杀”回钉钉,欢迎阅读。
文 | 听潮 TI,作者 | 郭佳怡,编辑 | 张晓
出走四年多后,陈航(花名无招,以下称无招)重新 " 杀 " 回钉钉。
3 月 31 日晚间,36 氪报道称,阿里巴巴集团拟收购无招创办的 " 两氢一氧 " 公司的投资人股份,交易完成后,无招将出任阿里集团钉钉 CEO,原钉钉 CEO 叶军将回归阿里集团。
另一家科技媒体甲子光年也提到,该消息得到了钉钉内部员工的确认。
阿里过去几年频繁的组织架构调整、人事变动下,钉钉呈现出新变化似乎并不奇怪。
但用一场收购将离职的原业务一把手重新召回,这样的选择以往在阿里没有先例。甚至在全球范围内的商业公司里,这样的先例也少之又少。
稍微有点接近的是早些年的华为和李一男。
2000 年从华为离职创办港湾网络时,李一男已经是华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常务副总裁,外界将他视作任正非的接班人。但后来因港湾网络触及到了华为利益,任正非先是 " 狙击 ",当时在内部还成立了 " 打港办 " 针对李一男,没过多久华为用 17 亿元收购了港湾网络,将李一男重新召回公司。
重新回归的李一男还是华为的首席电信科学家、副总裁,但短短两年后,便从华为黯然离职。
不过很显然,华为早些年收购港湾网络并召回李一男,跟现在钉钉的变化,只是表面上看起来相似,在逻辑上却全然不同——
华为当时更多的是做业务防御,不见得多需要李一男。
阿里恰恰相反,它不见得多需要两氢一氧,但当下的钉钉,需要无招。
01 无招有什么?
2020 年从钉钉 CEO 的位子上被调离之前,无招一度认为,自己这辈子只会一直做钉钉。
那一年,钉钉的对外口径里,用户数超过了 3 亿,有超过 1500 万家企业组织在钉钉上开启了数字新基建。
无招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功臣。
回过头看,早期钉钉的产品搭建、获客思路、竞争策略,都是无招主导的。
刚开始做钉钉那两年,无招曾说,钉钉代表着阿里的第三次创业,他们拥有独立的文化基因和环境," 这次是产品导向,真正做产品 "。
他也在另一个场合提到过,希望证明阿里可以改变自己的基因,并在一个自己并不擅长的领網域也取得成功," 钉钉跟阿里的基因不一样,越来越产品导向,这跟阿里之前的基因可能是不一样的。"
也因此,从一开始,钉钉就是冲着中小企业的需求痛点去做的,甚至可以叫 " 共创 "。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是,钉钉也差点 " 胎死腹中 " —— 2014 年无招已经定下了做企业社交产品的方向,但迟迟未找到突破口,甚至他 " 内心已经盘算怎么结束这个项目 " 了。
这时,一位同事提到了康帕斯,提议去聊聊。
结果对方反映了很多企业办公痛点,比如他们曾差一点就要花 40 万元购买 OA 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但被冗长的系统部署时间劝退。
无招后来说,这些痛点给了团队灵感,钉钉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死死抓住了这家公司。
另外的桥段里,钉钉也会进入那些规模甚至不到 20 人的小企业,观察痛点。
" 比如每天早上的打卡,很多员工打完卡再出去买早餐,更费时间。我们问老板,为什么不能让员工买完早餐回来打卡。老板说不是完全不能允许,只是不标准化无法操作。" 无招曾如此回忆。后来钉钉给出的打卡方案,能让员工在某个楼层、停车场、某个区網域等一定范围内即可完成打卡。
这也是为什么,起初那几年,钉钉的迭代速度尤其快—— 2015 至 2016 年,钉钉大大小小的更新加起来有 20 次之多。
过程中,钉钉自然而言地,将目标客户更多聚焦在了中小企业身上。
2016 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无招说他当时最大的压力是如何更快的发展," 因为有 4300 万中小企业,不可能所有的企业都用钉钉吧 ......"
无招也曾在公开场合说过,钉钉的使命,是要把阿里的工作方式带给中国的千万中小企业。
钉钉早期的这些慢功夫、笨方法,有着强烈的无招个人风格。
晚点 LatePost 曾报道,在钉钉内部,有员工认为无招是个 " 理想主义的疯子 ",他脾气暴躁,对产品要求极为严苛。他也曾逢人便推荐钉钉,乃至包子摊老板、幼儿园家长、记者,等等。
无招同时还是个工作狂,并把这种风格带到了团队——据说他一天工作往往超过 15 个小时,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凌晨是常事。
甚至据媒体报道,早些年拼多多有段时间定点挖阿里的人,但最喜欢钉钉的人,因为不嫌弃拼多多的工作强度。
有个段子是,拼多多看中一个钉钉的人,怕他临时反悔,于是先和对方打招呼说多多的强度大,钉钉的人听完哈哈一笑,你们这强度比钉钉差远了。
无论如何,在无招的带领下,钉钉还是杀出了重围,它一边帮助阿里从 " 来往 " 的失落中走出,另一边也在帮助阿里在企业级市场先下一城。
02 无招不在的日子里,钉钉过得怎么样?
后来,随着钉钉越做越大,阿里的野心也越来越大。
并非无招没有野心,不然他也不会每天工作超过 15 个小时了,不然更早之前在产品的 P8 和技术的 P9 中间,他也不会选择级别更低的产品向职位。
但阿里的野心和无招的野心并不一致。
" 当年集团要云钉一体化,我只能离开。"2023 年无招在接受腾讯深网采访时如此说道。
他说," 公司的目标客户变成了各种大企业,而钉钉的使命一直是为中小企业而生的,在战略方向上我和集团有些不一致。但钉钉始终是集团的,以集团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
这背后,2020 年 6 月,阿里云提出 " 云钉一体 " 理念,将阿里云比作个人电腦,钉钉比作一个面向企业的作業系統,上面则针对不同垂直行业 " 开发 " 和 " 安装 " 不同应用——本质上是将钉钉作为阿里云的一个获客渠道和平台级应用。
图 / 西南证券
没过多久,新的调整也随之而来。
阿里成立了大钉钉事业部,还将分散在各处的阿里云视频云团队、办公协作軟體 Teambition、政企云事业部、宜搭等团队全部装入钉钉。同时钉钉还新成立了 " 智能协同与视频云事业部 "" 行业钉事业部 "" 政务中台事业部 "。
这轮调整中,无招也被调离了,接替他成为钉钉新任 CEO 的是当时阿里企业智能事业部负责人、政务钉钉负责人叶军。
自那以后,钉钉的变化显而易见。
重点关注的指标变了。钉钉的核心指标不再只是 DAU 了,叶军把指标切换成了收入和活跃企业数;
重点关注的客户群体变了。以往钉钉更关注中小企业,但叶军治下,钉钉希望能服务更多的中大企业。为此叶军还组建了一支 "A1000 团队 ",为各行各业的前一千家中大企业提供服务;
钉钉 to B 的战略也更纯粹了。叶军主导关掉了当时的点点虫、Real 如我等 to C 的产品,也停掉了钉钉自研的一系列軟體和硬體产品。
钉钉的这些变化,源于叶军的思考。
他此前曾对媒体表示,接手钉钉一段时间后,他发现钉钉最大的问题就是价值不够深。"to B 是很难迁移的,但如果有用户额迁移,本质上两个原因:第一我们价值不够深,他觉得搬也很容易,一个礼拜就办好了;还有就是我们的服务不够好。"
具体怎么做深价值?
从钉钉过去几年里的转变,无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客户分层。2022 年 3 月钉钉全面开始商业化时,就明显开始针对大、中、小客户进行分层,面向不同体量的客户提供针对性的商业化版本。
当然,重点还是大客户。那段时间里钉钉还找来了阿里副总裁库伟担任钉钉 COO,主导大客户战略——库伟加入阿里前,曾任中国联通市场部副总经理、联通华盛总经理,政企大客户经验丰富。
这也无可厚非,参照海外 SaaS 厂商的发展路径来看,业务延伸从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拓展也是必然趋势。
比如 Salesforce,2003 年时客户群体还集中在中小企业,为它带来了 5.1 亿美元营收;但到了 2015 年,客户群已经集中在大型企业,带来的营收是 53.7 亿美元。
第二,加速 PaaS 化。
先是 APaaS。2020 年钉钉 6.0 版本更新时,宣布其更新为企业协同办公平台和应用开发平台,同时推出了钉钉宜搭等低代码开发工具,目的是降低钉钉平台上应用开发的门槛。
到 2021 年结束时,钉钉上的钉应用数增长了 5.56 倍,低代码应用数超过了 240 万,开发者数量也超过了 190 万。
紧接着是 BPaaS。因为钉钉发现,低代码只能解决应用大量创建的问题,但不能解决应用被高频使用和应用之间互相连接的问题。
为此钉钉又在 2022 年发布了酷应用,让业务流程能以卡片的形式在群聊中完成和被转发。
如今看下来,叶军时代钉钉的变化,其实也指向了另一个关键词:商业化。
事实上 2022 年 3 月钉钉开始商业化时,商业化路径与上述每一个变化都相关——除了面向不同体量客户的基于订阅模式的底座 " 三专 " 之外,还有基于平台生态之上的 "ISV 佣金 "" 硬體销售 +SDK 税收 ""ISV 服务包 "。
理论上看起来,叶军想要的将价值做深和商业化,其实形成了闭环。
但现实看下来,钉钉的商业化进展其实中规中矩。
去年 11 月 14 日,钉钉披露,阿里 2025 上半财年(2024 年 4 月 1 日 -9 月 30 日)统计周期,钉钉 ARR(年度经营性收入)突破 2 亿美元。
在那之前,2024 年春节前后的飞书全员会上,飞书 CEO 谢欣提到,2023 年飞书的軟體订阅收入超过了 2 亿美元,同比实现了翻倍增长。而且这 2 亿美元的订阅收入还均来自外部客户,并未计算字节内部的使用情况,可能也没有包含部署和定制化的费用收入。
03 现在的钉钉需要什么?
如果说从阿里离开时,双方对钉钉的战略方向不一致是主因,如今无招的回归,原因很可能是,双方对钉钉未来的战略方向又一致了。
一位不愿具名的阿里集团知情人士向财经杂志透露,无招和阿里集团高层之间,就钉钉未来的 AI 转型已经达成了共识。双方想法高度契合,这是无招回归钉钉的重要前提。
然而,将时针拨回到两年前,无招也有过一次回到阿里的机会。
当时,阿里还在持续变革,8 月份阿里宣布了钉钉将不再由阿里云智能分管,而是由阿里直接管理。
紧接着的钉钉生态大会上,无招也作为神秘嘉宾出场,在演讲中重申了 " 钉钉本质上还是要做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钉钉 "。
同一时期里,无招回归阿里的传言流传开来。8 月初由饿了么的高管向腾讯深网证实,集团确实希望无招回来;8 月末,雷峰网在报道中提到,阿里正与 HHO 进行收购谈判,意在收编无招及其核心团队。
当时无招拒绝了。" 我是管理业务出身的,一个大企业里的管理者,这次管这个业务,下次换个业务,下次再换一个业务,只能螺旋式上升和成长,而我希望把一个事情做透,于我而言,钉钉也没达到我想要的那个状态。" 他对媒体这么说道。
如今时移世易,当大模型的风越吹越热,AI Agent 迎来大家口中的 " 元年 ",钉钉有没有达到无招想要的状态不得而知,但肯定的一点是,他能回归、选择回归,就说明了一点:
阿里希望他能带着钉钉在 AI 时代继续打胜仗,无招也有底气,能将钉钉做到更好。
AI 时代的阿里,某种程度上已经理清了接下来集团 "AI to B""AI to C" 的关键入口,其中钉钉在 "AI to B" 中的入口地位已然被强化。
" 集团另一块非常重要的 to B 资产是钉钉。在我们看来,未来在企业端会有非常多用 AI 重塑企业内协作、协同的场景和机会。钉钉是我们最重要的、面向 to B 领網域的 AI 应用。" 此前的财报电话会上,阿里巴巴集团 CEO 吴泳铭这样说道。
十天前的 "AI 创业 N 次方 " 生态大会上,钉钉一定程度上也指明了接下来的走向:面向 AI Agent 时代,它希望构建起一个更完整的 AI 应用开发生态,加速探索 AI 应用在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落地。
那次大会上,钉钉还提出了一些扶持政策,比如针对开发者 " 免佣金、免保证金、免算力费 " 等等。
某种程度上,你甚至可以将钉钉现在的 AI 转型看作是又一次创业,它需要尽快走出舒适区,不再守成而是讲出新故事。
到这一阶段,钉钉需要的不再是守成之将,而是能冲锋陷阵、开疆拓土的开拓大将。
无招证明过这一点,他先是最熟悉钉钉的人,也是在早期的拓荒阶段带领钉钉打过胜仗的人。早些年,他也曾被评价 " 作风彪悍 "" 个性强硬 "。
只是,比起十年前那家甚至集团员工都不知道的、能够一点一点从客户中挖掘需求来推进产品由不好变好的钉钉,无招现在面临的挑战显然只会更大。
他不会像十年前一开始那样几乎没有包袱了,钉钉也不像当时那样,有相对 peace 的竞争环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