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豬企沒錢了,歡迎閱讀。
作 者丨董鵬
編 輯丨張銘心
圖 源丨圖蟲
豬價、行業利潤率、企業負債率、資本開支強度相互影響,互為邏輯關系。
截至 8 月 29 日,共有 15 家 Wind 豬產業板塊上市公司披露半年報,占比過半,由此上半年行業的經營趨勢與負債改善情況已經可以大致看出。
整體上看,上市豬企虧損面積大幅收窄,處于頭部的牧原股份、溫氏股份順利實現扭虧,其他公司即便依舊虧損,但是虧損幅度也較上年明顯收窄,比如新五豐、華統股份等。
盈利改善主要源于二季度豬價的大幅上漲,加之成本小幅下降的拉動,養殖環節利潤率獲得明顯提升。
不過,上半年行業盈利的時間太短了,只有 5 — 6 月兩個月的時間,所以對行業資產負債表的修復并沒有特别明顯。
據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上述 15 家樣本公司 2023 年末資產負債率平均值為 57.28%,到今年 6 月末下降至 55.81%。去年末三家負債水平(超過 74%)偏高的上市公司,其中有兩家上半年負債率繼續增長。
面對依舊處于相對高位的負債率,後續相關公司的產能提升空間也會比較有限,加之當前行業產能去化并不徹底,所以二季度以來的產能反彈可能并不具備持續性。
利潤空間逐季放大
豬價,是影響豬行業景氣度最大的變量。
而就豬價走勢來看,一季度處于 13.5 元 /kg 至 15 元 /kg 低位震蕩,并于 2 月末觸底後反彈,直至今年 4 月率先達到少數頭部企業的盈虧平衡線,到 6 月中旬已經升至 18.6 元 /kg。
每公斤 5 元左右的上漲,直接推高了養殖企業的利潤上限。
另一邊,上半年整體養殖成本也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以牧原股份為例,公司 2024 年 6 月的生豬養殖完全成本接近 14 元 /kg,相比 1 — 2 月平均生豬養殖完全成本下降約 1.8 元 /kg。
至于下降原因,公司早前指出 " 生產成績改善及期間費用降低貢獻 60% 左右,飼料成本下降貢獻 40%,預計後續生產成績改善在整體成本下降中的占比會進一步提升。"
成本的下降,又再次為養殖環節帶來了小幅拓展利潤下限的效果。最終,在豬價大漲、成本下降的帶動下,行業整體利潤空間較一季度實現明顯擴張。
對此,21 世紀經濟報道在此前報道中結合月度銷售價格與成本數據指出," 公司(牧原股份)于今年 4 月實現平衡,5 月盈利轉正(1.22 元 /kg),6 月每公斤毛利進一步擴大至 3.73 元 /kg ……在公司二季度 30.8 億元至 32.8 億元的淨利潤中,有非常大的一部分來自于今年 6 月。"
所以,将半年報業績進一步細化,就是一季度虧損、二季度盈利,其中二季度的盈利又主要集中在 5 月和 6 月。
而上述盈利改善的邏輯一直延續到今年 8 月,三季度養殖企業的盈利預期也要好于二季度。不過,由于豬價近期已經達到 20 元 /kg 以上的歷史較高水平,整個市場對其繼續上漲的預期有所改變。
截至 8 月 29 日,國家統計局的旬度生豬(外三元)價格數據尚未更新,部分行業機構跟蹤的日度生豬價格則從中旬 21 元 /kg 的高點回落至 20 元 /kg 左右。
背後有多重原因。首先是 20 元 /kg 已經達到歷史波動區間(剔除 2019 年到 2021 年的非常态市場)的上限,而步入 " 低毛利時代 " 又是業内的普遍預期,豬價進一步上漲的空間有限。
其次,是受到階段性的供需關系影響。今年 5 月生豬產能出現反彈,按照 6 個月的育肥周期估算,今年 11 月以後供給端将結束收縮态勢,重歸增長,從而對後續豬價帶來更大壓力。
當前,反映今年 9 月、11 月和明年 1 月、3 月價格預期的期貨遠期合約,整體呈現 " 近強遠弱 " 的價格排列,正是對上述預期的可視化反映。
產能反彈不具持續性
2022 年下半年豬價反彈期間,養殖企業曾經獲得階段性喘息機會,但是在盈利修復的刺激下產能端不可避免的有所反彈。
今年二季度以來的情況與之類似。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今年 4 月國内能繁母豬存欄量最低降至 3986 萬頭,此後受到豬價反彈、養殖利潤回升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能繁母豬存欄量再次重返 4000 萬頭以上。
然而,今年 3 月修訂後的《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2024 年修訂)》,已經将代表產能的能繁母豬存欄數據正常保有量由 4100 萬頭下調至 3900 萬頭。
從上述角度來看,從 2021 年 7 月開始的產能去化過程并未結束,今年 5 月以來供給側的產能恢復很可能只是階段性的反彈。
從半年報更新的行業、企業資產負債率情況來看,目前也不支持大中型養殖企業增加資本開支。
将前述披露半年報的 15 家公司組成一個樣本池,觀察可以看出上半年整體負債率環比有所降低,但是卻依舊處于相對高位。
據統計,2021 年至今,以上 15 家樣本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平均值由 2021 年中報的 48.15%,一路上升至 2023 年中報時的峰值 59.46%,此後開始小幅回落至 2023 年年末的 57.28% 左右。
而截至今年 6 月末,上述資產負債率平均值降至 55.81%,較去年末下降不過 1.47 個百分點,仍然處于歷史區間的相對高位。
落實到具體公司,2023 年末資產負債率超過 74% 的新五豐、華統股份、金新農,上半年資產負債率 " 兩升一降 ",新五豐、華統股份進一步攀升至 76% 以上。
行業龍頭中,同期牧原股份的資產負債率由 62.11% 降至 61.81%,溫氏股份從 61.41% 回落到 58.95%,變化也相對有限。
豬價遠期價格可能走弱,資產負債表未能獲得明顯修復的背景下,養殖類上市公司輕易不會重啟產能端的大規模擴張,資本開支規模預計仍将維持在較低水平。
實際上,上市公司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代表國内整個生豬養殖行業。
一方面,近幾年養殖行業規模化提升明顯,上市豬企出欄量占比不斷提升。有相關統計數據顯示,18 家上市豬企生豬銷量合計超過 1.53 億頭,占全國出欄量的 21.1%,為歷史上首次突破 20%。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融資渠道更為多元化,其對豬價周期波動的風險承受力更強。如果此類企業都未開始新一輪的產能建設,其他小型養殖企業 " 單獨行動 " 的可能性不大。
從上述角度來看,二季度供給端的產能反彈可能也不具備持續性,等到豬價回落,行業将重歸產能去化的狀态中。
當然,以上只是基于行業現狀與市場預期作出的預判,後續如何演變仍需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