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去高精地图,年底落地全国城市智驾NCA,问界新M7这一次确实遥遥领先了,欢迎阅读。
我们看到的问界新 M7,不仅仅是在智驾、智舱和智能安全上的 " 遥遥领先 ",而是问界通过新一轮价格战,正式开启了跑马圈地,为智能汽车确立新的商业模式开始探索的新阶段。
文 | 智驾网 今雨来
编辑 | 浪浪山上的小猪妖
余承东拼了。
同时也不藏着掖着了,AITO 问界自品牌成立以来,首次独立召开发布会,只为一款产品上市造势。
做为一款中大型 SUV,AITO 问界新 M7 的最终的售价区间定为 24.98-32.98 万元,和现款问界 M5 的售价区间 24.98-33.18 万元直接重合。
问界新 M7 共推出了五款车型,其中 M7 Plus 五座后驱版 24.98 万元、M7 Plus 五座四驱版 28.48 万元、M7 Max 五座智驾版 30.98 万元;M7 Plus 六座后驱版 26.98 万元,M7 Max 六座智驾版 32.98 万元。
这是不成功便成仁,24.98 万元的起售价在把对手逼到墙角之前,也把自己逼到了墙角。
金九银十,一年最黄金的日子,时不我待,时不我予。
中汽协刚刚表示,预计下半年电动汽车不会再出现频繁降价。
怎么可能?大众 iD.3 刚刚开启新一轮的 3.7 万元促销优惠。
在这个贴身肉博,零和博弈的市场,脚不沾泥,拳不见血,怎么能生存得下去。
余承东此举是从上到下,挤压对手的每一点利润空间,并为年底的旗舰车型M9 上市留出同样令人期待的定价空间。
与此同时余承东立下了一个巨幅 Flag:问界新 M7 今年 12 月在全国所有城市实现 NCA。
也就是城区自动驾驶覆盖全国,当然更大的爆点是不依赖高精地图。
去高精地图的城市 NOA,小鹏汽车刚刚在一些城市试点,反馈并不成熟。
余承东爱吹牛,但每次都咬着牙实现了。
问界新 M7 从 24.98 万元的起售价,到去高精地图、覆盖全国的城市 NCA,这是三张王炸,在三个维度同时对竞品极限施压。
用华为人的话说:" 今年就指着问界新 M7 了。"
它担得起这个目标吗?
如果我们全面地审视问界新 M7,这是迄今市场上 " 含华量 " 最高的车型,华为在智能电动汽车领網域研发积累的所有成熟技术基本都实现了落地。
而最终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问界新 M7 很难说是一款全新车型还是小改款车型,自 2022 年 7 月 4 日,AITO 问界 M7 正式发布至今年 9 月 12 日,问界新 M7 上市即交付,间隔仅仅一年两个月。
按照传统汽车的更新周期,注定是一个小改款,但对于华为和今天的智能汽车迭代规律,问界新 M7 从内到外,脱胎同时换骨。
余承东表示,从问界M7 到问界新 M7,为这一个 " 新 " 字,花了五个亿。
这五个亿用在了哪呢?
主要在车身结构、底盘用料、悬挂结构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但对提升车辆的驾控是最核心的部分。
座舱:前排二排座椅全新开发,大幅提升舒适性;
被动安全:五座车身匹配开模,车身结构更新,重新改造焊装产线,潜艇级超高强度钢、CBS 复合车身材料,有效提升车身刚度和被动安全;
底盘调校:悬架性能匹配,加速踏板优化为地板式踏板,制动系统优化,适配高阶 ADS 以及 RAP 功能。
试驾过问界新 M7 之后的第一感觉,从乘坐到驾驶,这车能打了。
它在三个维度实现了迭代:车的维度、智能座舱的维度以及智驾的维度都实现了全新的变化。
从车的维度看,一个是乘坐的舒适性,一个是驾控的性能,问界新 M7 都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客观的说,老款问界 M7 的底盘调校一直是短板,开起来总有松垮的感觉。
问界新 M7 更新了 HUAWEI DATS 2.0(Dynamic Adaptive Torque System,动态自适应扭矩系统)与前后悬双 FSD(Frequency Selective Damping,频率选择性阻尼)可变阻尼减震器,让驾乘更稳、更平顺。
同时动力系统采用了 1.5T 四缸涡轮增压增程器和华为驱动电机组成的增程式动力系统,增程器的最大功率为 112 千瓦,后桥驱动电机最大功率为 200 千瓦;四驱车型则是在前桥增加一台最大功率 130 千瓦的驱动电机。
四驱版百公里加速仅有 4.8s。
这对于一款大中型 SUV 而言,殊为不易。
在续航和油耗等核心数据方面,在满油满电 CLTC 工况下,问界新 M7 综合续航 1300km,纯电续航 240km,馈电工况下油耗低至 5.6L/100km。
纯电 240 公里的续航对于日常城市出行的用户,基本可以当做纯电动汽车驾驶,一周充一次电足够日常通勤。
而在乘坐层面,问界新 M7 大幅优化车内空间。
五座版本的车内有效空间,长度达到了 3338mm,備份箱纵深 1100mm,标准容积可达 686L,轻松容纳 12 个 20 英寸登机箱。
在二排座椅放倒与備份箱连通后,最大纵深拓展至 2051mm,可形成 1619L 的装载空间,轻松容纳 30 个 20 英寸行李箱,并可切换 2 米大床等多种模式,轻松实现双人躺平,配合備份箱 52L 储物暗格。
而六座版本,前、中、后三排整体空间达到 2605mm。
即便坐满人之后,仍留有 1.1 米的大備份箱,188L 标准容积能放下 4 个 20 英寸的行李箱。放倒后排座椅后能拓展至 775L,可同时容纳 4 个 28 英寸的行李箱。
这明显有向理想汽车打造的家用 SUV 对标和致敬的成份。
但问界新 M7 大,又不止于大。
五座标配全新 " 棉花糖 " 座椅,10 层舒适叠层设计,发泡总厚度 100mm;标配 4 个座椅的通风、加热与按摩功能,不冷落每一个家庭成员。
此外,问界新 M7 还配备了前后双空调箱、17 个空调出风口、后排空调触控大屏、全自动舒享电动踏板等配置。
做为一款从A点到B点的出行工具,问界新 M7 从产品定义到完成都实现了对竞品车型的从致敬到平视。
而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两个维度,已是肉眼可见地确立了领先优势。
此外,鸿蒙智能座舱此次最大的变化是在二排座椅后背增中了两块可拆装的华为车载智慧屏(华为 PAD)。
这三块屏创造出了不少让人意外的应用场景。
借助鸿蒙系统 3.0,超级桌面同步了更多的手机应用上车,同时手机与座舱内三块螢幕可以实现多设备联动,视频、游戏在彼此之间流转十分顺畅、自由。
这两块即挂即走的华为平板将智能座舱可以打造成个人创作室、多人会议室,也可以做为儿童书房,魔力空间,形成一种 " 移动的全屋智能 "。
这是 HUAWEI MagLink 技术在智能座舱领網域产生的化学反应。
关于三块屏的互动,只有坐进舱内才能感受到那份惊喜。
这种顺畅的体验和多设备的联动,只能说源于鸿蒙系统日益成熟。
而比鸿蒙座舱真正让友商睡不着的,则当属开篇我们提到的余承东立下的 Flag: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城区 NCA 年底覆盖全国。
当然,覆盖全国的城市并不等同于覆盖所有的城市路段,初期多是城市环路。
不过即便有这个定语,问界新 M7 搭载的 HUAWEI ADS 2.0 高阶智能驾驶系统也让人惊叹它的能力。
我们先来看问界新 M7 的智驾硬體,整车拥有 27 个感知硬體:
1 个顶置激光雷达、
3 个毫米波雷达、
11 个高清视觉感知摄像头,
以及 12 个超声波雷达。
这 27 个感知硬體配合高性能计算平台和华为自研拟人化算法,可实现对动静态目标(含异形物体)的全场景和全天候感知,即可以不依赖高精地图实现高速、城区高阶智能驾驶。
HUAWEI ADS 2.0 是今年 4 月发布的,它在融合 BEV(Bird Eye View,鸟瞰图)感知能力基础上,更新了华为首创的 GOD(General Obstacle Detection,通用障碍物检测网络)2.0 网络,可以识别通用障碍物白名单外的异形物体,障碍物种类精细识别(如区分救护车、警车等),识别率高达 99.9%;同时通过 RCR 2.0(Road Cognition & Reasoning,道路拓扑推理网络)实现导航地图和现实世界匹配,既能 " 看得懂物 " 又能 " 看得懂路 "。
怎么理解呢?
即在没有高精地图的情况下,可以自己绘图。
这也就是余承东所说的,越用越好用。
其实当前不少品牌主打的去高精地图的通勤 NOA 大体也是这个逻辑。
不过,站在 HUAWEI ADS 2.0 背后的还有华为刚刚发布的盘古大模型,也就是华为 AI。
华为在 AI 训练集群上构建了丰富的场景库,这一系统每天深度学习 1000 万 +km,每天都在持续优化迭代智能驾驶算法和场景策略。
余承东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 9 月,长距离 NCA 领航 MPI(Miles Per Intervention,平均接管里程)高达 200km,城市高架汇入汇出成功率高达 99%+。
其成长性肉眼可见。
另外,问界新 M7 还具备可见即可泊的智慧泊车能力,同时支持园区代客泊车和超窄车位泊车。不过这一功能的推送在时间上要稍稍更晚一些。
华为在智驾功能上的研发投入和积累一直处在世界第一梯队偏前的位置,如果今年内特斯拉 FSD 能在国内落地,二者的较量不吝于是一场瑜亮之争。
另一项颇有原创性的功能是这次首发的全向防碰撞系统,实现前向、侧向和后向全向防碰撞能力。
这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车身前后左右四个方向配备了 AEB(Automatic Emergency Braking,自动紧急制动)防碰撞功能。
当前,问界新M7 的最高刹停时速提升至 90km/h,可减少 90% 因注意力不集中和路况复杂造成的交通事故,在现场演示的对比视频中,60km/h 时速的 AEB 测试,打败了所有对手。
同时在夜晚、雨天都展现了强大的可靠性。
在今天的智能汽车赛道,竞争的残酷性也逼迫主机厂们迭代新技术的周期越来越短,在今天科技平权成为潮流,一家技术独大,独强越来越难,但华为正在全力投入这一赛道,其在光应用、数据通讯、数字能源、物联网等领網域的新技术上车的速度也呈现加快之势。
在问界新M7 的发布现场,花粉时不时打断余承东高喊 " 遥遥领先 "。
华为以体系赋能汽车,问界新 M7 在智驾、智舱和智能安全三个维度达到了领先优势。
在 2023 年,AITO 问界的月销量一直在 8000 辆以下徘徊,在增程动力车型中,理想一支独秀,2022 年一度形成的增程双雄一年之后呈现一强一弱的格局。
余承东重金打造问界新 M7 只有一个目的,重回C位。
他毫不掩饰问界新 M7 的主要竞品即是理想 L7。
问界新 M7 走了一条增配降价的策略,一方面在产品层面全面升维,一方面在价格上拉大优势,形成维度上的压制。
理想 L7 的售价区间为 31.98-37.98 万元,相比问界新 M7 的起售价高出 6 万元。
6 万元的差价足以改变大多数意向购车者的决策。而问界新M7 必须打破理想的一支独秀,至少在销量层面,实现均衡。
余承东和他的团队在汽车市场已经竖立了狼性、不惧价格战的标签。
而随着智能汽车开始触碰 L3 级的自动驾驶,汽车的概念正在悄悄生变。足够的销量,足够大的数据量在某一时刻有望改变智能汽车的商业模式。
新的座舱应用、智驾功能、人工智能都是潜在的创收渠道。
所以,赚一时的钱已不是今天新能源汽车玩家的第一选择,量才是核心。没有量就没有数据,没有数据就没有智能汽车赛道的入场券。
智能汽车正开启汽车产业诞生以来从未发生过的竞争:不以成本定价的时代。
这种竞争与过去 20 年中国互联网市场上曾出现过的百团大战、网约车大战有相似之处。
用户数量是一切竞争的核心,有了用户才有未来。
而对于汽车这样的大件消费品,背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支撑决定了 AITO 问界能走多远。
一个明确的事实是,随着华为手机业务重回正轨,在智能汽车业务上,华为今天的投入还在起步阶段。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问界新 M7,不仅仅是在智驾、智舱和智能安全上的 " 遥遥领先 ",而是问界通过新一轮价格战,正式开启了跑马圈地,为智能汽车确立新的商业模式开启探索的新阶段。
【关注智能汽车,关注智驾网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