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問DeekSeek新學期還要不要雞娃,這回復,家長們絕對想不到,歡迎閱讀。
插播一句,明天早上 8:30 在直播間,biu 媽和小半爸和大家聊聊新學期語文怎麼學!歡迎大家預約 ~
大家好,我是千媽。
最近和新員工 DeepSeek 玩了下深度思考,體驗感不錯。
我喜歡他推理型大模型的核心,跟那些指令型大模型的 AI 完全不同。
這就像兩種下屬:
指令型是被動的小書呆子,需要你事無巨細地安排任務步驟。
推理型是主動的小機靈鬼,只要你說明需求,他自己就能思考怎麼做。
比如,跟小機靈鬼下屬 DeepSeek,你完全不用:" 請按照 STAR 法則寫一份報告,STAR 有幾個點你曉得的吧,一是,二是…… " 巴拉拉講一堆。
你只要講:" 我需要一份報告,目标對象是 xxx,重點請放在 xxx 上,達到 xxx 的效果 " 就可以。
要是嫌報告 AI 味太濃,還有個秘訣,衝他吼句 " 說人話 ",DeepSeek 對這三個字超敏感,馬上就會做出調整,分分鍾接地氣。
DeepSeek 還有個我喜歡的技能點,他不只會回答問題,還會把自己怎麼想的,為什麼這樣回復的思考路徑呈現出來。
比如,我想到馬上開學了,就随口問了句新學期還要不要雞娃。
這個問題其實提得比較蠢,AI 通過大數據篩選出來都是普世說法,但雞不雞娃這個事,每個家庭情況不一樣,需要結合個體需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沒想到,DeepSeek 的回復完全驚豔到了我。
大致意思就是我剛剛說的,關于雞娃這個問題,不能遵循普世說法,應該結合自己孩子的特點和節奏,形成獨立思考的結果。
重點是他還推薦了陳瑜的《我為孩子打突圍戰》,告訴我 , 這本書裡記錄了16個家庭選擇不同教育方式的真實案例,應該可以給到我有價值的參考。
▲
來源:當當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陳瑜
看了 DeepSeek 的思考路徑我才知道,之所以推薦這本書,是因為幾天前我在收集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的素材時,詢問過陳瑜另一本著作《不被理解的少年》的信息。
這貨居然記住了我說過的話,還知道按圖索骥閱讀同作者的其它書,悄悄存在 " 心 " 裡,再根據我的當下訴求給出推薦,愛了愛了 ~
接下來我就從 DeepSeek 推薦的書裡,選取兩個有代表性的案例分享給大家,個人覺得,不論是主張雞娃的家長,還是佛系家長,抑或中間派家長,這本書的确都很值得一讀,從别人的故事中照見自己,之後關于如何跟孩子一起渡過新學期,我們或許會有一些新思考。
養出一個精致利己的學霸,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
R 的案例,在精英家庭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兒子讀高三,是頂級學霸,R 作為爸爸,放棄工作全身心 " 雞娃 ",卻懊惱把孩子培養成了 " 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
R 是在孩子學習上投入度極高的家長,差不多從兒子上學開始,就當了全職爸爸。他告訴作者,很少有孩子是天才,所謂的超級大學霸主要是習慣,兒子和身邊那些成績特别好的同學,回家從不做作業,為什麼?因為在學校就做完了,他們的概念是,學習是我在這個階段的工作,既然這東西遲早要完成,那就早點做完。所以高中以前,兒子都不帶作業回來,回家會刷别的題。
習慣其實就是像自己這類目标性很強的父母,從小培養出來的。
但到後面你會發現,孩子在接受這種培養模式的過程中受父母影響,也會變成目标性、功利性特别強的人。
比如 R 問兒子選什麼專業,兒子第一反應是計算機類,如果按興趣想讀中古史,但他馬上就會自我否定,認為專業跟飯碗是有關系的,而飯碗是跟興趣沒關系的。
R 說,兒子身邊的學霸同學都這樣,這幾年基礎類學科願意去讀了,為什麼?不是覺得基礎學科好,有興趣,而是發現 BAT(百度、阿裡、騰訊)裡面的頂層大佬,都是基礎學科出身。
學校組織去山區支教,一下課,恨不得馬上離開那個地方,不會跟那裡的小朋友有任何接觸,着急離開去幹嗎?回房間打遊戲。
他們會表現得對那裡的孩子很親切、很關心,但只是一種 " 表演 "。
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是在長期激烈競争中潛移默化形成的,首先父母就是目标為導向的,同時你身處環境中的其他人,也都在拼資源,為了維護自己利益,達成目的而厮殺。
其實我能讀出來,前面 R 對兒子抱怨中還是帶有一絲優越感的,因為這些年随着資本擴張,功利型的社會價值觀越來越普及,人們甚至出現了一些扭曲認知,比如認為 " 視他人如草芥 " 是正常的強者心态,人就是應該利己之類,像 R 這種精英家庭,受這樣的觀念浸染更深。
後面講到兒子冷漠利己反噬到自己身上的案例,R 才顯得不那麼淡定。小時候還好,随着年齡增長,兒子對 R 的鄙夷越來越明顯,覺得他就是車夫、廚子、快遞員,甚至是自己的小工。
比如,學校讓交一個手工作業,兒子沒興趣做,就會叫爸爸做,晚上 10 點布置任務,第二天早上帶走,R 一做就是五個小時,兒子沒有半點感激,因為從小為了聚焦學習,父母就主動承擔了其它各種事務,兒子認為這些都是 R 理所應當完成的。
初中的競賽類題目,R 輔導起來稍有吃力,兒子就會煩躁地講:
" 你不要說廢話了,我也不要問你了,問了你也不懂。"
在兒子潛意識裡,無法提供價值的爸爸就像個廢品。
R 之前的想法是作為爸爸,盡量跟兒子保持比較平等的關系。
後來發現根本無法平等,他需要仰着頭,兒子才肯低頭跟他講兩句話,還是很不耐煩的态度。
對承擔了家庭主要費用的媽媽,兒子也只是 " 我知道你很傻,但我跟你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因為我知道你是我的金主。"
R 開始產生強烈的不安感,對未來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他覺得以兒子的性格,以後可能不會管父母。
" 心情好,可能會理理我,偶爾寄點家用,心情不好,可能幾年不聯系。等到我病危,他都不一定會趕回來 ...... 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
現在,R 對自己選擇的養育道路也開始感到迷茫,他不知道,養出一個極端以自我為中心,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優先考慮自己利益的學霸孩子,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
不再聽話的孩子和反復焦慮的媽媽
H 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當了 17 年臨床醫生後轉做行政工作,她的故事代表了更多普通家庭面臨的教育困境。
H 大兒子讀小學四年級,H 的問題是從兒子上幼兒園到現在上小學四年級,雖然自己的期望值在慢慢調低,也逐漸接受了大部分人都是平凡的人,卻還是會時常焦慮。
也明白孩子不該是死讀書的狀态,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情不自禁想讓他趕緊把作業做完,然後趕緊去看自己認為對他有用的課外書,或者上補習課。
一二年級時還好,兒子還會聽 H 的話,現在反抗的次數越來越多,情緒也越來越糟,兒子一反抗,H 就更焦慮,親子關系很緊張。
剛開始 H 的說法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在教育孩子上反復焦慮,道理都懂,卻好像始終卡在某個點沒法改變。随着作者逐步引導,H 開始勇敢面對自己真實的内心,看見焦慮的源頭:
焦慮背後,是把自己不客觀的遺憾投射到孩子身上。
H 讀書的時候一直很拼命,想通過勤奮,通過花費大量時間把成績搞上去。但最後高考沒有取得想象中的成績,畢業後也只是找到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的狀态。
作者問 H 理想的狀态是什麼?
H 說自己只是市裡一名普通醫生,發展有限,希望孩子能走出這個圈子,走得更遠,有自由支配的時間,财務上也更自由。
從回答看,其實 H 是在彌補自己的缺憾,把自己沒能實現的事強加在孩子身上。
往深裡看,H 所謂的人生遺憾,本質上是對自己的不接納。
這是一種情緒化的賭氣行為,付出很多,但沒得到我想要的,所以我就不要接納這個未達到理想态的自己,不但不接納,我還要讓我的孩子延續,我努力沒有得到,我的孩子要更努力更拼命地去得到。
首先,這種情緒化的思維很不理性,因為現實中沒有任何一個人,努力就一定有收獲,很多時候,選擇、資源、格局等等元素,每一樣對結果的影響都比努力大。
一個成熟自信的人,就是要學會客觀認知自己,放下執念,坦然接納真實," 自知之明 " 這個詞很簡單,但真正做到的人很少。
其次,孩子是另一個獨立的人,他的任務不是滿足父母對人生的期望,彌補父母那些不客觀的遺憾,而是在成長中去找到他要走的路。
焦慮背後,還有放不下的比較心。
H 說看到兒子身邊那些特别優秀、自律的小孩,就會想他們的父母花了多大精力去培養,就會緊張焦慮,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我常常覺得,人類的比較心是一把很有意思的雙刃劍。
人作為群體生物,不用教就會比較,因為需要通過比較來确立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和價值,從某個角度來說,比較也是人類發展的原動力之一。
但同時比較又會限制人的發展,虛榮、嫉妒這些負面情緒都是由比較滋生出來的,比較多了,人會被本能控制,做出的行為決策就不理性。
比如,把自己孩子和他人做比較,覺得赢過别人才是價值感的來源,但哪個孩子能在任何時段、任何項目中都勝出呢?
" 比較 " 注定是一場充滿挫敗感的遊戲。
當孩子的成績、學校的排名,變成家長在群體中顯耀的籌碼," 哇,你家孩子好厲害!" 這些只是面子,回過頭來看裡子,孩子巨大的付出,疲憊暗淡的眼神,不穩定的心理狀态,被動麻木的性格,緊張淡漠的親子關系,凡此種種,你敢直面嗎?
讀完 H 的故事,我有個強烈的感觸:
當我們意識到在孩子教育上可能存在問題,或者感受到内心有種莫名的焦慮時,最應該做的,是去深挖一下,是什麼讓你如此焦慮,它可能跟你的成長環境、人生經歷甚至潛在欲望有關,但這些不應該傳遞到孩子身上,讓他來背負,用孩子的人生來構築自己的安全感,對孩子是不公平的。
EASTWEST
書裡也有一些讓人感到溫暖和力量的養育案例,篇幅所限沒有詳細為大家呈現,比如 " 從不陪孩子做作業,但花了很多時間觀察孩子 " 的媽媽卉賢,和我秉持的養育模式很相似,我特别欣賞她女兒小含對自己的評價:" 在長大的過程中,越來越喜歡自己。"
這種自信很寶貴,很多人都是被外力推着走的,看起來得到了一些名利,實際常處于惶恐中,因為不了解自己,也不喜歡自己,只是被安排着做了很多事,過程中沒有建立起自我認同感。
小含和媽媽的關系也很難得,她與媽媽彼此獨立,同時也很尊敬媽媽,當作者問小含喜歡媽媽什麼,小含說了這麼一段話:
" 我覺得她作為人的完整性很高,很有人格魅力,她是我想成為的人。她不是有意地影響我,只是我在她身邊,不自覺地被她影響。"
媽媽卉賢相對多元的價值觀我也很認同,很多學校老師會告訴你,差一分就差一操場的人,這很吓人。
但這個世界不是一部梯子,要一個人踩着另一個人才能上去,我覺得人就像草原上的生物,你是一棵樹,我是一棵草,他是一朵花,你活你的,我活我的,我不會否定你,你也不要來否定我。
最後還想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給大家。
學校教育作為公共機構,需要照顧到社會大多數,這是它的責任。
我們無法站在自身角度一昧批判學校教育的落後,學校教育的主要職責并不是讓每個孩子都得到很好的發展,而是要讓每個孩子盡可能普及基礎教育,具備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必需的本領,能夠生存下去。
" 因材施教 " 屬于家庭教育命題,是作為父母要去思考和努力的方向,至少在當下,這還是一個現實。
所以,雖然我知道,孩子需要完成學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以保證她有能力邁過社會設定的基礎門檻,但我也清楚,學校教育并非全部,甚至,正因為它滞後于技術更新,滞後于時代發展,我們才要用更客觀審慎地态度去看待。
不能說學校裡其它孩子都在卷,我的孩子也必須卷。
每個人的人生賽道都不一樣,今年春節假期我也帶千尋看了《哪吒 2》,覺得比起孩子,大人的感觸恐怕還要多些。
比如,看到哪吒母親快要化成丹藥時,抱住哪吒說:
" 我從沒在意過你是仙是魔還是妖,在我眼裡,你就是一個人,你是我的吒兒。" 我就很感動。
因為在我的成長經歷中,見過人性的功利狹隘,也幸運地遇到過保護我天性的好校長、好老師,對比中,我理解到 " 看見一個人本身 " 的不易,然後在心裡确立了這樣一種信念,自己也要做這樣強大的人,有能力有勇氣撇除那些社會附加的東西,信我所信,愛我所愛。
所以我特别理解導演餃子,是将怎樣的情感傾注在了哪吒母親這個角色的塑造上,在他毅然放棄醫學,踏入陌生動漫領網域,整整三年沒有一分錢收入時,是母親用每月一千多的退休工資托舉起他的熱愛,她看見的是餃子這個人,是她的孩子,不是自己的虛榮、面子,也不是外面那些人追求的名利。
我覺得這就是成功的教育,成功的教育就是看見真實的自己,那些内心深處因外界聲音而產生的動搖、焦慮,你要勇敢地審視它們。然後,看見真實的孩子,用對待一個獨立的人的方式,去愛他,尊重他,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