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315专题:“轻医美”祛魅,“新氧们”的合规与利益博弈困局,欢迎阅读。
文 | 螳螂观察,作者 | 静婕
每个早晨小心翼翼站上体重秤,小小的涨幅都会影响接下来一整天的心情;忙碌了一天,下班回家刚躺上沙发,却又被社交媒体上潮水般涌来的 " 完美身材 " 照片压得喘不过气……
在 " 容貌焦虑 " 裹挟下,越来越多人开始 " 入坑 " 轻医美项目。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 年中国生活美容及轻医美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 年至 2023 年,中国轻医美市场用户规模不断增长,在 2023 年用户规模达 2354 万,预计到 2025 年将达到 3105 万人。
用户规模的持续增长,也带动了整个轻医美市场的快速发展。据企查查显示,近十年,我国医美相关企业注册量呈持续正增长态势。2023 年,我国医美相关企业注册量达 4.66 万家,同比增长 38.61%;预计到 2026 年,我国轻医美市场规模将突破 3000 亿元。
轻医美市场的一片繁荣,可奇怪的是,不知道从何时开始," 打一针就能变美 "" 午餐时间焕肤 "" 让变美像喝咖啡一样简单 " 逐渐变成了轻医美的 " 代名词 "。
当轻医美以 " 美容快消品 " 的姿态席卷市场,一场关于医疗本质与商业利益的博弈正在激化。
轻医美,成消费纠纷 " 重灾区 "
最初,轻医美概念是为了与手术类美容项目区分开来。
它主要涵盖瘦脸针、玻尿酸填充、水光针等注射类项目,以及光子護膚、热玛吉、超声刀等光电类项目。相较于传统医美,轻医美呈现出 " 小而美 " 的特点,具备恢复快、治疗过程短且术后效果显著的优势。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轻医美原本的概念开始被扭曲," 医 " 的属性被缩减,而 " 轻 " 的特质开始被放大。
在很多被荼毒的消费者眼里," 轻 " 意味着操作简单,价格划算;" 轻 " 则不涉及太多设备和仪器,通常只需要几个注射器、几块纱布即可;" 轻 " 也透露出即使操作不当,也大不了 " 肿一圈 "" 红一块 "" 痒几天 ",不会伤人性命的讯息。
正是因为这些对 " 轻 " 的放大解读,催生了种种乱象。
一方面是低价引流,高价宰客的问题。" 水光针 126"" 光子護膚 76"" 刷酸 69" ……打开美团,在 " 医学美容 " 栏目下可以发现,多家医疗美容机构在该平台上推出了低价团购套餐,有的项目消费量高达 4000+。
(图源:美团)
然而,在产品评论区可以发现,很多消费者被团购页面的低价吸引后,实际到店却被工作人员告知该产品没有了,推荐价格更高的,亦或者是需要加钱才能享受完整服务。
上海消保委的通报也显示,美容、医美等相关投诉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以低价为噱头吸引消费者,实际消费时却以多重话术诱导加价下单。
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市场的公平交易原则,破坏了市场的诚信环境,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阻碍了医美行业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号称操作简单、恢复快的轻医美,引发的医疗事故数量并不亚于传统医美。
打水光针导致溃烂、祛斑出现感染、做光子護膚出现皮肤过敏、除皱致使左右脸不对称、熱賣的肉毒素又被查出假货…… 2023 年,仅上海市消保系统受理的美容、医美等相关投诉,就高达 9773 件。
以 " 互联网医美第一股 " 新氧为例,在黑猫投诉上,就有不少负面声音。有网友表示,通过新氧平台购买的美白针是假货;还有消费者在新氧门店花 28000 注射了胶原蛋白后,出现了眉弓凹凸不平,左眉上注射的材料还往下跑等问题……这些医疗事故和纠纷,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给医美行业的声誉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图源:黑猫投诉)
一旦出现医疗纠纷,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可能会遭遇诊所的推诿扯皮,难以获得合理的赔偿和解决方案。比如,有的消费者在出现问题后,要求退款却遭到拒绝,诊所只同意退一部分款项,还要求消费者接受其他不合理的处理方式 。
除了这些,在部分机构 " 医美自由 " 的诱导下,一些消费者可能会盲目跟风,超出自己的经济能力进行消费。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 " 美容贷 " 相关投诉,共有 1617 条结果。据黑猫大数据中心显示,涉及美容贷的投诉占医美行业投诉约 20%。其中,有消费者反馈自己在网上看到体验祛痘的项目,到店却被推荐了 " 美容贷 ",反背上了 2 万元的贷款。
这些乱象背后,是平台与机构对利益的疯狂追逐,以及对医疗底线的肆意践踏,消费者被推上赌桌,而筹码正是他们的健康与容颜。
行业乱象不断,谁在制造 " 美丽陷阱 "?
曾因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而广受关注的轻医美,近年来却频频翻车的背后,其实也是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受到社交媒体上各种医美广告的影响,现在许多消费者对轻医美存在着错误的理解,他们被 " 轻 " 的表象所迷惑,忽视了其背后的医疗属性和潜在风险。
这种错误的认知,使得消费者在选择医美机构和项目时,往往缺乏足够的谨慎和理性。他们可能只关注价格和宣传效果,而忽视了机构的资质、医生的专业水平以及产品的质量等重要因素,最终掉入了一个个美丽 " 陷阱 "。
其次,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平台与机构对利益的疯狂追逐,成为乱象滋生的重要推手。
据 " 极论创业 " 报道,一家专门生产玻尿酸的公司的招股书显示,其产品原材料平均价格中,每克玻尿酸的价格仅有 150 元~160 元,预灌封注射器每支在 5 元~8 元不等,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价格每个约 5 元。医疗美容试剂设备生产商毛利率最高可达 80%~90%,医用玻尿酸产品和注射用玻尿酸产品的毛利率都在 90% 左右。
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了众多参与者,其中,部分医美平台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对入驻的医美机构审核把关不严,使得一些没有资质的医美机构得以在平台上进行宣传推广。
平台与机构相互勾结,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平台通过为机构提供流量支持和推广服务,收取高额的费用;机构则利用平台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实现盈利。到最后,只有消费者,沦为了他们谋取利益的牺牲品。
除此之外,监管难度大是轻医美行业乱象难以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轻医美市场的迅速发展,医美机构的数量急剧增加,分布范围广泛,这给监管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些不具备资质的医美机构趁机钻空子,非法开展医美项目,逃避监管 。一些生活美容馆在没有取得医疗美容资质的情况下,擅自开展水光针、微整形等轻医美项目,监管部门很难及时发现和制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副主任医师,现援建云南省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刘菲就曾吐槽过," 我们都知道医美之都成都,一栋写字楼里开这种小作坊工作室的几十上百家,没有一家是正规的。这些地方根本就不是医疗场所,也无法进行合规的医美操作,所以监管难度很大,因为利益驱使,一家被端了换个壳子继续开。"
总而言之,轻医美行业乱象丛生,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在追求美的道路上遭受了身体和经济的双重伤害,还严重破坏了医美市场的健康生态,阻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消费者意识、推动行业自律等措施,是解决行业乱象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行业需要清醒认识到:轻医美的核心是 " 医 " 而非 " 轻 ",是 " 专业 " 而非 " 便捷 "。
任何试图将医疗行为降格为快消品的行为,终将付出惨痛代价——可能是消费者的健康,也可能是整个行业的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