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日本师团炮兵联队的终极备胎,九五式75毫米野炮,欢迎阅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钢铁 75 炮 Author 钢铁枪炮与细菌
1930 年代初的日本野战炮兵,面临着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手里的家伙,没有一个是趁手的。主力装备三八式 75 毫米野炮,已经太老了,尽管做了更新,提高了射程,但毕竟是 30 年前的产品,只能凑合着用。
三八式 75 毫米野炮
刚开发出来的 90 式 75 毫米野炮,性能不错,威力够用,射程也很远。但毛病也不少,它重量大,运输困难,弹药不通用,身管寿命短。就算是勉强投入部队使用,也会因为重量问题难以与现有装备体系兼容。
90 式 75 毫米野炮
为了向机动性和后勤妥协,小日子开发出了 95 式 75 毫米野炮,这款野炮在设计和制造中使用了 90 式野炮上的多项新技术,但性能更接近于改进版的三八式野炮。
95 式 75 毫米野炮
" 九一八事变 " 中,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和东北军阀的不作为,日本关东军没废多少功夫,就占领了东北全境。
这一切,虽然让小日子们感到庆幸,但也打乱了他们的军备计划,刚刚在战争中试验定型的 90 式 75 毫米野炮,射程远,重量大,更适合在东北的平原地区作战。
在这些地区落入关东军手中后,苏联成为与日本正面冲突的潜在威胁。在日军的设想中,如果与苏军交战,战斗很可能发生在中苏边界的恶劣地形区網域,甚至可能会深入到苏联西伯利亚广袤荒凉的冻土地区。
日本曾经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出兵西伯利亚,干涉苏俄内战,对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道路条件,有过比较深刻的认识。
相比而言,东北亚平原地区的交通条件要好的多,这里不仅地势平坦,还有比较成熟的铁路网。
90 式野炮在长途运输时,可以依靠火车。下了火车之后,使用骡马拖曳机动时,可以通过减少前车载重,降低行列全重。在天气和道路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用六匹马,还是勉强能拉得动的。
中苏边境地区地形就复杂多了,90 式野炮,必须得用履带式火炮牵引车拖曳,才能获得靠谱的机动性。
旧日本陆军师团是一支骡马化部队,其下属的炮兵联队,也是一支完全骡马化的炮兵部队。不具备保障一支摩托化炮兵的能力。使用履带式车辆牵引的机动 90 式野炮,更适合组建成独立的炮兵部队,在战时加强给步兵使用。
机动 90 式野炮
迫不得已,小日子们决定再开发一种新型野战炮,用于替换步兵师团中,现有的三八式和改造三八式野炮。
对于这种火炮,日本陆军的第一要求是要轻,能沿用现有的装备体系,原来用于拖曳三八式野炮的骡马,可以直接切换过来,拖曳新式火炮。
为了满足重量要求,射程可以近一点,最终他们定下的性能指标是,战斗全重 1100 公斤,最大射程 10000 米,采用开脚式炮架,左右射界 50 度。
九五式野炮
重量和射程指标和改造三八式野炮十分接近,唯一拿的出手的优点在于,左右射界比改造三八式野炮开阔的多。
大家不要觉得这个射程指标定的太低,其实 10000 米的射程,在二战各国的师属火炮中,也算是及格水平了。德军和美军的 105 毫米榴弹炮,射程也就万米出头。
德军的 le FH 18 型 105 毫米榴弹炮
对于当时的师属火炮而言,射程能打到自己作战范围内的目标就行,太远的地方,侦察和通讯能力也无法保障。
新野炮的设计开发工作始于 1933 年底,次年 8 月,生产出了两门样炮用于测试。这两门样炮设计和后来的量产版有一项重大差异,就是可以调节火炮身管后坐距离。
当火炮进行大仰角射击时,可以缩短炮身的后坐距离,这样就避免了在地面挖坑来容纳后坐的炮尾。但该设计存在缺陷,会导致身管复进不到位,后来的量产版取消了这项功能。
在后续的试验中,样炮还做过不少调整,为了提高火炮稳定性,增加了后坐距离,并加长了脚架长度。
为了控制重量,小日子们费尽心思,削减了炮架上许多地方的钢材厚度。由于削的太厉害,结构强度下降,在东北地区进行冬季机动试验时,折断了车轴,最后不得不将车轴再次加粗。
样炮试验于 1935 年 5 月完成,随后又生产了 4 门火炮,组建了一个野炮中队,送于野战炮兵学校用于部队编成试验。在完成野战炮兵学校的试验后,于 1937 年,正式定型为九十五年式 75 毫米野战炮。
95 式 75 毫米野炮战斗全重 1108 公斤,比改造三八式野炮的 1122 公斤还轻一点,俯仰角 -8 度到 43 度,左右射界各 25 度,身管长度为 31 倍口径,炮口初速 520 米每秒,最大射程 10700 米。
95 式野炮沿用了 90 式野炮的许多新技术,比如液气压式驻退复进机和自紧式火炮身管。
日本在引进法国炮管自紧技术时,由于制造工艺不过关,导致 90 式野炮的身管存在性能缺陷,寿命只有 4700 发。
而 95 式,发射装药比 90 式少,膛压也低的多,对炮管的磨损程度远远小于 90 式。95 式野炮身管寿命可达 16000 发,是 90 式的 3.5 倍。
在结构设计上,95 式野炮和 90 式野炮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外观看上去,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式,95 式的炮管要短很多,而且没有炮口制退器。
但在火炮性能上,95 式其实和改造三八式更加接近,它们俩的重量和射程都差不多,身管倍径相同、发射装药相同,炮弹可以完全通用。95 式主要的优势只有一个,方向射界更加开阔。
改造三八式野炮的左右射界只有 6 度,在 10 公里的射程上,只能打到火炮正前方 1 公里宽度内的目标,如果目标不在这个范围内,就需要抬起炮架,调整炮口指向,重新放列。95 式野炮的左右射界有 50 度,就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
因为性能上无法和 90 式相比,相比三八式的优势也不明显,让 95 式显得有点高不成,低不就。这样也为它以后量产的数量少,埋下了伏笔。
95 式野炮射击时,身管后坐距离为 1.2 米,由于后坐距离比较长,在大仰角射击时,必须在炮架下面挖坑以容纳炮尾。如果不挖坑,最大仰角只能到 29 度,此时对应的火炮射程为 9900 米。
由于初速较低,95 式不具备像 90 式野炮那样,使用穿甲弹,击穿美军中型坦克的能力。不过在二战后期,日本制造出了破甲弹,让 95 式在面对坦克时具备了一定的自保能力。
95 式野炮从一诞生就伴随者争议,在它设计定型时,安装了橡胶轮胎的 " 机动 90 式野炮 " 也改造完成了,当时,在日本陆军内部,就出现过到底是装备 90 式还是 95 式的争议。
一部分喜欢大威力、远射程的 " 脚盆鸡 ",倾向于装备 90 式,另外一些务实的小日子更推崇,可以和三八式共用装备后勤体系的 95 式,最后日本陆军决定同时保留两种火炮,以满足不同的作战需求。
30 年代末,德国和美国分别将自己的师属火炮更新到了 105 毫米。实力有限,但很眼馋的小日子,也决定效仿。
他们计划修改师团炮兵联队编制,增加大口径火炮数量。更改后的炮兵联队下属 4 个大队,其中包括一个 75 毫米野炮大队,两个 91 式 105 毫米榴弹炮大队,和一个大正 4 年式 150 毫米榴弹炮大队。每个大队 12 门火炮,全联队 48 门。
日军这种编制设想纯粹就是没条件硬上,美军和德军的摩托化水平远远超过日本,美军炮兵是全摩托化部队,所有的火炮都有汽车来拉。德军稍差,但也能为 150 毫米榴弹炮,配备相应的牵引车辆。
而日军这三种火炮,全部都是使用骡马拖曳的,尤其是那个大正四年式 150 毫米榴弹炮,使用骡马牵引时,还需要拆成两部分,炮架和炮管分开运输,每个部分都超过了两吨。作战时再组装再一起,射击准备过程非常麻烦。如果勉强把它塞进师团编制中,必定会拖累步兵师团的机动速度。
大正四年式 150 毫米榴弹炮
由于编制上,减少了 75 毫米野炮的装备数量,这样 95 式的生产数量就不需要能做到和三八式一一替换。
因为性能不突出,外加需求量的减少,导致小日子对 95 式野炮的量产,并不上心。据统计,总产量不到 320 门。主要用来换装中国战场上,日本陆军的三八式野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95 式野炮的生产就基本终止了。