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猪企没钱了,欢迎阅读。
作 者丨董鹏
编 辑丨张铭心
图 源丨图虫
猪价、行业利润率、企业负债率、资本开支强度相互影响,互为逻辑关系。
截至 8 月 29 日,共有 15 家 Wind 猪产业板块上市公司披露半年报,占比过半,由此上半年行业的经营趋势与负债改善情况已经可以大致看出。
整体上看,上市猪企亏损面积大幅收窄,处于头部的牧原股份、温氏股份顺利实现扭亏,其他公司即便依旧亏损,但是亏损幅度也较上年明显收窄,比如新五丰、华统股份等。
盈利改善主要源于二季度猪价的大幅上涨,加之成本小幅下降的拉动,养殖环节利润率获得明显提升。
不过,上半年行业盈利的时间太短了,只有 5 — 6 月两个月的时间,所以对行业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并没有特别明显。
据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上述 15 家样本公司 2023 年末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 57.28%,到今年 6 月末下降至 55.81%。去年末三家负债水平(超过 74%)偏高的上市公司,其中有两家上半年负债率继续增长。
面对依旧处于相对高位的负债率,后续相关公司的产能提升空间也会比较有限,加之当前行业产能去化并不彻底,所以二季度以来的产能反弹可能并不具备持续性。
利润空间逐季放大
猪价,是影响猪行业景气度最大的变量。
而就猪价走势来看,一季度处于 13.5 元 /kg 至 15 元 /kg 低位震荡,并于 2 月末触底后反弹,直至今年 4 月率先达到少数头部企业的盈亏平衡线,到 6 月中旬已经升至 18.6 元 /kg。
每公斤 5 元左右的上涨,直接推高了养殖企业的利润上限。
另一边,上半年整体养殖成本也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以牧原股份为例,公司 2024 年 6 月的生猪养殖完全成本接近 14 元 /kg,相比 1 — 2 月平均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下降约 1.8 元 /kg。
至于下降原因,公司早前指出 " 生产成绩改善及期间费用降低贡献 60% 左右,饲料成本下降贡献 40%,预计后续生产成绩改善在整体成本下降中的占比会进一步提升。"
成本的下降,又再次为养殖环节带来了小幅拓展利润下限的效果。最终,在猪价大涨、成本下降的带动下,行业整体利润空间较一季度实现明显扩张。
对此,21 世纪经济报道在此前报道中结合月度销售价格与成本数据指出," 公司(牧原股份)于今年 4 月实现平衡,5 月盈利转正(1.22 元 /kg),6 月每公斤毛利进一步扩大至 3.73 元 /kg ……在公司二季度 30.8 亿元至 32.8 亿元的净利润中,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来自于今年 6 月。"
所以,将半年报业绩进一步细化,就是一季度亏损、二季度盈利,其中二季度的盈利又主要集中在 5 月和 6 月。
而上述盈利改善的逻辑一直延续到今年 8 月,三季度养殖企业的盈利预期也要好于二季度。不过,由于猪价近期已经达到 20 元 /kg 以上的历史较高水平,整个市场对其继续上涨的预期有所改变。
截至 8 月 29 日,国家统计局的旬度生猪(外三元)价格数据尚未更新,部分行业机构跟踪的日度生猪价格则从中旬 21 元 /kg 的高点回落至 20 元 /kg 左右。
背后有多重原因。首先是 20 元 /kg 已经达到历史波动区间(剔除 2019 年到 2021 年的非常态市场)的上限,而步入 " 低毛利时代 " 又是业内的普遍预期,猪价进一步上涨的空间有限。
其次,是受到阶段性的供需关系影响。今年 5 月生猪产能出现反弹,按照 6 个月的育肥周期估算,今年 11 月以后供给端将结束收缩态势,重归增长,从而对后续猪价带来更大压力。
当前,反映今年 9 月、11 月和明年 1 月、3 月价格预期的期货远期合约,整体呈现 " 近强远弱 " 的价格排列,正是对上述预期的可视化反映。
产能反弹不具持续性
2022 年下半年猪价反弹期间,养殖企业曾经获得阶段性喘息机会,但是在盈利修复的刺激下产能端不可避免的有所反弹。
今年二季度以来的情况与之类似。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 4 月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最低降至 3986 万头,此后受到猪价反弹、养殖利润回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能繁母猪存栏量再次重返 4000 万头以上。
然而,今年 3 月修订后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 年修订)》,已经将代表产能的能繁母猪存栏数据正常保有量由 4100 万头下调至 3900 万头。
从上述角度来看,从 2021 年 7 月开始的产能去化过程并未结束,今年 5 月以来供给侧的产能恢复很可能只是阶段性的反弹。
从半年报更新的行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情况来看,目前也不支持大中型养殖企业增加资本开支。
将前述披露半年报的 15 家公司组成一个样本池,观察可以看出上半年整体负债率环比有所降低,但是却依旧处于相对高位。
据统计,2021 年至今,以上 15 家样本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值由 2021 年中报的 48.15%,一路上升至 2023 年中报时的峰值 59.46%,此后开始小幅回落至 2023 年年末的 57.28% 左右。
而截至今年 6 月末,上述资产负债率平均值降至 55.81%,较去年末下降不过 1.47 个百分点,仍然处于历史区间的相对高位。
落实到具体公司,2023 年末资产负债率超过 74% 的新五丰、华统股份、金新农,上半年资产负债率 " 两升一降 ",新五丰、华统股份进一步攀升至 76% 以上。
行业龙头中,同期牧原股份的资产负债率由 62.11% 降至 61.81%,温氏股份从 61.41% 回落到 58.95%,变化也相对有限。
猪价远期价格可能走弱,资产负债表未能获得明显修复的背景下,养殖类上市公司轻易不会重启产能端的大规模扩张,资本开支规模预计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
实际上,上市公司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代表国内整个生猪养殖行业。
一方面,近几年养殖行业规模化提升明显,上市猪企出栏量占比不断提升。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8 家上市猪企生猪销量合计超过 1.53 亿头,占全国出栏量的 21.1%,为历史上首次突破 20%。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更为多元化,其对猪价周期波动的风险承受力更强。如果此类企业都未开始新一轮的产能建设,其他小型养殖企业 " 单独行动 " 的可能性不大。
从上述角度来看,二季度供给端的产能反弹可能也不具备持续性,等到猪价回落,行业将重归产能去化的状态中。
当然,以上只是基于行业现状与市场预期作出的预判,后续如何演变仍需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