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亲子经验:问DeekSeek新学期还要不要鸡娃,这回复,家长们绝对想不到,欢迎阅读。
插播一句,明天早上 8:30 在直播间,biu 妈和小半爸和大家聊聊新学期语文怎么学!欢迎大家预约 ~
大家好,我是千妈。
最近和新员工 DeepSeek 玩了下深度思考,体验感不错。
我喜欢他推理型大模型的核心,跟那些指令型大模型的 AI 完全不同。
这就像两种下属:
指令型是被动的小书呆子,需要你事无巨细地安排任务步骤。
推理型是主动的小机灵鬼,只要你说明需求,他自己就能思考怎么做。
比如,跟小机灵鬼下属 DeepSeek,你完全不用:" 请按照 STAR 法则写一份报告,STAR 有几个点你晓得的吧,一是,二是…… " 巴拉拉讲一堆。
你只要讲:" 我需要一份报告,目标对象是 xxx,重点请放在 xxx 上,达到 xxx 的效果 " 就可以。
要是嫌报告 AI 味太浓,还有个秘诀,冲他吼句 " 说人话 ",DeepSeek 对这三个字超敏感,马上就会做出调整,分分钟接地气。
DeepSeek 还有个我喜欢的技能点,他不只会回答问题,还会把自己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回复的思考路径呈现出来。
比如,我想到马上开学了,就随口问了句新学期还要不要鸡娃。
这个问题其实提得比较蠢,AI 通过大数据筛选出来都是普世说法,但鸡不鸡娃这个事,每个家庭情况不一样,需要结合个体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没想到,DeepSeek 的回复完全惊艳到了我。
大致意思就是我刚刚说的,关于鸡娃这个问题,不能遵循普世说法,应该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和节奏,形成独立思考的结果。
重点是他还推荐了陈瑜的《我为孩子打突围战》,告诉我 , 这本书里记录了16个家庭选择不同教育方式的真实案例,应该可以给到我有价值的参考。
▲
来源:当当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陈瑜
看了 DeepSeek 的思考路径我才知道,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几天前我在收集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素材时,询问过陈瑜另一本著作《不被理解的少年》的信息。
这货居然记住了我说过的话,还知道按图索骥阅读同作者的其它书,悄悄存在 " 心 " 里,再根据我的当下诉求给出推荐,爱了爱了 ~
接下来我就从 DeepSeek 推荐的书里,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分享给大家,个人觉得,不论是主张鸡娃的家长,还是佛系家长,抑或中间派家长,这本书的确都很值得一读,从别人的故事中照见自己,之后关于如何跟孩子一起渡过新学期,我们或许会有一些新思考。
养出一个精致利己的学霸,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R 的案例,在精英家庭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儿子读高三,是顶级学霸,R 作为爸爸,放弃工作全身心 " 鸡娃 ",却懊恼把孩子培养成了 "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
R 是在孩子学习上投入度极高的家长,差不多从儿子上学开始,就当了全职爸爸。他告诉作者,很少有孩子是天才,所谓的超级大学霸主要是习惯,儿子和身边那些成绩特别好的同学,回家从不做作业,为什么?因为在学校就做完了,他们的概念是,学习是我在这个阶段的工作,既然这东西迟早要完成,那就早点做完。所以高中以前,儿子都不带作业回来,回家会刷别的题。
习惯其实就是像自己这类目标性很强的父母,从小培养出来的。
但到后面你会发现,孩子在接受这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受父母影响,也会变成目标性、功利性特别强的人。
比如 R 问儿子选什么专业,儿子第一反应是计算机类,如果按兴趣想读中古史,但他马上就会自我否定,认为专业跟饭碗是有关系的,而饭碗是跟兴趣没关系的。
R 说,儿子身边的学霸同学都这样,这几年基础类学科愿意去读了,为什么?不是觉得基础学科好,有兴趣,而是发现 BAT(百度、阿里、腾讯)里面的顶层大佬,都是基础学科出身。
学校组织去山区支教,一下课,恨不得马上离开那个地方,不会跟那里的小朋友有任何接触,着急离开去干吗?回房间打游戏。
他们会表现得对那里的孩子很亲切、很关心,但只是一种 " 表演 "。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是在长期激烈竞争中潜移默化形成的,首先父母就是目标为导向的,同时你身处环境中的其他人,也都在拼资源,为了维护自己利益,达成目的而厮杀。
其实我能读出来,前面 R 对儿子抱怨中还是带有一丝优越感的,因为这些年随着资本扩张,功利型的社会价值观越来越普及,人们甚至出现了一些扭曲认知,比如认为 " 视他人如草芥 " 是正常的强者心态,人就是应该利己之类,像 R 这种精英家庭,受这样的观念浸染更深。
后面讲到儿子冷漠利己反噬到自己身上的案例,R 才显得不那么淡定。小时候还好,随着年龄增长,儿子对 R 的鄙夷越来越明显,觉得他就是车夫、厨子、快递员,甚至是自己的小工。
比如,学校让交一个手工作业,儿子没兴趣做,就会叫爸爸做,晚上 10 点布置任务,第二天早上带走,R 一做就是五个小时,儿子没有半点感激,因为从小为了聚焦学习,父母就主动承担了其它各种事务,儿子认为这些都是 R 理所应当完成的。
初中的竞赛类题目,R 辅导起来稍有吃力,儿子就会烦躁地讲:
" 你不要说废话了,我也不要问你了,问了你也不懂。"
在儿子潜意识里,无法提供价值的爸爸就像个废品。
R 之前的想法是作为爸爸,尽量跟儿子保持比较平等的关系。
后来发现根本无法平等,他需要仰着头,儿子才肯低头跟他讲两句话,还是很不耐烦的态度。
对承担了家庭主要费用的妈妈,儿子也只是 " 我知道你很傻,但我跟你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因为我知道你是我的金主。"
R 开始产生强烈的不安感,对未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他觉得以儿子的性格,以后可能不会管父母。
" 心情好,可能会理理我,偶尔寄点家用,心情不好,可能几年不联系。等到我病危,他都不一定会赶回来 ...... 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现在,R 对自己选择的养育道路也开始感到迷茫,他不知道,养出一个极端以自我为中心,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优先考虑自己利益的学霸孩子,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不再听话的孩子和反复焦虑的妈妈
H 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当了 17 年临床医生后转做行政工作,她的故事代表了更多普通家庭面临的教育困境。
H 大儿子读小学四年级,H 的问题是从儿子上幼儿园到现在上小学四年级,虽然自己的期望值在慢慢调低,也逐渐接受了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人,却还是会时常焦虑。
也明白孩子不该是死读书的状态,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情不自禁想让他赶紧把作业做完,然后赶紧去看自己认为对他有用的课外书,或者上补习课。
一二年级时还好,儿子还会听 H 的话,现在反抗的次数越来越多,情绪也越来越糟,儿子一反抗,H 就更焦虑,亲子关系很紧张。
刚开始 H 的说法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在教育孩子上反复焦虑,道理都懂,却好像始终卡在某个点没法改变。随着作者逐步引导,H 开始勇敢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看见焦虑的源头:
焦虑背后,是把自己不客观的遗憾投射到孩子身上。
H 读书的时候一直很拼命,想通过勤奋,通过花费大量时间把成绩搞上去。但最后高考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成绩,毕业后也只是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
作者问 H 理想的状态是什么?
H 说自己只是市里一名普通医生,发展有限,希望孩子能走出这个圈子,走得更远,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财务上也更自由。
从回答看,其实 H 是在弥补自己的缺憾,把自己没能实现的事强加在孩子身上。
往深里看,H 所谓的人生遗憾,本质上是对自己的不接纳。
这是一种情绪化的赌气行为,付出很多,但没得到我想要的,所以我就不要接纳这个未达到理想态的自己,不但不接纳,我还要让我的孩子延续,我努力没有得到,我的孩子要更努力更拼命地去得到。
首先,这种情绪化的思维很不理性,因为现实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努力就一定有收获,很多时候,选择、资源、格局等等元素,每一样对结果的影响都比努力大。
一个成熟自信的人,就是要学会客观认知自己,放下执念,坦然接纳真实," 自知之明 " 这个词很简单,但真正做到的人很少。
其次,孩子是另一个独立的人,他的任务不是满足父母对人生的期望,弥补父母那些不客观的遗憾,而是在成长中去找到他要走的路。
焦虑背后,还有放不下的比较心。
H 说看到儿子身边那些特别优秀、自律的小孩,就会想他们的父母花了多大精力去培养,就会紧张焦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我常常觉得,人类的比较心是一把很有意思的双刃剑。
人作为群体生物,不用教就会比较,因为需要通过比较来确立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价值,从某个角度来说,比较也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但同时比较又会限制人的发展,虚荣、嫉妒这些负面情绪都是由比较滋生出来的,比较多了,人会被本能控制,做出的行为决策就不理性。
比如,把自己孩子和他人做比较,觉得赢过别人才是价值感的来源,但哪个孩子能在任何时段、任何项目中都胜出呢?
" 比较 " 注定是一场充满挫败感的游戏。
当孩子的成绩、学校的排名,变成家长在群体中显耀的筹码," 哇,你家孩子好厉害!" 这些只是面子,回过头来看里子,孩子巨大的付出,疲惫暗淡的眼神,不稳定的心理状态,被动麻木的性格,紧张淡漠的亲子关系,凡此种种,你敢直面吗?
读完 H 的故事,我有个强烈的感触:
当我们意识到在孩子教育上可能存在问题,或者感受到内心有种莫名的焦虑时,最应该做的,是去深挖一下,是什么让你如此焦虑,它可能跟你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甚至潜在欲望有关,但这些不应该传递到孩子身上,让他来背负,用孩子的人生来构筑自己的安全感,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EASTWEST
书里也有一些让人感到温暖和力量的养育案例,篇幅所限没有详细为大家呈现,比如 " 从不陪孩子做作业,但花了很多时间观察孩子 " 的妈妈卉贤,和我秉持的养育模式很相似,我特别欣赏她女儿小含对自己的评价:" 在长大的过程中,越来越喜欢自己。"
这种自信很宝贵,很多人都是被外力推着走的,看起来得到了一些名利,实际常处于惶恐中,因为不了解自己,也不喜欢自己,只是被安排着做了很多事,过程中没有建立起自我认同感。
小含和妈妈的关系也很难得,她与妈妈彼此独立,同时也很尊敬妈妈,当作者问小含喜欢妈妈什么,小含说了这么一段话:
" 我觉得她作为人的完整性很高,很有人格魅力,她是我想成为的人。她不是有意地影响我,只是我在她身边,不自觉地被她影响。"
妈妈卉贤相对多元的价值观我也很认同,很多学校老师会告诉你,差一分就差一操场的人,这很吓人。
但这个世界不是一部梯子,要一个人踩着另一个人才能上去,我觉得人就像草原上的生物,你是一棵树,我是一棵草,他是一朵花,你活你的,我活我的,我不会否定你,你也不要来否定我。
最后还想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给大家。
学校教育作为公共机构,需要照顾到社会大多数,这是它的责任。
我们无法站在自身角度一昧批判学校教育的落后,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责并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是要让每个孩子尽可能普及基础教育,具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必需的本领,能够生存下去。
" 因材施教 " 属于家庭教育命题,是作为父母要去思考和努力的方向,至少在当下,这还是一个现实。
所以,虽然我知道,孩子需要完成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以保证她有能力迈过社会設定的基础门槛,但我也清楚,学校教育并非全部,甚至,正因为它滞后于技术更新,滞后于时代发展,我们才要用更客观审慎地态度去看待。
不能说学校里其它孩子都在卷,我的孩子也必须卷。
每个人的人生赛道都不一样,今年春节假期我也带千寻看了《哪吒 2》,觉得比起孩子,大人的感触恐怕还要多些。
比如,看到哪吒母亲快要化成丹药时,抱住哪吒说:
" 我从没在意过你是仙是魔还是妖,在我眼里,你就是一个人,你是我的吒儿。" 我就很感动。
因为在我的成长经历中,见过人性的功利狭隘,也幸运地遇到过保护我天性的好校长、好老师,对比中,我理解到 " 看见一个人本身 " 的不易,然后在心里确立了这样一种信念,自己也要做这样强大的人,有能力有勇气撇除那些社会附加的东西,信我所信,爱我所爱。
所以我特别理解导演饺子,是将怎样的情感倾注在了哪吒母亲这个角色的塑造上,在他毅然放弃医学,踏入陌生动漫领網域,整整三年没有一分钱收入时,是母亲用每月一千多的退休工资托举起他的热爱,她看见的是饺子这个人,是她的孩子,不是自己的虚荣、面子,也不是外面那些人追求的名利。
我觉得这就是成功的教育,成功的教育就是看见真实的自己,那些内心深处因外界声音而产生的动摇、焦虑,你要勇敢地审视它们。然后,看见真实的孩子,用对待一个独立的人的方式,去爱他,尊重他,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